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給關鍵字就能畫畫?AI 將如何改變藝術生態?

ISSUE #073

給關鍵字就能畫畫?AI 將如何改變藝術生態?

Nov 30, 2022

你有想像力,但不懂如何創造藝術嗎?若梵谷跟宮崎駿合作,會畫出什麼樣的圖?只要在 AI 系統輸入關鍵字,幾秒後你腦中的想像就躍然出現。AI 繪畫的出現,對藝術變革有何意義?「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來了?

# AI降低創作門檻 # 人人都是藝術家 # 藝術圈被AI破壞嗎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發生什麼事?

隨著深度學習模組的發展,AI 文本到圖像(text to image)的技術越加成熟,只要輸入關鍵字(prompt),幾秒內系統即生成圖片。(Vox

  • AI 圖樣生成工具 Stable Diffusion 今年八月開放程式原始碼後,AI 藝術落地發展,出現各式 AI 藝術生成器人人都能創作藝術,線上設計平台 Canva 亦開啟 AI 圖像生成功能。
  •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年度藝術競賽中,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在數位藝術項目,以 AI 生成之藝術作品《太空歌劇院》奪得首獎。(紐約時報
    • 其作品使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 製作,融合不同關鍵字(維多利亞時代服裝、摺邊連衣裙、太空...),並使用 Photoshop 等軟體校正明暗、色彩、構圖,至印刷店將成品印在畫布上。(CNN
  • 全球性刊物《柯夢波丹》《經濟學人》都於今年使用 AI 生成之圖像,作為雜誌封面,前者使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 DALL-E 2、花了 20 秒完成圖像;後者則使用 Midjourney,為其關於 AI 技術現狀的報告生成圖像。


AI 如何「作畫」?

AI 並非直接拼湊資料庫的圖形,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說明 AI 圖片生成工具與關鍵字間的交互關係。

  • AI 會學習到色彩、造型、像素等「特徵」,知道如何「辨識」後,「分類」產生「資料庫」,最後回推到具體的形象,因此 AI 會自己構圖、做圖

  • 下面兩張圖用同樣的關鍵字,結合「The Blue Row Boat、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The Starry Night」和三位畫家「Makoto Shinkai(新海誠)、Studio Ghibli(吉卜力工作室)、Miyazaki(宮崎駿)的畫風」做成。
    • 左圖用「風格」生成、右圖用「物件」,可見左圖融合三位畫家和三張畫作的風格 ; 右圖則以物件為主,如船、倒影、星空...。

  • 除外,將同樣的關鍵字放入不同 AI 圖像生成器中,像左圖用 Novel AI 製成(動漫風格)、右圖用 Midjourney 生成,會產生不同的圖片。

  • AI 藝術的「唯一性」:即使是同一個資料庫,相同的關鍵字每次都會跑出不同結果
    • AI 生成之藝術有其獨特性,只要敘述詞打得出來,不管多脫離現實,AI 都能做到,像是「兩隻企鵝在巴黎小酒館裡喝酒的木炭素描」、「用藍色紗線編織的帆船」、「形狀像可頌的郊區住宅的 3D 圖」...,且圖片品質高。(DT Next


AI 對藝術圈是破壞?還是契機?

  • 回歸到「創作本質」,藝術家不會因此被 AI 淘汰。
    • AI 是創作者的「夥伴」,藉由輸入不同關鍵字雙向溝通,再加上創作者本身的美感,才能生成好的作品。就算工具再好,沒有藝術感也是徒然。(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 除外,創作者要能熟悉各種風格、技法、畫家、專業知識,才能給出精確的關鍵字,產出更好的作品。(INSIDE
  • 社會刻板印象的加深,不在於大數據,在於人心。
    • Imagen 為 Google 研發的 AI 系統,其報告承認在大量的圖像數據訓練下,有可能會大量複製社會刻板印象、被壓迫的觀點、歧視。
    • 關鍵字由創作者自由拼湊,若創作者本身無歧視思想,刻板印象不會因而被系統強化。(詳見文末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周青永訪談)
  • AI 圖像在商業使用、版權上尚有爭議。
    • Getty Images 為大型圖庫網站,禁止銷售使用 Stable Diffusion、DALL-E 2、Midjourney 等 AI 系統生成之藝術品,因圖片背後的版權問題尚未釐清。(The Verge
  • AI 幫助人類從「技術創作」提升到「心靈創作」。
    • 過去農業、工業時代的思考,讓我們將「時間、勞力」跟「價值」劃上等號,但現在 AI 消除創作的技術門檻,讓人人都能「畫」出心目中的圖。(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未來該如何?

  • AI 繪畫的發展下,從傳統費工的技術創作,到現在只要有想法、創作本能的人都可以作圖。未來當量子電腦普及、雲端運算發展,AI 會有跳躍式發展,文史哲的人文教育將越來越重要。(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 未來 AI 技術會落地化,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重點反而在人類如何讓產出的圖片有價值、被正確運用,「人心」才是需要擔心的。(詳見文末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林思翰訪談)

對於 AI 藝術的發展,有人恐懼、有人樂觀其成,我們可如何看待此趨勢?請看《旭時報》與數位藝術專家的深度對談。

member level
《旭時報》付費訂閱「56折早鳥價」!

每日只要3元,為自己預訂2024年「科技 + 人文」的國際趨勢洞察
(早鳥期間:現在-2024/03/31)

完整付費內容將於2024/4月隆重上線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藝術」該如何定義?「數位藝術」是什麼?有人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讓機器人參加奧運會一樣」,對比賽來說,如何界定工具創作藝術的範圍?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8 10:10:46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王受之曾為美國藝術中心(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的教授,出版一本著名教科書《近代設計史》,設計科系的學生幾乎唸過,他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上,把「設計」跟「藝術」定義為:藝術是 for me,設計是 for you」,藝術只需要對自己交代,設計則是一門社會科學,要有標的、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在公司設計稿件,要主管同意,再來業接受,所以設計有其目的性。

科技藝術、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屬於「數位藝術」的範圍,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創作工具」,從傳統的繪畫工具走向數位工具,數位工具不只是像 Photoshop 這類軟體,還包括程式原始碼,透過電腦或科技素材作為創作媒介,皆可納入數位藝術的範疇

「不讓機器人參加奧運」,這句話已經...

2022-11-28 11:31: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談到藝術就不能不提到「藝術性」(artistry)這個詞,藝術性是做為對藝術作品的價值衡量標準,包括處理手法、結構以及形象等多個準則,因此在符合此一衡量標準下的作品,便可以稱作是具備藝術價值,而所謂數位藝術,簡單來說便是透過數位技術或裝置創作或是加工處理,且具備藝術性的作品

我認為用機器人參加奧運會的比擬有些引喻失當,彷彿...

2022-11-28 10:13:5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藝術」跟「數位藝術」在維基百科有專屬定義,但對我個人來說,在擁抱元宇宙的同時,已經不再需要強調「數位」兩字,藝術就是藝術,能夠帶給我個人感官衝擊的就是藝術,不管是人類還是 AI 創作。

AI 是否能夠參加比賽,完全取決於比賽規定,如果明訂不能使用 AI 自然是違反規定,但如果沒有規定,那自然可以,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AI 會成為絕大部分人類使用的創作工具,當所有人都使用 AI 工具參賽,所有人的起跑線都相同,就不存在公平性問題,我們只是出生太早,還無法接受即將到來的新世紀。

2022-11-28 10:15: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把 AI 的層級對齊跟「機器人」一樣,機器人不是人而是物件,代表把 AI 當成物件來看,這就是我們看
2022-11-28 10:13:0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AI 收集現有圖像生成圖畫,是否會有強化性別、種族刻板印象的問題?例如搜尋「護士」都出現女性、「企業家」都是白人男性,可以如何導正?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8 10:16:11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對於刻板印象,是否會強化性別、種族問題?對我而言這是屬於論述,「設計」跟「藝術」兩種差別,藝術在論述、設計是在解決問題。藝術論述有其目標性跟針對性,如果範圍太廣沒有針對一幅畫、一個作品、一個現象去探討,會因為範圍太廣無法被討論,但對設計而言,這不是主要探討的目標,所以我還是會區分設計跟藝術的不同目標來區隔。

用 Google 圖片搜尋「護士」出現女性居多,只是反映出目前社會的實際狀況。「企業家」不一定都是白人男性,我認為要把目標談清楚一點,凡是論述的主題跟標的,可以從歷史脈絡、社會緣由等做為探討的出發點,會比較符合邏輯,如同研究都需要做文獻探討釐清問題範圍。

2022-11-28 10:16:4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實際上 AI 在生成畫面的時候,仍會根據所提供的「核心辭彙」(prompt)去拼湊、合成最終的生成結果,比如說你仍舊可以創作出包含男性護理師或是黑人企業家的圖像,因此我認為不太需要擔心這項技術會在相關層面造成影響,主要還是會回到操作者本身的中心思想,因此社會文化的走向才是癥結所在。

2022-11-28 10:17:1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認為導正 AI 不是一個很精確的說法,該導正的是人類觀念,AI 就像是在父權家庭成長的小孩,被父母從小灌輸觀念,要解決問題,真正該改變的是父母本身的思想與開放態度。

2022-11-28 10:17:3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運用各種關鍵字,讓 AI 生成一幅完整的畫?跟我們在 Google 上直接搜尋圖片的差異點為何?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8 10:17:50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當我們把一張圖丟到機器學習的過程中,AI 是依照設定的演算法去學習,比如說色彩、造型、像素、特徵定義等,透過模糊化的描繪過程,再反推回來變成具體的形象

假如今天丟了一千張蘋果的圖片,透過大量學習 AI 會知道蘋果大概接近圓形,邊緣像素又有色塊差異,發現紅色的比例特別高,所以他認為蘋果多數是紅色,透過多種辨識來源學習就能提取物品的特徵產生資料庫,機器學習比人類看到的更廣、更多和更縝密,所以機器學習是可以創作事物的,不是像各位想的用拼貼的,這也是大家對 AI 最大的誤解。

目前 AI 可以學習到風格與物件,比如說莫內跟梵谷兩張畫,AI 學習到了「特徵」,就可以用特徵去轉化把三張風格及物件合起來,我的提示詞是「The Blue Row Boat、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The Starry Night」,並賦予他三位畫家 Makoto Shinkai(新海誠)、Studio Ghibli(吉卜力工作室)、Miyazaki(宮崎駿)的「風格」,所以 AI 學習到這三個畫家的風格後,再去混合兩幅畫的風格變化,船、倒影、星空,該有的物件都有,還有新海誠、宮崎駿這兩位畫家的風格。

這兩個圖片都是用同一組提示詞去跑...

2022-11-28 10:19: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 AI 版本在發展,各自有不同的風格特色與功能,以台灣最火紅的 MidJourney 來說,擅長的風格就偏向藝術一點,在寫實方面比較沒有那麼專擅,也可以說即便想運算出較為真實風格的圖像,也會帶有一些筆觸或是繪圖風味,這與 AI 本身的圖片庫以及背後的運算邏輯有關,不過目前主流的生成方式都是透過一串語意描述組成的「核心辭彙」提供給 AI,例如:「a cat submarine chimera, digital art」根據不同的 AI,可以再追加不同的強化詞彙,指令越是明確,得到的結果也會越準確,背後有相當多可以探究的優化技巧,而不同的使用者,即便使用同一組「核心辭彙」也不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與 Google 搜尋圖片的差異我想是在「關鍵詞」與「核心詞彙」的使用邏輯有蠻大的差異,後者更為要求語意的精確度,再來是 AI 每次提供的結果通常為四個,而 Google 則會提供一定規模數量的結果,AI 一直會提供全新的生成結果,Google 能提供的則是現有資料庫內的圖片。

2022-11-28 10:26:0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用關鍵字生成完整的畫並不困難,AI 可以一小時產生幾百張圖片,就如同我們在 Google 搜尋圖片一樣簡單,但獲取圖片本身並沒有「價值」,如何讓這張圖片有價值並且被正確應用與創作,這才是人類該做的事情。

2022-11-28 10:26:3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一個是賦予「風格」、一個是賦予「物件」, AI 學習完後可以提取風格或物件,像蘋果就是一個
2022-11-28 10:20:4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若有人願意購買 AI 生成的畫,使用者可以稱自己為藝術家嗎?立法上應如何看待版權的問題?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8 10:26:42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第一個以商業利益來說,經營者通常樂觀其成,因為成本降低、創造力提升,可以用的素材更多,不用跟圖庫公司購買,而且圖庫的限制很多,有些只能在網路使用不能印刷,有些限制只能在一千人以下的地方推廣,也有說公司規模多少要付多少錢,所以有些圖庫公司很害怕 AI,舉個例子,有一個知名圖庫公司,有一次公告接受販售 AI 圖片,之後又把 AI 的圖片禁止不能販售,過不到一天又開放,一直在反覆做這件事,一下關一下開,這蠻值得探討,這是什麼樣的問題,造成這間知名圖庫公司的反常行為?

第二個是版權問題,以台灣的著作權法來説,創作後不需要額外註冊,保障時間是自然人生到死後五十年,其中需要提出「誰是更早完成」的證明,可是最近有人挑戰這件事,有繪師在網路上做實況繪畫,有一個人在繪師畫到一半時,截圖下來開始用 AI 完成作品,比繪師早完成,這比較像是一個行為藝術,當然在法規上還有很多值得討論。

現在法律界也還在觀望...

2022-11-28 10:27:4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以現今的藝術市場來說,被稱為藝術家的創作者,在創作的媒材使用上其實相當多元,因此我認為即便創作出來的作品尚未有人願意購買,只要作品是基於對藝術的表現與追求創作出來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累積,稱其為藝術家並不為過。

我認為在立法上還是有許多爭議空間有待討論,以目前所觀察到的,大多是聚焦在未經創作者授權,便被擅自作為風格參考與生成素材使用,我在 La Vie 的訪問中曾提到「人在創作過程中也無法避免參考到他人」差異在於透過科技的力量,這個參考的過程更加地被壓縮了,這樣驚人的效率,對於過去一步一腳印練習而來的創作者,造成巨大的相對剝奪感,我想在立法上可能會需要考慮,這中間的平衡點在哪裡。

2022-11-28 10:30:2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每個人都可以稱自己為藝術家,但別人不一定需要認同你,我也覺得我國小的畫作是曠世巨作,別人不認同怎麼辦?開心就好了,認清我們是為自己而活。

法律永遠是最慢的一步,連加密貨幣牛市熊市好幾年,各國法律看待加密貨幣的想法大不相同,我們先不急著用法律將 AI 這件事情定案,估計幾年之內都不會有全體人類共識,先好好享受 AI 帶給我們的價值觀衝擊吧。

2022-11-28 10:31: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需要更多的判例才有辦法做判斷的依據,但我認為 AI 是大趨勢,要禁也禁不了,在商業用途會創造出很大的
2022-11-28 10:28:4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認為 AI 繪畫的出現是破壞藝術圈的生態,還是讓更多懷抱創作想法,但無創作技能的人投入藝術界的契機?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8 10:31:15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這是很新的觀念,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做「技術創作」,很多人因為習得一門技術不易,因此很害怕被奪走這一切,尤其在做技術代工的工作者,他們就是屬於技術創作,害怕唯一的技術被取代,實際上 AI 是協助我們從傳統的技術創作,回歸到「心靈創作」,現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創作本能,以前礙於個人沒有某些技術,所以做不出來,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他想要完成的畫,過去個人無法完成,現在 AI 卻能幫助你達成

從更高層次來講這件事,當人類從「技術創作」走向「心靈創作」,其實是我們在進化,這是人類的進化過程,因為創作本來就是心靈的活動,但人類喜歡創造工具來限制自己,比如一定要用水彩技法、油畫技法、素描技法,素描又分為鉛筆、碳筆等。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解釋方式,如果你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上帝的意念即創造一切,跟 AI 比起來,AI 只能創造二維的世界而已,上帝卻能創造三維甚至四維的世界,AI 其實差很遠根本不用害怕。

2022-11-28 10:32: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對我來說無疑是後者,我自己是從小開始畫畫,經歷過科班訓練以及照相打字排版的時代,然後便無縫接軌遇上了運用電腦開創的桌面出版時代,接著是 WWW 的盛行,現在因為區塊鏈技術的興起,我們都開始談 Web 3.0 了,擔心 AI 繪畫會破壞藝術圈生態,我認為是相對有點杞人憂天了,當藝術市場都開始擁抱 NFT 以及所謂的生成藝術,就可以看得出實際上,以 AI 創作的作品被稱為一種獨立藝術形式的可能性已不遠,就像很多人談論 AI 繪圖時,會引用當年照相技術被發明時造成的爭議來類比,如今攝影也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而現今人手一支照相手機的現況也並未對其影響。

我們在談論藝術性的時候...

2022-11-28 10:33: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將會破壞現在社會的許多領域與職業,但同時也會創造許多新的局面與可能,整體我是樂觀的,想像一下你處在當年網際網路剛發明的初期,實體社會與網路世界的分界線,或是智慧型手機出現的第一年,這些人類重大轉變時間點,未來世界將會天翻地覆,有幸參與人類決定性時刻,對我來說是一生最難得的機會。

2022-11-28 10:34:0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往往沒辦法忽略作品背後蘊含的理念與精神,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故事,這些都會賦予藝術品不同的價值,因此與其
2022-11-28 10:33: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AI 繪畫目前尚須突破的瓶頸為何?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9 10:36:31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AI 目前確實還有許多瓶頸,但我認為遲早都會突破,從我成立台灣 AI 社團至今只有五個月,五個月的進步速度已經超越當初很多人所認為的不可能,現在反而該擔心的是人類本身

2022-11-28 10:38:1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目前為止大家覺得 AI 還是有些地方怪怪的,因為 AI 還是小孩,他看到的東西、認知是模糊的,以後隨著不斷的迭代訓練,會越來越清楚,當然這跟運算量有很大的關係,如果 AI 在本機操作,是很吃 GPU(圖形處理器)的,這些硬體耗電量又特別大,我認為 AI 未來一定會有突破性的發展,跟整體的硬體進程有關,我個人推測是在量子電腦普及後,因為運算不是 0 跟 1,所以會有很多不同的可能,等到那時候再來執行機器學習,學習速度肯定會有跳躍式的提升。

Google 在 AI 的技術已經很領先了,AI 不只談藝術而已而是整個發展,甚至能理解人的情緒,反觀 AI 藝術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應用,以前 AI 的技術在天上,現在都落地,也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開源 open source」,因為 Stable Difussion 演算法的開源,讓大家都可以拿來用,也可以探討 Blender 這套 3D 軟體,現在很多業界的 3D 軟體會走向 Blender,因為以學生來說,學生要買一套十幾萬的軟體是不可能,但這幾年 Unity 跟 Unreal 的發展,他讓你免費使用,但收費機制是當你的觸擊率達到多少人、公司規模達到多少後,他才分級收費,我覺得這才是合理的。

以台灣的氛圍跟觀念來講...

2022-11-29 10:39:2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坦白說其實還蠻多的,AI 對於事物的理解需要足夠的「輸入」(input)才能形塑出正確的觀點,最近社群上很流行以 AI 繪製吃拉麵的作品,因為 AI 對於吃拉麵甚至是拿筷子的行為,還未有完整的理解,因此出現了許多以手直接拿取拉麵食用的構圖,或是手指跟筷子的數目都不合理的情況,在日本的推特上也有針對此風潮為梗,繪製短篇漫畫,或作為 Cosplay 主題的二次創作。不過我對於 AI 進步的速度是樂觀的,在新加坡版 Vogue 以 Midjourney 創作的編輯內容版塊,就展示出不過相隔數月後,不同版本 AI 繪圖成果進步的差異。

2022-11-30 18:48:2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我們最大的困境是觀念還停留在農業、工業時代的想法,農業是我們必須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叫做勤奮,這
2022-11-28 10:37:0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AI 繪畫未來的發展趨勢? 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9 10:40:36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以商業而言,會成為創作者必備的「夥伴」,尤其在視覺創作上。如果聚焦在整體人類發展,這是人類創造力的整體提升,有點像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人類在科學、社會、倫理、法律、軍事一起提升,不是只有單一提升。雖然看到 AI 藝術只是單純的藝術表現,但我們從傳統的技術創作,走向心靈的創作,也是人類在心靈活動上的提升,所以當人類的心靈活動提升時,就會牽涉到商業、政治、社會整體提升,不過還少一個影子。

文藝復興之父叫喬托,早期的藝術是貴族才能擁有,所以早期描繪的都是上帝的事蹟,可是喬托畫一幅畫叫做「馬背上的人」,描繪傳統平民的生活,這觀念有點像是 AI 以前很高,好像是高科技的產業,只為特定某些人或產業服務,但現在的 AI 是為一般人服務,在 AI 藝術領域內,不管是 Midjouneryc 或 Novel AI,他只是生成器,text to image 的功能,但事實上他還有 image to image,還有像素的提升、修臉程式、AI 音樂合成跟影片,我們個人都會用到,只是把他包在一包講説這是 AI,事實上我們自己訓練模組,是為了應用在更廣的地方。

另外,當科技越高度發展時...

2022-11-28 10:39: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林思翰

林思翰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

我認為將會如同 Google 搜尋一般,所有人都會使用,並且習以為常的一種工具,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我們會獲得相同起跑線,但同時也會擴大人類之間的差距,會使用與不會使用工具的差別,就像是現代化兵器對上冷兵器那般殘酷,所以掌握 AI 變成一種必備技能

2022-11-28 10:41:4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周青永

周青永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

與其說 AI 未來的發展可能或趨勢,不如說當我們能夠壓縮形塑風格的進化歷程後,透過技術的進步,我們創作出什麼樣的作品。舉例來說,以往認為很難被動畫化的作品《王者天下》,也因為 3D 技術的進步而實現了,實際上豐富作品深度與寓意的,仍然是創作者本身,基礎學科訓練不會因為技術進步而消亡,反而是透過對藝術發展脈絡的理解,將技術投注在過去可能難以實現的創作主題上,進而去豐富透過 AI 創作出的作品內涵。

2022-11-28 11:33:5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韋德

蔡韋德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助理教授

越需要人文的力量。舉例來說,用 AI 去做的東西,怎麼知道好不好看?美又分為商業的美跟原始的美,原始
2022-11-28 10:40:4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延伸閱讀 Read more

藝術界的爭奪戰,NFT 如何改變創作者面對市場的思維?

藝術界的爭奪戰,NFT 如何改變創作者面對市場的思維?

NFT 風潮席捲全球,稀缺性、防偽與認證等特性,使其成為藝術愛好者投身的新場域,不過相較於過去情感導向的收藏選擇,NFT 的「快速增貶」讓購買者反而多了一絲投機心。區塊鏈創造了一個展現作品的新舞台,洪司丞 IOYOI 用 10 年的純藝術經驗,分享跨足數位藝術有哪些是值得創作者關注及思考的呢?

2022-03-17 12:30: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