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於 2021 年發布報告指出,工業革命造成地球快速升溫,為避免升溫 1.5℃,2050 年淨零碳排成為唯一可能路徑。目前已有 130 個國家宣示或規劃 2050 年前達淨零,超過 300 家企業加入 RE100 倡議。
- 2021 年 7 月歐盟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計畫,將對未遵守歐盟碳排放規範的進口產品課徵碳稅,2023 到 2025 年為過渡期,2026 年將正式實施。(歐盟理事會)
- 2021 年美國政府公布「2050 淨零排放之路:美國長期策略」 ,規劃出階段性目標,2030 年將實現 100% 無碳污染電力(carbon pollution-free electricity, CFE),其中至少一半將由本地潔淨能源供應 ,聯邦政府將在 2027 年實現 100% 零排放輕型汽車採購、2035 年實現 100% 零排放汽車(zero-emission vehicle, ZEV),2050 年之前實現整體淨零排放採購。(美國白宮)
-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碳排放國,2020 年 9 月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宣布中國將朝 2030 年前碳達峰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標,並將之納入2021 年公布的「十四五」計畫。(風傳媒)
-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 2020 年臨時國會的施政方針演說中表示,日本 2030 年溫室氣體減排將比 2013 年排放量減少 46%,2050 年前使溫室氣體整體排放量為零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
- 台灣環保署於 2021 年 10 月的預告中指出,2050 淨零排放目標將納入修正溫管法草案第 4 條,2023 年將訂出每公噸收取碳費金額,先針對電力、水泥、鋼鐵、光電半導體等排碳大戶收取碳費。(環保署)
全球大廠的淨零碳排供應商態度
台灣內需市場量能有限,對接全球市場向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過去台灣企業對減碳一事,大多保持行有餘力方為之的態度。但現在,全球大型企業均將減碳列入供應商選擇的重要依據,台灣企業若不減碳,未來有可能拿不到訂單。
- 微軟全力投入減碳,在 2021 年購買了史上最大的碳清除量,共 140 萬公噸。除了自身減碳,也要求供應商配合。2021年 7 月已有 87% 微軟供應商提交碳排放給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較 2020 年成長 12%。在 2022 年 3 月最新的「供應商行為準則」報告中,微軟要求間接供應商申報其碳排放,其中大多數已納入微軟碳核算報告中。 (微軟)
- Facebook 宣布為 2030 年全供應鏈淨零排放做好準備,技術長 Mike Schroepfer 在 2021 年受訪指出,Facebook 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買家之一。(衛報)
- Apple 訂出2030碳中和目標,並要求供應商響應使用 100% 再生能源政策,目前共有 175 家廠商響應,其中多為亞洲供應商。(Apple)
- 台積電在 2021 年宣布,為響應全球淨零排放及加入 RE100(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承諾),台積電將動員所有供應鏈 700 多家廠商推動綠色製造,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經濟日報)
- 自行車零組件大廠彥豪被歐洲客戶要求逐年減碳,並列入供應鏈的示範廠之一,預估在 2030 年達到 100% 綠電目標。(遠見)
台灣可以怎麼做?
- IEA(國際能源署)提出「2050 淨零策略」,建議企業可分成兩階段落實目標,2021 年到 2030 年可先「精進現有技術」,2030 年至2050 年再將主力放在「創新技術研發並發展國際合作」。在「精進現有技術」階段,台灣已具備八大優勢技術。「創新研發與國際合作」方面,台灣也可發展「綠色氫能」、「二氧化碳的捕獲再利用」、「低碳混凝土」、「生物與資訊融合的生產系統」等4種新興技術。(工研院)
國發會 3 月底公布 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宣示將打造零碳能源,推動能源轉型。未來 8 年政府將投入 9,000 億元預算,估計將帶動 4 兆元以上民間投資。(工商時報)
地球環境惡化,減碳已不能再是口號。2050 淨零碳排目標看似遙遠,但各國政府和企業都已訂出階段性策略和目標,倚賴海外訂單甚深的台灣,面臨了「不減碳就沒訂單」的產業環境,但企業該如何零碳轉型?看美商鄧白氏台灣區總經理孫偉真、天來創新集團董事長陳來助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