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什麼事?
2021 年,肯定是數位藝術拍賣市場被列入歷史的一年。
- 美國數位藝術家 Beeple 今年 3 月以超過台幣 19 億元(6,900萬美元)的天價,在佳士得拍賣場上賣出他的數位畫作——〈每天:最初的 5000 天〉,這幅作品是由 Beeple 每天一張作品、累積近 14 年的 5000 張畫拼貼而成,主題是在講大眾對技術的迷戀與恐懼、對財富的渴望與憤慨、以及美國的政治動盪。
- 這是目前在世藝術家中,賣價第 3 高的作品,也是交易價格最高的 NFT 畫作。事實上,在去年 10 月前,Beeple 的畫作很少賣超過台幣 3 千塊;〈每天:最初的 5000 天〉在佳士得的拍賣起標價,就是台幣 3000 元(100美元)。
- 讓 Beeple 一夕成名的買家 Vignesh Sundaresan ,是一位居住在新加坡的印度裔工程師,他是專攻區塊鏈創新的天使投資人。儘管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看到這副 Beeple 的拼貼作品,但最終買家依舊以 42,329.453 乙太幣做為支付貨幣,獲得一串無法被竄改的程式碼——這幅虛擬作品的擁有權。
過去一年,NFT 交易跟著疫情一起蓬勃。促成這筆史上最高 NFT 交易的佳士得認為,疫情下,「數位稀有性」的全新概念獲得市場認可。
- 早自 2018 年開始,佳士得就涉足 NFT 拍賣,但到今年,NFT 數位藝術交易才突然熱絡;佳士得執行總監 Sonal Singh 說:「即使是在這種最不尋常的時刻,收藏家們依舊很活躍的在市場上尋找珍品。」 (Economic Times)
- 隨著老牌拍賣場如佳士得,紛紛接受買家以加密貨幣來付款後,加密藝術(CryptoArt)的時代才算正式來臨。或許是因為,有了透過加密貨幣致富的數位富豪們,才有辦法撐起 NFT 的交易狂潮。 (佳士得)
- 根據矽谷著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調查,全球 NFT 市場的年銷售額,從數年前的幾千萬美元,一路等比級數增長,今年(2021)3 月來到高峰——僅一個月就超過 3 億美元金額的交易額。(經濟學人)
把作品「放上NFT」是什麼概念?
要了解 NFT (非同質化代幣)交易,就要先了解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性。就像「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出現「電商」的應用一樣;在「區塊鏈」的世界,也出現了「NFT 賣場」的應用模式 。
- 以一張新台幣小朋友來說,你擁有、跟我擁有的,都是一樣的,都是價值 NT$1000,因為沒有人會在跟店員拿找錢時,去看鈔票編號,只要金額對就好。但在區塊鏈貨幣的世界,不管比特幣、乙太幣或是狗狗幣,每一塊錢都是「獨一無二」的——除了記載「誰擁有」這一塊比特幣,還會記載是「誰賣出」的、「什麼時候」賣的,所有資料都經過加密、分散備份在世界各地的電腦中。
- 在刷卡時,批准交易的單位是一家銀行,但在 NFT 的世界就不一樣了——不會有一個總經理、或一間公司,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讓交易「通過」,所有買賣資料都分散儲存在世界各地的電腦上,同步運行,交易資訊難以竄改。這種不需要銀行在中間擔任「監管角色」的,就是去中心化。
- 那如果交易的不只是金錢,而是包羅萬象的商品呢?這就是 NFT 為數位藝術品市場帶來的顛覆性創新了——從此以後,看得到、摸不到的數位藝術作品,因為都「不可篡改」,也都像實體畫一樣「稀有」、一樣「獨一無二」,能進行拍賣標價了。
買到 NFT 後,大眾還是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藝術品;那買家拿到的到底是什麼?
- 假設你買到一幅 Beeple 在 Instagram 上的畫作,得到的,會是 Beeple 透過拍賣平台發出的「一紙證書」,上面除了貼文的詳細描述,還有一個可以連到該貼文的網址,但就算 Instagram 倒了、網址失效了,都不干這紙「證書」的事。而且,你可能還會希望 Instagram 越快倒越好,如此這張證書便會更稀有、更有歷史刻痕、更有價值。(The Atlantic)
- 有注意到嗎?當你買下具「稀有性」的 NFT 藝術品,不等於你得到「擁有權」,你不僅摸不到這幅數位畫作、拿不到原檔、還不能「壟斷」它——作品依舊可以在網路上流傳、甚至許多是能被截圖複製、張貼到各處的。
- 這其實跟你「擁有一張實體的棒球卡」是一樣的道理!你雖然擁有「這張圖卡」,但你並沒有它的版權,不能自己拿去大量影印販售。但當然,像 NFT 資產一樣,你可以再把圖卡賣掉、或是跟人交換,透過交易等模式,讓資產增值。(VOX)
NFT 熱潮帶來的改變
當矽谷最權威的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也在討論 NFT,可以知道 NFT 肯定有機會是未來 10 年的話題新星。人們對 NFT 的描述角度出發各自不同,綜合而言,在 NFT 的數位熱潮下,價值的意義改變了,人們不再收藏「有價值的作品」,而是收藏「自己想賦予價值」的作品。
- 台哥大總經理林之晨曾向媒體形容:「以幣圈的角度,我們看到一個虛擬宇宙正在形成。NFT 可以讓一幅畫用區塊鏈的技術來登記,有點像是藝術品的生產履歷。 」
- 美國媒體人 Johnny Harris 這樣解釋 NFT ——「NFT 炫風揭露了當今人們對待『珍貴事物』的方式,已經悄悄改變了。雖然一樣是用錢去衡量、去交易,但已經不需要等一項作品被世俗估價、貼上價碼後才出手,而是早在認為一項作品珍貴、有意義、該被世人看到時,就先給出一個心中認為它該有的價碼。」
- 哈佛的電腦工程教授 Jonathan Zittrain 也說:「我們珍惜的東西,已經超越它對我們的『有形的價值』了。我們現在買一個東西,不再是因為它與生俱來的價值,而是我們『期望』別人後來會珍惜它,而這種現象也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不是所有生活中事物的價格與價值,都是由上而下被市場定價的。」
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
NFT 讓藝術的價值不再由「實體的物理存在」來定義,即使是用「虛擬世界的畫筆」作畫、抑或是「曾經存在」的藝術精神,也一樣能被標示價值(value)、和價格(price)。我們對版權的概念進入一段「科幻時期」,有些費解、有些離奇。
- 實體畫作也有放上 NFT 的例子。最轟動的例子之一,便是英國著名社會運動藝術家 Banksy ,為了激勵藝術家們到新平台發揮,將一幅名為《白痴》的版畫,在今年 3 月初於一場行為藝術中燒毀,同時以 NFT 的形式拍賣,最終以 38 萬美元的價格賣出;有趣的是,原本實體版的《白痴》售價還不到 10 萬美元。他的團隊表示:「若實體畫還存在,更大的價值多半會存在實體畫上,但燒毀實體畫後,『NFT』便是唯一可以珍藏它的方式了。」
- 既然這個交易模式能帶給藝術家收益,創作者們應該都趨之若鶩囉?但其實在 NFT 聲名大噪後,有部分藝術家是「趕緊把自己作品平台關閉」的,因為能創造「稀有性」的平台,不代表就能「杜絕假貨」。華爾街日報更表示,有專家們擔心 NFT 上販售的藝術品,部分沒有經過「原創者的同意」,也就是因為網路無法查證身份,可能會出現「有心人士偷畫來賣」。
- 不管 NFT 如何翻轉我們對於版權的概念,2021 區塊鏈技術在藝術界掀起的熱潮,將持續影響拍賣市場,也影響全球藝術家的商業模式。隨著版權和數位資產交易量愈多,遇到的法律糾紛可能也會愈多。我們將如何應對?
以下,《旭時報》深度採訪,除了有藝術家 Casimir 分享在 NFT 上的拍賣歷程,也訪問到紐約佳士得談 NFT 市場趨勢,以及區塊鏈法律專家——明日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王俐瑩,深度剖析 NFT 的法律創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