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data.title%>

專題Features <%:data.title%>

<%:~nl2br(data.summary)%>

<%:data.subtitle%>

<%:data.subtitle%>

#<%:prop.issu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prop.title%>
<%for prop.kols start=0 end=3 %>
<%:realname%>
<%/for %> <%for prop.kols start=3 %>
+ <%:#index+2%>
<%/for %>
<%if prop.column_id != 0 %> <%/if%> <%if prop.topic_id != 0 %> <%/if%>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沒有進展的 COP27?「損害賠償基金」是玩真的還假的?

Dec 28, 2022

questionquestion

COP27 在國際局勢不穩、全球通膨等背景下舉行,13 天的氣候談判幾乎沒有新進展,甚至因為遲遲沒有結論而延後閉幕,最後在「延長賽」中成立了「損害賠償基金」,但缺乏細節。到底這些先進國家是玩真的?還是假的?

此次與談人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發生什麼事?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影響著各國氣候以及環境相關政策的修訂。不過 2022 年於埃及舉辦的 COP27,在俄烏戰爭、中美關係緊繃等背景下開幕,讓談判充滿變數,且引發的各種爭議受大眾關注。

  • COP 有談判延後的慣例,從 11 月 6 日 COP27 開幕就延後超過一小時,凸顯本屆氣候談判的困難。開幕前不久,談判代表才確定將「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首次納入議程,這關乎貧窮國家氣候災害補償的重要機制,是 20 多年來大會沒能正式討論的議題。(環境資訊中心
  •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在會中指出,全球氣溫、溫室氣體排放依然增加中,地球正在快速接近臨界點,使氣候混亂變得不可逆轉,我們正腳踩加速器,通往氣候地獄的高速道路上。 (United Nations)
  • 今年在綠區還首次設立了「抗議區」,提供不同發聲平台。諷刺的是,會議主辦國埃及卻禁止公共遊行示威,並限制許多 NGO 參會,使此次會議產生諸多爭議。 (New York Times)
  • 瑞典環保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認為,在埃及舉辦的 COP27 成為領導者「漂綠」機會,公民社會發聲的機會極其有限,而選擇不參加(Guardian)。


COP27 無進展?

COP27 普遍被認為雷聲大雨點小,13 天的談判沒有太多進展,結論也毫無新意,僅在延長的最後一日成立了損害賠償基金,卻無實質內容,因此被批評為是場失敗的談判。

  • 經濟學人評論,COP27 中有超過百位的各國領袖聚集,卻仍高談不可能達到的攝氏 1.5 度的溫控目標。現在全球政府應該面對四大殘酷現實,修正行動方針,包括減排需要更多錢、各國不可能瞬間捨棄化石燃料、各界必須更努力適應氣候變遷;最後,既然地球一定會過熱,就必須考慮用更激進的方法來降溫。
  • 氣候賠償不僅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訴求核心,也是氣候倡議人士的關注焦點,呼籲富裕國家建立明確的融資制度。 然而,在協議初稿中未見相關具體賠償細節。文件中只提到會關注與損失和損害相關的龐大財務成本。 (UNEP Finance Initiative)
  • 氣候峰會為了鼓勵各國減碳,藉由「自主減碳承諾」,要求各國自訂減碳責任,且每五年要檢視減碳支票是否兌現。2022 年是滿五年的自主檢視期限,但在 COP27 中鮮少國家回應自主檢視行動,刻意漠視暖化越發加劇的現實;甚至有國家發言要求不再談升溫天花板。 (聯合新聞網)


台灣未來的行動?

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國,因此在許多國際組織和活動上無法直接參與,而是透過外圍組織或觀察員身分和國際互動,每年的 COP 會議都有台灣企業和學者參與觀察,讓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全球行動上不缺席。

  • 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李河清與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洪昇邦皆認為,台灣民眾普遍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參與程度不足,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媒體的報導方式讓閱聽者無感,另一方面多數人仍然保有賺錢至上的心態,把氣候環境議題的關心順位排在後頭。
  • 李河清建議,台灣可以在氣候議題上提供實質的協助。
    • 對許多因氣候變遷受難的國家而言,台灣給予友邦實質協助,如為貝里斯蓋的淹水預警系統,讓對方真正感到受用,比起看得見、卻難得到的聯合國資金,更讓對方感念。 (遠見雜誌)
  • 隨著再生能源供電占比逐步提高,加速建構更具韌性的分散式能源系統是 COP27 熱門話題之一,台灣廠商可扮演解決方案提供者。
    • 台達電提出的儲能解決方案具有跳機救援、削峰填谷和解決供電瓶頸等功能,因地制宜協助電網穩定,透過金門和蘭嶼兩個島嶼實際案例向國際分享,如何借科技之力來提升電網韌性。 (科技新報)
  • 台灣人均排放在全球名列前茅,應負起高碳排國家責任,加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深入友邦氣候變遷與調適深度與規模,並密切關注是否會被課徵碳費或碳關稅。此外,本次決議的金融體系改革,研擬新的商業模式與融資機制,台灣也必須重視及跟上國際改革方向。(ETtoday)

COP27 在各國領袖的談判卡關下,氣候行動仍原地踏步,損害賠償基金還推遲至明年討論後續。以下《旭時報》訪談今年赴埃及參與 COP27 的政大外交系教授李河清,以及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洪昇邦,探討本次 COP27 的意義以及台灣如何參與國際間的氣候議題。

什麼是 COP?

「COP」全名為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締約方大會。「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則是指《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方大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氣候峰會之一。COP 每年召開一次,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最高決策會議,由 197 個締約國討論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遷。

在埃及舉辦的 COP27 成為領導者「漂綠」機會,

什麼是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工作小組於 2015 年由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FSB)成立,其任務為擬定具一致性的自願性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建議,協助投資者與決策者瞭解組織重大風險,並更準確評估氣候相關的風險與機會,工作小組中 32 名成員來自全球不同組織,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大型非金融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
工作小組依據組織營運核心的四大元素: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建立 TCFD 架構,並將氣候相關風險(Climate-related Risks)區分為低碳經濟相關的「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s)」與氣候變遷影響相關的「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s)」,並列出氣候相關機會(Climate-related Opportunities),以協助組織評估及揭露與業務活動最直接的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

彭光偉

彭光偉 / 時事分析員

時事分析員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深度對談

question
因為各國領袖談判遲遲未能得出結論,使 COP27 延後一天閉幕。可以從什麼角度切入觀察 COP27?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如果從「減緩」的角度來看,去年把每個國家的自定貢獻 (nation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 加在一起,這種碳排狀況會導致全球世紀末增溫幅度在攝氏 2.4 度到 2.7 度左右,跟巴黎協定所規定的不管是攝氏 1.5 度、2 度、或是 2050 的淨零排放都差距甚遠,因此去年 COP26 就特別要求今年要提供新的版本。但是 COP27 主辦國埃及,會議 11 月要開,但埃及的 NDC 是 7 月才提出來。如果看減緩的話,力道很不足...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以結論來講的話就是扣分,其實並沒有得到太大的結論。國際組織 CAT (climate action tracker) 會記錄每次 COP 的影響力,COP26 之後,所有國家的承諾加起來可以控制世紀末升溫在攝氏 2.4-2.8 度,COP27 之後他們又做了一次計算,大概還停留在升溫攝氏 2.5 度左右,看得出來,是沒有太多實質承諾的...

question
COP27 的結論中提出了「損害賠償基金」,但是卻沒有實質內容,先進國家真的願意給錢嗎?是否虛晃一招?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大會裡面有公開指責美國,說你們去補助戰爭的錢,真的不成比例。氣候變遷迫在眉睫,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你們卻把大筆的資金花在補助戰爭,這一點在談判的對話裡面出現好幾次。民主國家有政黨輪替的問題,會造成對國際公約遵守的改變,就像過去布希退出《京都議定書》、川普退出《巴黎協定》。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兩、三年之內應該不會有一個實質的進展,或是比較確切的結論,外界普遍認為要到 COP29 才會討論出比較具體的方案,但我們當然是希望越早實行越好。以綠色和平組織的角度來看,我們剛希望他能夠做到最好,富有國家可以提出更多金融上的承諾,我們也希望他能夠持續運作下去,而非單次性的。

question
全球面對氣候變遷議題,已經走到 COP27 了,有哪些議題已經看到長足進步?哪些面向還需要加強?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比較正向的變化就是,世界對於氣候變遷這個議題的共識性越來越好,前幾年有些國家還是會拒絕承認氣候變遷是真的,甚至認為是假議題、是陰謀論,當大家都意識到氣候變遷正在發生,就要來解決問題,從這角度來看是個進步...

question
如果世紀末升溫無法有效控制在預期範圍內,人類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如果仔細去看條文,公約裡面是先說升溫幅度要控制在攝氏 2 度,第二句才是說盡全力達成控制升溫不超過攝氏 1.5 度,所以 1.5 度是個理想的境界,如果真的要達成這個目標,全球國家平均要減掉 45% 的排碳量,從科學評估來看,這是非常困難的。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如果氣候政策沒有繼續進展下去,會發生非常多事情。首先,糧食的減產就會非常嚴重,國際間糧食分配不均,可能就會導致戰爭。第二就是疾病會變多,世界衛生組織也警告,在氣候變遷之下,有很多疾病會復辟,或是發生在不該發生的地區,處理起來就會非常棘手。再來就是生物多樣性被破壞,至於被破壞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到目前是完全無法預測的,這是最可怕的部分,你看到了危機,但是卻不知道影響層面會有多巨大。

question
這幾年有不少人批評 COP 會議淪為漂綠大會,沒有端出實質牛肉和具體行動,您認為呢?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如果是看 NDC 的話,各國都已經交出來了,我覺得還可以,只是目前的減量目標力道不夠。漂綠要從企業去看會更明顯,這事情是存在的,只是看要漂到什麼階段。至少大家已經有共識該往「綠」的方向走,只是有些人是做假的。不過也不能因為少數漂綠而去抹煞有在做事的人。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COP27 之前就已經有非常多的質疑,包括可口可樂的贊助,包括石油石化業的贊助,這些對我們而言的確就是漂綠,但如果今天 COP 是漂綠,我們就取消 COP,這是不是好事?當然不是,因為現在 COP是唯一一個能夠讓全球領袖對氣候變遷議題坐下來談的會議。我們應該從失序中改善並且找出有價值的部分,所以我不會完全否定 COP 的價值和意義。

question
您覺得台灣可以用什麼樣的管道或方式參與 COP? 或是表達在氣候議題上和國際社會共同行動的決心?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台灣可以提供比較實質的協助,像是我們長期做得很好的農耕隊、醫療隊,但我覺得應該還要針對氣候變遷來成立組織,我們很多邦交國是島國,這些國家在氣候議題上需要有很多調適,台灣的防災經驗在東南亞是很不錯的...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台灣並不是 COP 的締約成員,因此不會被 COP 的決議影響,也不會有強制的要求。但是台灣要參與 COP 也很容易,就是跟上 COP 的標準。COP 的標準包括 2030 年減碳 43% 以上,這點台灣就還沒跟上,因為台灣目前的目標是 2030 年減碳 20%,聽說有要調整,但是要上調到 43% 的機率應該也不高...

question
推動台灣碳定價制定時有什麼樣的困境?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最大的困難還是政治上的因素。正確的事情不見得會被執行,這就是政治。我們可以嘗試去遊說,台灣碳定價如果沒有到一噸 2,000 元(台幣),台灣產業就難以轉型,但是這 2,000 元,現在的產業能不能接受?或是政治人物能不能接受?這是有很大落差的。推動過程中比較困難的就是如何去轉變這些利害關係人的想法,我們沒辦法像童貝里直接跳出來說非要如何,中間是有很多說服的過程,極具挑戰。

question
您覺得台灣人民對氣候議題的參與上是否足夠或是具有明顯意識?
李河清

李河清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我覺得要回到時間尺度的問題,如果你說明天有豪暴雨、會有土石流,一般人是會有感受的。但是你說過去一百年,地表溫度上升 0.74 度,很多人會很無感,畢竟一天可能溫差就有好幾度了,這是有落差的...

洪昇邦

洪昇邦

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

以我們的標準當然是不夠,我們會希望大家都是氣候大使,都能關心氣候議題。最重要的還是觀念,目前多數人還是賺錢至上,才不管氣候如何,所有氣候議題和環保議題,只要在經濟利益之前全部都要排除掉,這是大部分台灣人現在的想法...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