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人口老化只會造成國家危機嗎?如何讓銀髮族改寫經濟?

人口老化只會造成國家危機嗎?如何讓銀髮族改寫經濟?

Apr 05, 2022

多數人提到「社會高齡化」時,總會連結到青年負擔重、總體生產力下降。但是這些究竟是真實現況,還是長久以來的刻版印象?或許現況並沒有我們想得這麼糟。

# 「老」並不是問題所在 # 不健康的老才是 # 生育率提不起勁沒關係 # 讓壯世代創造更高的價值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發生什麼事?

經濟學人報導指出:烏克蘭的重災區除了作戰的士兵,逃亡的多是婦人及小孩,留下的 80% 是老人,在 2021 年就已是全歐生育率最低的烏克蘭,經過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戰後社會老化以及少子化的加劇更是難以想像。其實就算不歷經戰爭,世界上早有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進入人口老化階段,當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 隨著衛教知識、醫療科技、教育全面提升,高齡化、少子化一直是數位時代下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共通點。2011 年與 2021 年相較,福利制度完善的芬蘭,是全歐洲老年人口比例成長幅度最高的國家,達 5.2 個百分點,遠超過歐盟國家平均的 3 個百分點。(歐盟統計局
  • 聯合國更預測 2050 年,全球超過 65 歲的人口將占六分之一;到 2100 年,全球老年人的佔比將突破了總人口數的六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
  • 那麼台灣呢?根國發會統計,台灣早在 1993 年老年人口就已突破總數的 7%,成為國際定義的高齡化社會,推估於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例將達 20%。若老年人的晚年依賴期,健康不佳、原存款又不足,無法自理生活,加上高齡化伴隨的少子化,政府在資源配置、稅收結構、兵力調整上都將面臨挑戰。(詳見文末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陳寬政訪談)


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人口老化」是經常討論的議題,當老年人口增長的幅度大於勞動人口的成長時,到底會對國家產生什麼實質的變化?

  • 勞動力規模的變化:除非國家上修可退休年齡,否則高齡化首當其衝要面對的是,勞動人口出現短缺。近年來,因教育的普及,讓許多國家的青年進入勞動市場的年齡愈來愈晚,使就業人口比率下降,最終導致生產力減少的後果。(經濟學人
  • 儲蓄模式的變化:生產力的下降造成的資金不足,將是影響經濟成長發展的重要因素。總經濟體支出依舊,人民產出的收入卻縮減,會使總儲蓄率下降,不僅讓社會動能減少,同時與人口老化有關的隱性支出,如:退休金、健康醫療及長照等費用,將持續上升。(立法院

    • 以台灣為例,依據 2017 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已有超過 84.7% 的老人至少罹患 1 項慢性病,這些慢性病及合併症相對也造成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在照護上的需求勢必因此增加。(衛福部
    • 截至 2020 年底,勞保基金約有 7851 億規模,但潛藏負債已高達 10 兆多。隨著未來高齡化、少子化加劇,繳交保費的人將遠少於領保費的人,勞保財務惡化將越來越快。老年經濟生活要有保障,還要靠個人儲蓄。(遠見雜誌


銀髮海嘯或許不是這麼的可怕

在台灣,高齡化是個已知的事實,政策或產業上都不斷灌輸我們,老人是弱勢、需要被照顧的族群,但是這些印象究竟是現況,還是只是停留在舊時代刻板印象?首先我們可以從重新釐清觀念開始。

  • 「老」並不是造成社會壓力的主因,「不健康的老」才是。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在死亡之前,平均失能年齡長達八年,當老人不健康,需大量的社福照顧時,才會成為國家的負擔,不該因人老了發生失智失能的比例較高,就將重點過度著墨於「老」而非失能。(詳見文末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的訪談)
  • 「社會對於老化過度負面」的氣氛,使高齡者易被貼上,沒用、身體不行等歧視標籤。過度的失去自我意義感、否定自己的價值,會產生的抑鬱心理也可能影響生理,「自我認知的去老化」也是降低失能率的重要一步。(詳見文末壯世代理事長吳春城的訪談)
  • 「老人不退,年輕人沒舞台」的迷思也該被打破。若從女權崛起的歷史來看,從 60 年代女性要求工作權至今,男性的就業市場也並未因此變少,不同的族群,反而使每個崗位產出的效能更多元化。老人與年輕人賦能不同,對就業的影響沒想象中那麼大。

現今的壯世代(60 歲以上族群),擁有三高的特質「高壽、高能力、高資產」,台灣 2/3 的財富掌握在壯世代手中。但在這消費主力世代,多數人仍停留在省吃儉用的觀念,這些被藏在床鋪下的財富,正是打造「銀光經濟」不容小覷的力量。(詳見文末壯世代理事長吳春城的訪談)

  • 與高齡化社會共創經濟的前提,便是讓壯世代維持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才能實現各種可能,將危機變為轉機。
  • 老了並不是等死的開始,而是在工作大半輩子後,體驗新生活的機會。鼓勵壯世代消費,不僅能為身心靈帶來更好的感受,更能帶動銀髮經濟,如何掌握銀髮族的需求更是關鍵。
  • 高齡者的消費行為最看重的就是「意義」,為何多數老人不願花錢進電影院,多歸因於內容本身並不是為他們而設計,因此無法找到歸屬感。反之,一張 3000 元的民歌演唱會門票能夠熱銷,正是因為更夠連結於他們的時代。
  • 當需求被創造時,社會中 2/3 的財富被釋放出來 ,同時帶動年輕人的創業,增加解決新世代經濟力不足的機會,進而提升生育意願,如此「善的循環」有助於解決「少子化」的問題。


未來會如何?

在看待高齡化危機的同時,我們也該思考台灣的最適人口量究竟是多少?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2300 萬人究竟是太多,還是剛剛好?什麼樣的人口規模,才能在資源分配,以及土地開發之間獲得雙贏?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表示:「高齡化與少子化並不是走向滅亡,反而可能賦予社會在解決低薪、高房價等社會問題時,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全球已開發國家面臨人口老化的因應措施,有哪些值得台灣學習呢?而台灣在人口老化的過程中,經濟力、勞動力可以如何重新配置?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連擁有社福機構最完善的芬蘭生育率也急劇下降,為何近乎全球已開發國家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而「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出生率長期下降的主因又是什麼?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人口老化的確是個世界趨勢,而且越是文明化、工業化、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地區,出生率越低,人口老化的現象越明顯,例如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已開發國家。在探究原因的時候,不妨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何未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出生率較高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國家發展對人力的需求高故而長期鼓勵生育,有人說是因為低度發展國家生活模式適合生育,有人說是對大家庭的觀念不同,也有人認為是節育的概念和技術不普及,甚至也可能因經濟不佳工作較少,增長了夫妻相處的時間,因此生孩子這件事情相對的變得較輕易或理所當然;這些原因反過來看,就變成高度發展國家生育率低的原因了。1970 年代處於開發中國家階段的台灣...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台灣人口老化,的確是以生育率之長期大幅下跌為主因,尤以 2000 年以前最為顯著,但自 1920 年以來,死亡率長期下跌使得幼兒與青壯人口的死亡率逼近自然極限為零,2000 年以後,死亡率持續下降只能在老年人口產生顯著效果,使死亡率持續下降逐漸發展為人口老化的重要因素。 台灣生育率下降始於 1951 年,遠早於政府 1963 年在台中地區所推動的節育實驗計畫,究其原因為日治時期死亡率開始長期下降所致,其主要成效發生於幼兒及青壯人口,1920 年以後出生的婦女於戰後步入生育期,她們已經透過生活經驗瞭解要兩個孩子不必生四個,生育率自然下降,當然...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政府提倡節育,當時,藉由「家庭計畫中心」和公衛護士的努力,相當成功的推廣「一個不嫌少、兩個孩子恰恰好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該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人口老化的現況?有哪個國家的處理方式,是可以仿效學習的嗎?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我們目前已是高齡社會,即 65 歲以上佔總人口超過 14%,即將在 2025 年達到超高齡社會(超過 20%)門檻,我們實在應該面對現實地看待這個現況。首先,我們可以先檢視一下人口老化現況的優勢:人口老化的原因除了少子女化,還有一個是高齡化,其實就是長壽的人變多了;「長命百歲」本是自古以來大人對每個新生小寶寶的祝福,現在我們拜良好的生活習慣、先進的醫療系統、尤其是優質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賜,國人平均壽命得以不斷延長,應是一個好消息。隱憂則是太快速的高齡化,會讓我們準備不及,無論是職場結構措施、長照醫療、公共設施,甚或大眾心理還沒做好應有的調適,恐將不利迎接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因此盡量用正向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既成的事實,似乎是健康的作法。要說哪個國家的實例可供我們仿效?其實...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上述死亡率下降、婦女教育與社會地位提昇等生育率下降的原因,都是台灣邁入現代被期許的「好」發展,可是好發展並不保證處處有好「結果」。看來除非政府正面鼓勵生育(迄未見有實質動作),使用歐洲各國均有實施的長期大額生育津貼,或者大量自國外移入人口,否則恐怕是束手無策。

但是第一胎生育並無明顯下降的狀況,生育津貼需能選擇高胎次高額補助才會有顯著成效,不能有選票考量雨露均霑的念頭作祟。至於移入人口,個人不認為我們能吸收移入大量人口的後果,更何況移入以成年人為主,很快就成長為老人,長期而言對人口老化並無助益。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現在社會對於老年化的觀念及標準,多停留在 60 年代平均壽命約為 60 歲的時期,但並未考慮的是現今年均壽命已超過 80 歲,我們卻一直用舊時代的觀念,來看待已改變的現況,不僅政策或是產業都一直灌輸著老人是弱勢的、需要被照顧的一個族群,但其實這樣的論述架構,已與事實脫節的非常嚴重,改變陳舊框架正是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積極追求的。以全面性來看,應該要更加強政策的適切度,跳脫以往短線式措施的指導原則,並重新定義對高齡化社會的思想...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每個國家的制度都各有其優缺點,且各國背景因素不同,很難說我們學誰會較好。舉例來說,北歐完善的社會福利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老年化對「政府」及「人民」帶來哪些具體改變?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所謂社會老年化就是高齡人口變多,青年人口比例變少,下一代面對的未來就是家族規模縮小,以前過年過節全家大團圓熱鬧的場面不再,孩子們對親族之間的關係陌生,因此當有需要發生時,自然幫手跟資源就變少了。談到高齡社會的挑戰,理論上來說,如同有些圖形展示,未來一個年輕人得背負奉養兩個年老父母的責任,一對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要奉養四位老人,若他們只生一個孩子,那這一家的養老責任就是個倒金字塔型,一個孩子上面有兩個父母,四個祖父母,依此類推。其實這僅是假設或者理論推估,與現況並不是這麼的相符;目前大多數60歲以上的這批戰後嬰兒潮出生的老年人,都有儲蓄理財以及替自己年老生活鋪路的觀念,資源相對豐足,反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人口老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嬰幼人口減少是第一波效應,接著學齡人口、青壯人口持續衰退,不幸又碰到老年人壽命延長,過程中產業結構必需大幅調整。例如學校制度,從一班 45 人減為 20 人,乃至於減班減校,都是正在發生的狀況;年輕勞動力衰退也是台灣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營造業、製造業、乃至於服務業已經大量引入外籍「奴」工,但是即使落後國家也有經濟發展,有些甚至於發展速度已超過台灣,是否可長期依賴移工不無疑問。古言說「食之者眾,生之者寡」,是當年拿來推動節育的口號,其實更適合來說明老化社會的問題。無論壽命延長與健康改善,老年人臨終前都會有一段相當長的依賴期,而若他們無法自理生活或甚至於參與生產,就會有食之者眾的問題。對於政府而言,資源配置、稅收結構、兵力調整等都會是大問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2034 年是社會結構翻轉的時間點,50 歲以上的人口會超過 50 歲以下的人口,倒金字塔的社會結構成型,將帶來了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所有模式都必須因應新的現況而做翻新調整,是一個充滿危機與生機的新時代來臨。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現今的年輕人要面對的是薪水低、房價高、工作不滿意、婚姻不容易的壓力,長輩替年輕人帶孩子、付房貸和頭期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壯世代將成為未來消費主力及主要的經濟動能,該如何因應人口結構的變動,調整產品及服務,好好運用這筆龐大的商機?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消費模式的常態,本就該應社會的變遷做出改變,舉例來說上個世紀其實沒有女性消費市場,整個經濟消費主宰者是男性,後來也因女權主義的崛起,現今可以看到百貨公司多以女性產品為主。技術跟產品的發展,都是基於消費者對於未來願景與自我價值肯定的想像,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幫助老人,以及市場建立出新的想像,跳脫以往養身、養病、養老的觀念。當人可以越活越久時,60—90 歲的第三人生也是應該被規劃的時期,享受工作大半輩子功成名的果實,而非老了就只能等死,因此旅遊、教育、品酒會等等樂齡產業便開始產生,在春天產業、橘色經濟中,如何提升高齡者身心靈的感受,掌握銀髮族的需求更是關鍵...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變老不是危機,不健康的老才是。在台灣65歲以上失智失能的人口歷年平均約佔 16 %,如果我們能努力不讓這個數字變大,能增加老人健康的能力,做到如聯合國在本世紀初,即全球倡議的「成功老化」,那麼社會對於高齡化也不該視為威脅,反而可以當作是一個新興的內需市場來經營。若我們將健康的老人放在人口直線的左邊,失智失能的老人放在右邊,銀髮產業就應該是從左往右發展;病重者的照護國家要負較多的責任,但還有消費力的老人就由產業、非營利部門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而這些長者也有可能既是服務的消費者,也是志工和捐款人...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銀髮族既然是「食眾」,當然就是消費主力,只是「銀髮」的定義必然會有改變,逐步後延。這次烏俄戰爭帶給我們一個啟示,戰爭的型態正在改變中,連最原始的殺戮行動都有改變,未來的社會經濟將會大不同於目前狀態,自動化的生產與器械應會更為普及。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以娛樂文化產業來看,為何高齡者很少進電影院,原因在於內容本身就不是為他們設計,從中找不到連結,因為高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面對人口減少的事實,要如何以不依賴人口增長的方式改造社會?是否可以多想點辦法為老年人創造更高的價值?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現今 60 歲以上的人我們稱之為「壯世代」,取代銀髮族的稱呼。他們擁有三高的特質—「高壽、高能力、高資產」,台灣 2/3 的財富掌握在這群人手裡,但大部分人卻依舊停留在祖父輩省吃儉用的觀念中,當這筆龐大財富只被藏在床舖底下被凍結時,會出現死水經濟的惡循環。老年人省吃儉用,生活得過且過,沒有夢想,沒有目標,日子過得不精采,受到社會負面標籤的歧視,再因心理壓力而抑鬱,最後導致失能成為臥床族;而年輕人因死水經濟無工作或創業機會,變成貨真價實的躺平族,唯一的機會就是等待遺產,這都是社會上許多角落正在發生的事。

最好的解套方式應放在「銀光經濟」,社會必須看見壯世代的需求,鼓勵高齡者消費,讓產業提供適合的服務及產品,當 2/3 的財富被釋放出來,長壽經濟也會增加年輕人的創業機會,進而增加對未來的信心,最終也會提升生育的勇氣及需求,這樣子「善的循環」有助於解決「少子化」的問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對的,我們問題的癥結是人口衰退,未來不僅是不能依賴人口成長,更是要能面對人口衰退。如果生育率與死亡率維持 2020 年水準不變,百年後台灣人口於 2120 年剩 413 萬人,其中 60 歲以上 210 萬,30-60 歲 134 萬,30 歲以下 69 萬;其實人類文明發展就是一個適應生存的歷程,台灣人口其實自 2020 年已開始衰退,未來百年內當然會發展出新型的社會與經濟制度。我相信退休年齡會後延或自由化,讓低齡老人能繼續從事生產,中齡老人能投入服務高齡老人。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春城

吳春城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

「老人不退、年輕人沒機會」的迷思也該被破除,其實我認為世代並不是對立的,若我們從 60 年代女權崛起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人口老化全然都是壞處嗎?若撇除經濟體,以民眾或者地球資源的角度思考是否也可能帶來好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馮燕

馮燕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台灣是一個多山少平地的地方,我們該去思考的是,這個寶島的最適人口到底是多少?2300 萬人究竟是剛剛好,還是太多?怎麼樣的人口規模才能在資源不足、合理分配,以及土地過度開發之間獲得雙贏,從齊柏林導演製作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大力提醒以來,我們仍然沒有認真討論這個議題。在盲目的恐懼高齡化人口變少的同時,我們忽略了國土規劃的重要性,和合宜人口數的估計~很可能少子化、人口老化也未必是走向滅亡。

所以我以為人口的素質比數量更為重要,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良好的照顧,都應該有公平的成長機會。政府政策的重點應該放在提供這些已經出生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資源,和健康成長的機會;另一方面,從提高生育率的角度來看,其實鼓勵不願生到生一胎的動機比較困難,或許我們應該把鼓勵對象轉向為已育有一胎的家庭,給新手父母更多的各種協助,讓他們都能獲得美好的育兒經驗,從而提升想生第二胎的意願更為實際。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陳寬政

陳寬政

中央研究院退休研究員 /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退休教授

我們預期人口老化過程會帶來一堆改變,也預期人類會繼續適應生存,但轉變過程中難免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中國就差點沒熬過現代化的歷程,「適者生存」雖然殘酷,卻也是千年不變的原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難民潮下流失大量的人口,將會對烏克蘭有何影響?

難民潮下流失大量的人口,將會對烏克蘭有何影響?

在烏克蘭已超過 200 萬人逃離,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這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將是你我無法想像的...

經濟學人

消費新勢力崛起 超過 3 成壯世代每月消費逾 4 萬

消費新勢力崛起 超過 3 成壯世代每月消費逾 4 萬

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壯世代的消費族群不論是在電商網購、醫療保健、運動休閒娛樂、金融保險,甚至外送平台,其消費能力極具潛力...

理財周刊

未來的世界:人口老化的真正代價

未來的世界:人口老化的真正代價

世界上多數的富裕國家都面臨了快速老齡化的狀況,社會該如何負擔起老人照護迫在眉睫的成本...

經濟學人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