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家衛執導的中國電視劇《繁花》,近期在華語世界掀起話題。作為香港名導的首部電視劇,又網羅了胡歌、馬伊琍、唐嫣、辛芷蕾等一線巨星,《繁花》在推出前就備受矚目。2023 年年底開播以來,稱得上叫好又叫座。在中國影評平台「豆瓣電影」上,王導的電視劇首秀,獲得 36 萬則評論,平均 8.5 分的高分(滿分 10 分)。
《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以 1990 年代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年代,主角阿寶(胡歌飾)抓住時代機運,靠著聰明才智,在十里洋場闖出一番事業,成為叱吒商場的「寶總」。支持阿寶成功的,是神祕高人爺叔(游本昌飾),和三位同樣有著商業頭腦的女性──初戀玲子(馬伊琍飾)、妻子汪小姐(唐嫣飾)和情人李李(辛芷蕾飾)。
隨著《繁花》爆紅的,除了和平飯店、黃河路等劇中地標外,還有上海話。
上海話又稱滬語,指上海市區居民說的方言,使用人口超過 1,000 萬。電視劇《繁花》有滬語和普通話兩個版本,現場拍攝用的是上海話,普通話版則是演員事後在錄音室配音完成的。可以說滬語版才是「原版」。
播出後,原版的評價也高過配音。由於拍的是上海,大部分觀眾都認為滬語版更「原汁原味」,更能呈現上世紀末的海派風情。不但「胡歌唐嫣飆上海話」、「繁花滬語版 上頭」、「唐嫣用上海話演整部戲」等話題,都衝上熱搜排行,網路上也出現「跟寶總學說上海話」、「看完《繁花》,你學會了幾句上海話?」等教學。
要用上海話拍一部劇,並不容易。劇中凡是說上海話的角色,幾乎都找了上海本地人來演。根據《新京報》統計,《繁花》中超過七成的演員是上海籍,差不多把上海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演員,都請了過來。有個玩笑是:「上海籍明星沒出演《繁花》,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之所以堅持講上海話,其實和原著小說有關。《繁花》作者金宇澄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2011 年開始,用「獨上閣樓」的筆名,開始在以上海話交流的網站「弄堂論壇」上創作《繁花》。2012 年,小說在《收穫》雜誌上連載,單行本於隔年出版。在許多場合中,金宇澄都提到,寫《繁花》時,他用的是「滬語思維」。「用普通話思維進行創作,只能達到很一般的寫作和表達效果,」他告訴《新華網》,用母語思維寫作,他才「第一次感受到寫作的自由」。
金宇澄運用方言思維的寫作,不但在 2015 年拿到中國文學界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還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地位最高的語言學家沈家煊的讚賞。同為上海人的沈家煊,在《《繁花》語言札記》中主張,金宇澄的文字擺脫了「翻譯腔」,呈現出真正的「漢語腔」──「漢語不同於印歐語的那種腔調樣式,它是『中國人的血液裡的東西』,為大眾所喜聞樂見。」
若接受語言學家所說的,兩種《繁花》就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電視劇裡的上海話,表現的是地方特色;小說裡的上海話,卻呈現出漢語本色。
金宇澄用「上海話思維」寫作,為什麼反而能寫出「中國人的血液裡的東西」,讓《繁花》晉身當代中國文學代表作之一?而王家衛花了十年時間,用上海話拍出 90 年代上海,他又說了一個怎樣的關於上海和上海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