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我們可能都看過,用 memo 紙做產品發想、公司策略討論的過程,但眼前在 ESG 狂潮下,每間企業除了內部問題要討論,都開始需要構思「如何為社會議題貢獻」。
- 企業在做年度規劃時,大多習慣用邏輯推理、數據佐證、沙盤推演等方式計劃,但這樣的手段,恐怕無法為「一直未被解決的議題」找出新解方。(哈佛商業評論)
- 著名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多運用在「當設計者了解受眾需求」之時,例如在清楚目標下,為市民設計排水系統等。而「系統思考」(system mapping)則還能運用在「解決社會議題」上,是在聚焦問題時一種精煉的心法。(大西洋、SIMFO)
- 在台灣,SIMFO(系統影響力聯合家族辦公室)除了推動「系統思考」,也和 MIT(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推動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工作坊,要與大眾找出台灣淨零路徑。(風傳媒)
為什麼當前世代越發需要訓練「思維」?
其實當前的年輕世代,對永續議題有高度熱情,但往往不知該如何落實。SIMFO 認為,各公司的 ESG 專案、各基金會的教育場合、綠色投資的各項目,都是很好的切入點。(天下)
- 企業做社會創新專案時,除了需多做面對面研究、深入探討多方觀點外,也可和利益相關大眾,一起共創實驗案,以整合多方資源。(哈佛商業評論)
- 「系統思考」的特色,除了能把複雜問題圖像化,在當前,甚至已能用電腦模型來模擬結果,協助下決策。(System Innovation、Symsilico)
未來會如何?
在職場做討論、發想時,雖然一樣都會經過定義問題、思考解方等過程,但眼前的世代,不只要為公司構思,還要為整個世代設想。
- 當前人們在討論變革時,已經不僅是在討論「如何革新」,更重要的是探討「什麼樣的改變,才是當前最需要的」。(哈佛商業評論)
- 在過往,企業可能可以花錢請事務所做 CSR 報告即可,但如今要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問題(如淨零碳、溫室效應、國際供應鏈制裁..等),其實需要的是仔細架構,才能整合資源,真正留下影響力(legacy)。而當越多人、越多角色一起構思,便能想出更多元、更複雜的「解決系統」。(VOX)
這次邀請到 SIMFO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薛喬仁,以及將代表台灣,赴英國做「系統思考」比賽的團隊成員——蕭仲恩、杜威儒,和我們分享他們是怎麼「磨練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