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data.title%>

專題Features <%:data.title%>

<%:~nl2br(data.summary)%>

<%:data.subtitle%>

<%:data.subtitle%>

#<%:prop.issu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prop.title%>
<%for prop.kols start=0 end=3 %>
<%:realname%>
<%/for %> <%for prop.kols start=3 %>
+ <%:#index+2%>
<%/for %>
<%if prop.column_id != 0 %> <%/if%> <%if prop.topic_id != 0 %> <%/if%>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淨零碳排來得比想像快!零碳轉型台灣能怎麼做?

ISSUE #039

淨零碳排來得比想像快!零碳轉型台灣能怎麼做?

Apr 06, 2022

地球暖化持續升溫,攝氏 1.5 度成為人類能否存續的關鍵數字。為避免氣候持續惡化,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唯一途徑。這目標看似遙遠,但多國政府與大型企業已動作頻頻,台灣企業「不做就拿不到訂單」的現實壓力下,該如何零碳轉型?

#不綠化就等著被邊緣化 #減碳已經從選配變成標配 #企業現在要想的不是該不該轉而是怎麼轉

王明德

王明德 / 特約記者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 Food Ingredients First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發生什麼事?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 2021 年發布報告指出,工業革命造成地球快速升溫,為避免升溫 1.5℃,2050 年淨零碳排成為唯一可能路徑。目前已有 130 個國家宣示或規劃 2050 年前達淨零,超過 300 家企業加入 RE100 倡議。

  • 2021 年 7 月歐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將對未遵守歐盟碳排放規範的進口產品課徵碳稅,2023 到 2025 年為過渡期,2026 年將正式實施。(歐盟理事會
  • 2021 年美國政府公布「2050 淨零排放之路:美國長期策略」 ,規劃出階段性目標,2030 年將實現 100% 無碳污染電力(carbon pollution-free electricity, CFE),其中至少一半將由本地潔淨能源供應 ,聯邦政府將在 2027 年實現 100% 零排放輕型汽車採購、2035 年實現 100% 零排放汽車(zero-emission vehicle, ZEV),2050 年之前實現整體淨零排放採購。美國白宮
  •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碳排放國,2020 年 9 月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宣布中國將朝 2030 年前碳達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標,並將之納入2021 年公布的「十四五」計畫。(風傳媒
  •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 2020 年臨時國會的施政方針演說中表示,日本 2030 年溫室氣體減排將比 2013 年排放量減少 46%,2050 年前使溫室氣體整體排放量為零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
  • 台灣環保署於 2021 年 10 月的預告中指出,2050 淨零排放目標將納入修正溫管法草案第 4 條,2023 年將訂出每公噸收取碳費金額,先針對電力、水泥、鋼鐵、光電半導體等排碳大戶收取碳費。環保署


全球大廠的淨零碳排供應商態度

台灣內需市場量能有限,對接全球市場向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過去台灣企業對減碳一事,大多保持行有餘力方為之的態度。但現在,全球大型企業均將減碳列入供應商選擇的重要依據,台灣企業若不減碳,未來有可能拿不到訂單。

  • 微軟全力投入減碳,在 2021 年購買了史上最大的碳清除量,共 140 萬公噸。除了自身減碳,也要求供應商配合。2021年 7 月已有 87% 微軟供應商提交碳排放給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較 2020 年成長 12%。在 2022 年 3 月最新的「供應商行為準則」報告中,微軟要求間接供應商申報其碳排放,其中大多數已納入微軟碳核算報告中。微軟
  • Facebook 宣布為 2030 年全供應鏈淨零排放做好準備,技術長 Mike Schroepfer 在 2021 年受訪指出,Facebook 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買家之一。(衛報
  • Apple 訂出2030碳中和目標,並要求供應商響應使用 100% 再生能源政策,目前共有 175 家廠商響應,其中多為亞洲供應商。(Apple
  • 台積電在 2021 年宣布,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及加入 RE100(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承諾),台積電將動員所有供應鏈 700 多家廠商推動綠色製造,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經濟日報
  • 自行車零組件大廠彥豪被歐洲客戶要求逐年減碳,並列入供應鏈的示範廠之一,預估在 2030 年達到 100% 綠電目標。(遠見


台灣可以怎麼做?

  • IEA(國際能源署)提出「2050 淨零策略」,建議企業可分成兩階段落實目標,2021 年到 2030 年可先「精進現有技術」,2030 年至2050 年再將主力放在「創新技術研發並發展國際合作」。在「精進現有技術」階段,台灣已具備八大優勢技術。「創新研發與國際合作」方面,台灣也可發展「綠色氫能」、「二氧化碳的捕獲再利用」、「低碳混凝土」、「生物與資訊融合的生產系統」等4種新興技術。(工研院
  • 國發會 3 月底公布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宣示將打造零碳能源,推動能源轉型。未來 8 年政府將投入 9,000 億元預算,估計將帶動 4 兆元以上民間投資。工商時報


地球環境惡化,減碳已不能再是口號。2050 淨零碳排目標看似遙遠,但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已訂出階段性策略和目標,倚賴海外訂單甚深的台灣,面臨了「不減碳就沒訂單」的產業環境,但企業該如何零碳轉型?看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孫偉真、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怎麼說。

什麼是 2050 淨零碳排?

2021 年 8 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人類社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全球氣溫升高 1.5℃ 的時程將提前,要避免此事發生,「2050 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將是唯一路徑。為落實此目標,目前全球已有 130 個國家規劃 2050 年前達淨零,300 家企業會員加入由由氣候組織 (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主導的 RE100 全球再生能源倡議。

2050 淨零排放,2026年會全面實施。

深度對談

question
2050淨零碳排倡議成為全球多數政府與大型企業共識,減碳甚至是零碳趨勢對台灣產業會帶來那些衝擊?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減碳這幾年已經從以往的口號化為實際行動,蔡英文總統在國慶談話宣布 2050 淨零碳排後,政府機關和產業都動了起來。首先是環保署將在 2023 年訂出每公噸碳費金額,並在同年開始課徵,產業裡的排碳大戶會是這碳費課徵的第一波。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從國際趨勢來看,2015 年聯合國各國成員簽署的巴黎協議,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截至目前,全球目前已有 128 個國家,宣示 2050 年達成淨零碳排,台灣也規劃在 2050 年達到净零碳排的目標。

在產業端,蘋果,鴻海和台積電已將降低碳排與使用再生能源等議題,列入公司未來發展重點。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更多一、二、三線的供應商會被要求做到同樣的標準。

未來,減碳已經不是做或不做的選擇題,而是一定要做的必答題,更是看誰做的更快、更好的搶答題

question
多數企業雖知減碳議題的重要性,但仍不知需不需要參與其中。「做與不做」將為企業帶來甚麼樣的影響?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前面提到的碳費,影響所及的不只是科技業,傳統製造業也會感受到壓力,像是自行車零組件供應商彥豪,就已經被歐洲客戶當作供應鏈示範廠,要求他們逐年減碳,2030 年要達到 100% 綠電,預估將會增加將近五千萬的用電成本,不過他們不得不做,因為不做以後很難拿到國際訂單。

減碳不只是為了訂單,對企業自己也有好處。最有名的例子是蘋果 iPhone,iPhone 12 拿掉豆腐頭充電器和耳機後,整體包裝變小,在同樣的配送空間下,蘋果每出貨一次,就可以多運送 70% 的產品,這不但讓他們每年省下 200 萬公噸碳排,企業毛利率也多了 1%。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業務績效方面,ESG 表現好的公司過去三年業務表現相對亮眼;反之,ESG 表現差的,營運較為辛苦。研究也發現,ESG 對公開企業的影響更甚私人企業。財務績效部分也是如此,在 ESG 有良好成效的企業,會比較容易獲得合作機會,另外投資者的信心、消費者的信賴,也會同步增加。至於投資層面,ESG 基金在疫情衰退期間表現出色,相關數據已經被當前投資者、保險公司、公司、監管機構和企業證明且認可。

前面提到減碳已經從選擇題變成必答題,不過此動作除了滿足產業鏈客戶需求、善盡社會責任,也會對企業自己有所助益,不過減碳只是 ESG 的其中之一,企業真正要看的是整體 ESG 指數,從鄧白氏的一些研究上可以看出,ESG 還可以反應在業務、財務和投資等績效上。

question
即使企業有意識到必須落實減碳,但在實作過程中,普遍會面臨哪些挑戰?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碳定價的重要觀念是將「碳」視為企業的運作成本,把以前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企業在內部訂出碳價,要求各部門算出碳排並列為成本之一。2020 年全球已經有 853 家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預計 2022 年會超過兩千家。碳定價的好處可以驅動企業的產品創新腳步,同時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

至於碳中和的目標壓力來自法規,現在歐盟、美國、中國就已經訂出相關條例。之前汽車大廠福斯,就因為排量未達標,被歐盟罰了一億歐元。為了達到碳中和目標,大廠的動作頻頻,台灣絕大多數的綠電都被大廠買走,有人擔心中小企業會因此無法符合客戶要求,對此我建議中小企業不必 100% 用綠電,不足之處購買碳權即可。

目前多數企業的問題是「when?」與「how?」,也就是何時做?要做什麼?從上面談到的市場壓力可以看出,現在不做未來就可能拿不到訂單,因此「何時做?」已不該再是問題,因為現在就要開始做。問題應該是「做甚麼?」和「怎麼做?」。

企業零碳轉型有方法學,第一個要先做碳盤查,也就是把它量化成數據,再來是碳定價,最後是達到碳中和目標。碳盤查現在已經有各種管理系統,像是 ISO 50001 能源管理、ISO 14064 溫室氣體排放查證、PAS2060 碳中和/抵換等。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另一個問題是現在評比標準不一致,國際上有五大知名永續準則,分別為 SASB、GRI、TCFD、UN SDGs 與 UN PRI,但各自聚焦的重點不一。如何因應各項 ESG 準則指標,非常考驗企業智慧!

ESG 指數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缺少透明度,如不同產業別間的權重定義。舉例來説,服務業和電子業在 ESG 環境議題中的「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權重,一定是不一樣。

鄧白氏近期在台灣做了一個研究,發現其實只有 15% 的企業對 ESG 有概念,且所屬企業會在兩年之内進行相關工作,而有 65 %的企業是完全沒有 ESG 概念的。

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停留在「什麼是 ESG?」、「怎麼做 ESG?」等較為基礎的概念,但 ESG 必須落實到整條供應鏈、溫室氣體盤查範疇三的計算也同樣將整條供應鏈納入,因此中小企業的 ESG 績效在供應鏈層次上格外的重要。

question
前面提到減碳必須涵蓋整個供應鏈層面,這對企業的供應商管理會帶來哪些影響?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綠色供應鏈已經是產業進行式,不只國外,台灣廠商也開始動作,像是台泥已經開始要求旗下供應商提供碳足跡數據,以利於他們 2023 年 100% 溫室氣體盤查、2025 年減碳 50% 的目標。董事長張安平更直接說,未來選擇供應商,不會以最低價原料為優先,而是信賴、品質與碳足跡,如果供應商達不到要求就不會用,這顯示碳足跡在供應商管理越來越重要。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供應商管理一直營運的重要指標,近期鄧白氏就有研究發現,供應商關係維繫差的企業,帳款拖欠比例是排名較佳企業的 15.1 倍。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可視化供應鏈監控的重要性。

這幾年全球大廠對減碳越來越重視,甚至已經有一些公司開始要求,將減碳披露聲明作爲與其供應商簽約的條件之一,未來這個趨勢只會加快。因此對企業來説,他們需要了解自己的供應商目前的減碳數據,甚至是供應商與供應鏈其它廠商的合作狀況,才能確保自己所揭露的減碳數據足夠精準。

question
對於上述困境,目前有哪些解方?
陳來助

陳來助

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

至於要如何零碳轉型?我認為借助雲端平台力量可行的做法,透過雲端無遠弗屆的特色,讓數據可以即時可視,管理者就有機會精準掌握各環節的減碳狀態,也因此未來企業的運作架構必須改變,除了智造雲、行銷雲、人才雲、財務雲之外,還要再加上第五朵零碳雲,並且在內部設立「零碳長」一職,負責制定策略、統籌相關事務,才能讓零碳願景成真。

最重要的解方是正視零碳一事。

Roadmap 過去主要作為產品策略規劃,未來企業的減碳做為也要畫出 Roadmap,而且這張藍圖不是只有宣示作用,上面所有數據都是經過仔細調查確認,無論是客戶或企業自己都相信這張圖的可行性。

落實零碳 Roadmap 的前提是企業必須轉型,現在大家談的數位轉型已經不夠,還要再加上零碳轉型,雙軸轉型才能因應未來產業需求。

孫偉真

孫偉真

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

推進 ESG 的巨輪正不斷加速,中小企業務必盡快了解 ESG、加速落實,強化經營競爭力,在供應鏈中展現存在價值與永續優勢!鄧白氏從提供企業進行 ESG 自評開始,引領企業落實「ESG 五部曲」,逐步落實 ESG 目標,並盡可能揭露各個指標所需資訊,就能在 ESG 的浪潮中穩居贏家優勢。

此外,鄧白氏也將推出「D&B ESG Intelligence 評鑑平台」,透過提供一致的 ESG 評分基準及超過千萬的公司數據,來協助企業進行永續管理,還可以同步與整合上文提到的國際五大永續準則,做到一站式 ESG 服務。

鄧白氏專為台灣中小企業提出「ESG 五部曲」:建立意識、達成共識、採取行動、持續改善、達成永續。

首先透過企業盤查建立意識,了解企業內部從 ESG 認知程度到碳盤查等 ESG 相關指標;其次,依據企業盤查的結果,達成企業內部共識並訂定目標;針對目標制定將採取的行動;定期檢視行動成果是否依循原訂的目標進行,並及時調整行動。最後如此循環,不斷改進,達到永續經營的最終目標。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