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多數台灣人對於 deepfake 一詞的了解,是從許多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認識,例如 2021 年的網紅換臉謎片事件, 成了台灣大眾對於 deepfake 的第一印象。
- 其實早在 90 年代,西方世界就已開始進行開發 deepfake 技術。最初用於影視產業,在電影配音中,讓演員的嘴唇動作能夠與不同的配樂同步,使用現有素材,自動創建出一個演員從未真實說話的新影片。(HistoryofInformation)
- 現今 deepfake 技術則被濫用在情色以及政治上。2018 年,比利時政黨發布了一段前美國總統—川普呼籲比利時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影片,而這段言論卻是川普從未發表過的。deepfake 助長了在網路世代充斥的誤導性影片,若人民的媒體識讀素養不夠,也可能影響選舉的公正,危機與傷害不可忽視。(Politico)
- Deepfake 技術目前所呈現的多是負向影響,但實際上它並不具有先天的破壞性,那麼,該如何延續原本好的初衷呢?我們可以從與民生最為相關的「醫療」看起。
用 Deepfake 進行治療?
只要有數據,幾乎任何影像、聲音、行為,deepfake 都能將它栩栩如生的再製出來。科技是一項中性的工具,好壞在於人類怎麼去使用, Deepfake 就為醫療保健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 疫情下人們對於「視訊醫療」的需求大幅提升,當部分患者只是例行拿藥、前期的問診、常態性的關懷訪視時,可用 Deepfake 技術搭配預錄的診斷回覆,實現了多重問診的可能,也提升了看診時的真實接觸感。(詳見文末中成大社科院院長 蕭富仁訪談)
- 除了身份與聲音,它甚至可以創造虛擬的身體替身。deepfake 深度偽造出一個完全虛構的個體,運用真實的身體數據進行測試和實驗,模擬出醫療行為下,患者將有甚麼反應,從而降低醫療風險,避免直接地將患者暴露於危險之中,有助於醫療的決策。(世界經濟論壇)
- 你看過 2015 年 Netflix 黑鏡影集中的《我會回來》嗎?該劇描述著 AI 讓我們獲得,與逝去親人再次見面的機會。而現今,deepfake 著實的實踐了這樣的電影情節,將其應用於「心理治療」中更有意想不到的結果。(Flatpackfestival)
- 當一個正在經歷思念的人,出現不符合過去生活角色的行為時,原本只是不適應親人離世的反應,便有可能轉變為「症狀」。在沒有精神疾病史的前提下,可考慮患者對於 deepfake 療法的需求性。
- 該療法旨在幫助患者找回正向的調節,在虛擬世界中,說出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再見、完成那些來不及的承諾,為關係畫下句點,有助於撫慰身心靈的平靜。而「仍舊可以隨時與逝去親人聯繫的心理建設」,也讓患者獲得安全感。(詳見荷蘭 deepfake 悲傷治療師/心理學家 Leoniek van der Maarel 訪談)
- 滿足回憶的同時,加上療程想要給予的訊息才是關鍵。如:足不出戶,是經歷悲傷的患者常有的症狀,deepfake 重現與親人逛街的情景,並製造出真實出門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引導,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詳見文末中成大社科院院長 蕭富仁訪談)
目前發展的困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deepfake 的「弄假似真」並非問題所在,閱聽者缺乏自我辨識的能力,「不辨以假亂真」才是將來的隱憂。未來的世界,眼見不一定為憑,在技術、法規、政策都不純熟的狀況下,deepfake 醫療勢必也會延伸出其他層面的問題。
- 加劇心理創傷:若操作不適當,患者可能會認不清現實,只想透過 deepfake 來維持逝者的生命,反而會過度成迷於虛擬世界中,因此在治療時醫療師的從旁觀察、引導及監督極其重要。(Beelde&Geluid)
- 隱私權的管理:執行過程中最常備受質疑的是「倫理」的部分,「要如何獲得已逝親人的同意使用肖像權?」、「該怎麼管理與受試者互動的那一個虛擬世界?包含人、社會、家庭與使用的空間。」、「當測試結束後,數據及被曝露出來的群體關係,該歸誰處置?」,這些都是現階段尚未獲得解決的問題。(CCBJ)
- 大數據的缺乏:一個擬真的 deepfake 應用必須仰賴全面性的數據,如:不同背景、光線、角度、經過樹下的影子、太陽光照、大樓反射時,每個日常下的光線都會有所變化。除了公眾人物外,要搜集到一般民眾如此完整的數據庫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何在醫療應用上,始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會如何?
Deepfake 技術讓重製任何景象、人物、聲音都不再是問題,但此項技術應用,牽涉到更多的道德層面和不確定性,若法規與制度跟不上,未來的網路生態將可能變得無法想像。
- 當我們不能再全然相信視覺體驗、網路媒體不再具有公信力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制度是否也會間接被破壞了呢?我們不該是被動的消費者,不盲從、培養被欺騙的防禦力,是我們可以做的,以正面的心態面對 AI 浪潮。(Liebertpub)
人們使用 deepfake 進行心理治療的實際效果如何?當受試著出現什麼行為時,可能代表其不適應這樣的療法?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