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在封鎖中成長,疫情使孩子成為「迷失的一代」?

在封鎖中成長,疫情使孩子成為「迷失的一代」?

Feb 16, 2022

疫情下的封城令,不只破壞全球經濟,對人的影響更超乎想像。對自我覺察能力尚未發展完善、找不到發洩出口的孩子們,心中說不出口的無助、從沒被覺察的異狀,都是疫情連帶釀成的「隱形創傷」。

# 辨別孩子的求救聲 # 疫情如何影響孩子 # 搗亂、過動、哭嚎樣樣來?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發生什麼事?

疫情改變了原本的生活型態,可能導致學齡前幼童認為「一切的異象都是常態」。不少幼兒出現退化性的行為,如黏人、哭鬧、不睡覺、尿床、回到使用尿布階段...等,其根源來自疫情下的兩大改變。

  • 儘管疫情已延燒兩年,全球仍有 4500 多萬所學校停課。學校、公園、劇院等公共場所長期關閉,讓孩子缺乏戶外遊戲、同儕相處機會,孤立感倍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截至 2022 一月)
  • 防疫期間需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此影響現今 2 至 6 歲,正在發展語言、社會結構認知的孩子,且後果可能伴隨一身。
  • 這兩年台灣求助心理師的孩童比例上升,其中議題以家庭衝突、學校不適應為主在問題尚未發展成病狀時,觀察「現象」便是防患未然的第一步(詳見文末 臨床心理師謝玉蓮訪談)——

    • 生活能力的退化:若疫情前,孩子能自己收書包、折衣服、洗澡...等,但疫情後卻需不斷催促,即可能是疫情使生活「結構性降低」的表徵。
    • 生活作息的搗亂:若孩子抗拒睡覺、討價還價,可觀察是否沈迷 3C。疫情間過度以 3C 安撫孩子,可能導致其探索生活的興趣下降,且恢復實體課後出現「拒學、懶散」情況。


孩子有哪些面向受到影響?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強迫性」讓許多孩子焦慮。據「2021 疫情時代下台灣兒童幸福感調查」,有 1/5 的孩子沒有「在生活裡感到快樂」,又以 10 歲兒童在「我喜歡我自己」選項中,下降反應最嚴重。相較 2017,幸福感走向惡化。(兒福聯盟

  • 封城、遠距上課下,無法得到「家」以外的認知、社交刺激(詳見文末 心理師王意中訪談)——

    • 距離的矛盾:疫情前,教育總是強調「分享」的重要性;疫情下,因防疫距離的要求,孩子清楚得知人與人之間,需「保持一定距離」。對孩子來說,共享的分寸拿捏混亂。
    • 情緒的管理:疫情下,缺少在學校、公園消耗體力機會,其中獨生子女最可能受影響,因變相只能與自己獨處,活動量未獲滿足,可能出現易怒等情緒管理問題。高敏感孩子也可能過度注意負面訊息,處於焦慮狀態後,引發如:過度噴酒精、強硬指揮人洗手等,不適應現象。
  • 在「戴口罩時代」無法看見大家常態表情,阻礙適性發展(詳見文末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訪談)——

    • 人際溝通:在無法直觀看見面部表情下,孩子觀察他人情緒變化時,只能推測約 20~30 %,而無法確切理解對方意思時,很難回頭審視自己是否舉止得宜,將易拘泥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
    • 發音學習:尤其對正在學注音、講話比較不清楚的孩童,此時無法觀察老師的嘴型。且當遠距教學網路不穩時,語音不同步,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未來會如何?

家長與孩子間的情緒連結,是相互牽絆的,當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充滿說不出口的無助時,倘若家長也不確定自己情緒是否穩定,勢必無形影響孩子生活。在協助孩子找尋生活的新平衡時,最重要的,還是覺察自己是否也出現焦慮異狀。

在台灣,因孩子適應不良的現象而就診的家庭,到底有什麼煩惱?專家又有什麼建議?請看《旭時報》與多方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疫情所造成生活上的巨變,對於兒童有什麼影響嗎? 10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以比較高敏感的孩子來說,疫情下最常見的是他們會過度注意對自己不利的訊息,如染疫的足跡、隔離訊息等等,當孩子過度焦慮時會引發一些不適應的現象,如過度噴灑酒精、時不時檢查自己口罩是否戴好、刻意與經過的路人保持距離、書包不喜歡放在公共場所等等;像這樣特質的孩子有時也會對周遭事物有過度解釋,帶來內心小劇場過多的疑慮,例如…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以年齡層做討論,正逢疫情爆發時出生、目前約三歲前的小孩,就我的觀察對於外界的刺激會稍嫌不足些,並不是父母給的不夠,而是因為能出門的機會較少,與外界接觸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度,相較於疫情前出生的小朋友出現落差,對於正在組織語言發展的小孩來說,長期戴口罩會無法辨識大人的表情及口型等問題。但是否真正造成「語言遲緩」...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長期戴口罩會造成孩子在表情辨識上的能力變弱,與他人的連結也會變得困難,舉例來說當我在問孩子在學校有幾個同學、朋友時,孩子都可以回答出名字及聲音,但在描述外觀時卻較有疑慮、無法具體說出獨特性,這其實顯現了現在的孩子經常用聲音的特徵與一個人的形象做連結,疫情不只促使了社交距離更拉高了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當疫情發生後,日常生活中的改變有居家隔離、保持社會距離、實聯制、疫苗施打、以及戴口罩等,這些事件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比較明顯的部分著重在「居家隔離」,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家中的遊戲已經玩到厭倦,家中的空間也不足以讓他恣意奔跑,所以活動受到限制,在疫情緩解後,臨床上發現...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事實上,在疫情之前,就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比起從前來的進步以及方便,相對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就變少了,再來是現在大多數為公寓式的小家庭,孩子沒辦法在家中隨意跑跳,家長平時的工作繁忙,大概只有假日可以帶孩子到處走走,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增加環境的刺激,我們也發現,近幾年來,因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的低張兒童越來越多了,低張指的是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全身軟趴趴,容易造成專注力持續度、 日常生活及動作發展上的問題等等,近兩年又因 Covid-19 的肆虐其實是更加深了這個現象的發展...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孩子會恐懼如果被感染、隔離是否會對生活有不可逆的影響;再者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像是停課不停學、餐廳禁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特別是針對哪個年齡層的兒童,有上述的現象?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學齡期的孩子普遍都會有這樣的問題,他們需要更多的是人際互動、自我認同,透過同儕之間找尋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學齡前的孩子狀況會更加明顯,這個年紀正在發展自我中心思考的概念,因此經常用自己所察覺的訊息去推論世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三歲以下的孩子會出現不願意戴口罩的現象,但是隨著時間,這樣的問題已不多見,三到六歲幼兒園的孩子雖然願意戴口罩,但是它們這時期最需要的是活動量,但戴著口罩影響換氣,一動起來可能容易喘,導致它們常把口罩脫掉,或是乾脆不動了。而小學以上(包含國中、高中),因為有新學期的關係,大家都戴著口罩,所以產生了「臉盲」,造成孩子彼此之間熟悉的時間拉長、互動減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特別是針對那些身體發育仍未成熟的兒童,也就是 0 到 6 歲的階段, 至於影響的部分就像上述提到的,由於面對的都是家人,因此可以觀察、學習模仿的對象受限,造成其參與團體與同儕互動、對情境觀察的機會減少了,例如:在團體課程中,孩子們也可以從課程中觀察及學習正確行為,並從他人的錯誤行為與老師的指正中,得到對行為的理解,可以增加孩子在日後對行為正確性的判斷經驗。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有什麼實際案例是,當孩子無法適應時,會有的具體表現呢? 7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以小小孩來說,許多家長反應帶小孩出門時,總是對周遭環境都怕怕的,例如踩草皮、踩沙灘等等小孩都會不敢嘗試,這其實都源自於對「外界刺激經驗不足」的關係;三歲以上的小朋友可能會因活動量未獲得滿足,而出現靜下來的時間變短、情緒上較易怒的問題。我也有遇過一些本身性格比較謹慎、小心的小孩,面對疫情的態度反而比家長更焦慮,如一到家就迫切叮嚀全家人趕緊去洗手、一直很擔心自己會不會生病等等。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疫情會明顯的凸顯孩子與家裡建立的生活習慣跟互動,如果平常與孩子之間投入度高的家長,疫情反而可以使雙方都更享受這樣休閒時光;反之,若是平常習慣將孩子送往安親班的家庭,在疫情下就需要更多的彼此磨合,當孩子突然不用去安親班時,許多家長會使用 3C 來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手機、電腦、電視的使用時間拉長,反而對於探索生活的興趣與機會下降,而開始恢復實體課的時候,孩子的學習動機也進而跟著減少,伴隨出現了拒絕學習的情況。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觀察到有些孩子在疫情開始後,會變的過度注意在清潔上,反而形成了一種「強迫性」的行為,他們總覺得到處都有病毒,因此也變得不太敢去學校及公園,經過每個地方只要摸過東西,也會想不斷地噴酒精以及洗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有個小男孩是幼兒園大班,在三級警戒的時候,那時候他還是中班,在家線上學習都沒有什麼特別事件,但是上了大班開學後,那時候大家也都回到學校了,只是要戴口罩。這小男生自己戴口罩沒有問題,但是卻出現了喜歡去拉扯別人口罩的事情,問他為什麼拉,他都只回答很好玩。觀察他拉口罩的對象都不一定,就是「無差別拉口罩」,經過仔細了解,發現...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大多數過動症、自閉症診斷的孩子,平時較依賴視覺訊息的回饋,因此,口罩的遮蔽,讓理解情緒的線索減少了,使其更無法察言觀色,導致錯誤的判讀,造成更多人際困擾及誤解;適應技巧差的孩子平時情緒表現較細微,當老師觀察不到臉部表情,就比較難去判斷孩子實際的狀態,如果誤判了,反而會讓孩子更緊張、焦慮,表現更加退縮;聽力受損的小朋友會需要依靠視覺訊息的回饋,例如:閱讀嘴型 和嘴唇、舌頭、以及臉部表情來學習、確認對方說的話,但戴著口罩,就阻隔了這些線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也遇過有些小朋友特別在乎,「請假」是否會對於其他人造成觀感不佳的問題,例如可能只是因為小感冒而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台灣,有上述症狀的兒童多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在去年五月爆發時,有這些狀況的小朋友確實蠻多的,畢竟當時的狀況發生的很突然,突然間不能去幼兒園、不能見到同學、只能關在家裡、生活空間受限,加上那次的經驗對於家長來說也是手足無措的,家長本身不論是工作適應上的焦慮、長時間與小朋友共處的焦慮,都有可能間接影響小孩的情緒,因為親子之間的情緒通常是相互牽動的;不過相較於上次,這次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時,我觀察到這些適應不良的狀況似乎變少了,主要還可能是因為家長與小朋友對疫情的適應與了解,都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這兩年來說,以我們治療所求診的比例來說確實是上升的,家庭衝突的強度以及學校不適應的頻率都是往上衝的,家長都意識到需要協助讓孩子回到身心的平衡,我認為許多時候孩子所呈現出來的,已如同是「假性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樣貌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有沒有什麼徵兆,是一出現時,可以儘早協助孩子的呢?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首先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的「生活作息」是否混亂,而這樣的情況是否又來自於 3C 的沈迷,如孩子可能會說「再給我幾分鐘」,出現與家長討價還價、權利爭奪的情形;再者生活能力的退化也會是一個重要的表徵,若疫情前孩子平常可以養成自己收拾書包、折衣服、自動去洗澡等等習慣,但在疫情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只要孩子發生跟平常不一樣的狀況,都可以跟孩子聊聊,看看是否是因為疫情的因素。有個我在輔導的小學生,去年開學後沒幾天就吵著不去上學,本來以為是收假症候群,但是發現孩子整天變得悶悶不樂的,擔心心理是不是出現狀況,經過詢問,才發現這孩子因為擔心染疫,必須隔離,而小朋友又沒有疫苗可打,所以覺得不去學校才是解決方法。後來跟他詳細說明如何防疫,他就比較放心,不僅願意上學,也在學校分享防疫知識。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定期確認孩子發展的狀況,可參考社會局的簡易評估表,當小朋友出現:口水流不停、口腔控制不足、4 歲構音異常、過度安靜、不喜歡說話、無法察言觀色,這些都是要去注意的,家長可以藉由情緒繪本跟孩子聊聊,給予支持、幫助理解。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生活結構性卻降低時,也是家長必須好好注意的;第三,孩子也可能出現對事物的好奇、探索動機的下降,如去爺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新冠肺炎成為了世界兒童共同的傷疤?

新冠肺炎成為了世界兒童共同的傷疤?

在疫情的爆發後,世界各地的兒童正面臨著毀滅性的新常態...

unicef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全球超過 10 億孩子和家長在手忙腳亂中學會「在家上學」,台灣今年也加入這波遠距上學行列。家長們恐怕要了解——教育的「數位轉型」在 Covid-19 後只會持續加速,且不只是基礎教育,最劇烈的變革可能將發生在高等教育現場。

2021-08-02 21:39: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