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什麼事?
物流業是過去兩年疫情商機中,獲得最多關注的產業之一。但不管從國際或台灣本地視角觀察,都能看見物流業訂單「吞不下再吐出來」的扼腕情景。
- 物流核心在供應鏈,供應鏈的不安早在疫情前的美中貿易戰開始震盪,疫情只是讓「震盪」從製造端,快速傳到消費端。
- 當生鮮熟食的網購規模超過的美妝品,且 45 至 65 歲客群大幅成長,網購即全球新生活常態。
- DHL 美國創新副總裁 Gina Chung 認為,物流產業將加速發展自動化、即時分析、和即時反應。(DHL)
物流業的供需不均?
許多傳統物流業、和新型態的即時媒合物流平台,在疫情下乍看是受惠產業,但原本隱藏的不確定風險,也因此全浮上檯面了。
- 慌亂之際,傳統物流只能緊急調派人力,配送員全加班,不管清晨凌晨都出勤,才能消耗爆量貨品。傳統做法缺乏「市場變化因應能力」的缺點一覽無遺。
- 傳統作法是什麼?多年不變的固定配送模式,如:大量收貨,隔日送達、只服務大客戶,設最小配送量、人工接電話,手寫謄單。傳統物流業者以自有車隊為主的「重資產模式」雖具經濟規模,但卻犧牲了敏捷性。
- 缺乏彈性、低效率,傳統物流因此吃不到一塊正在快速成長的大餅:「無法支付昂貴運費、耗費大量人力」的中小企業——這群電商市場成熟而出現的新市場大餅,急於尋找彈性的物流方案。
- 近年即時媒合物流平台湧現,雖連結了自由工作者、和有需求的顧客,已極大化配送時效,卻因為規模經濟效益太低,也無法壓低價格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數據物流」 新創 Pickupp 是誰?
為了解物流業創新變化,《旭時報》訪問物流新創 Pickupp 集團行銷總監李維鈞,以新創經驗,分享物流業轉往「數據石油」領域的機會。2016 在香港誕生的 Pickupp,除了台灣,也進軍新加坡、馬來西亞市場,以 AI 模組技術作為競爭實力。
- 以軟體公司來定義 Pickupp 其實更適合。運用「 AI 運算」技術提升物流效率,Pickupp 的系統除了運算時間、路線,還能自動判斷出車大小,以取代傳統的電話接單。
- Pickupp 獲得多方投資,包含 PChome、國泰創投、遠東集團旗下創投、香港太古地產、怡和集團等。A 輪融資達約 4 億台幣。
- Pickupp 是「輕資產運營」——不養龐大的車隊,以高機動性的平台調度配送員。以軟體為核心,與各類物流運具策略合作,配送選項從卡車到摩托車,甚至連「走路」的步兵都囊括在內。
智慧物流怎麼做?
市場供需失衡下,誰能填補效益缺口,誰就能吃下雨後春筍般冒出的「中小型電商新市場」。Pickupp 瞄準的就是這塊商機,並以「AI 模型」預測及調度訂單,在不掌握重資產車隊下,仍能維持經濟規模效益。
- Pickupp 的 AI 預測模型,以「訂單分配技術」的底層算法,將零碎、去中心化的訂單,重新調派。
- Pickupp 系統會自動比對訂單,判斷能否「共同綑綁」,將鄰近路線的物品,安排同位配送員,一趟送多物。體積輕巧的單,則派給「步兵」。
- Pickupp 在各國累積的訂單數據,成為機器的學習養分,再加上「鄰近綑綁」科技,持續優化模型。
- 相比一次只能接一單、重跑同路線、對物品不了解而派大車送小貨的業者,AI 物流將大幅降低成本、更快送達。
未來的物流業將如何?
物流業數位化的步伐落後許多產業,長期受低效率困擾,如卡車卸貨後的回程,空車率高達 50%。(世界經濟論壇白皮書)為了解物流業未來在投資上的變化趨勢,《旭時報》也訪問永聯物流開發供應鏈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穰穎堅,分析台灣物流產業創新需求。
- 物流科技革命開打,贏家將會是擁有「高單位勞動報酬」和「較高邊際獲利」的企業。包括有資本優勢、科技思維的大型業者,以及自建科技的新創業者。
- Pickupp 共同營運長馬浩智提到,運力稀缺是物流業永遠的問題,未來此市場的機會在「數據運算」,以多點對多點的配送模式,將運力規模化,才能為商戶降低物流成本。
- 供應業、物流業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對基礎設施不足的國家會是一大挑戰,新型態物流,將能成為「商家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的新武器。(TechWireAsia)
完整訪問內容,請見《旭時報》的深度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