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巷內校門兩側放著汽車禁止通行的柵欄,身材嬌小的一年級新生陸續走入校園。有些家長和孩子在寫著校名的牌子前合照,另一些替背書包走路的兒女錄影。往後他們還會在親師懇談、運動會和校慶時大量拍攝照片影片,爲自家寶貝留下珍貴的紀錄,這就是台灣小學的日常風景,我也曾在兒子第一次進教室前和他合影。
鏡頭轉到日本,兒子從今年二月開始在東京上小學,為了來自國外的轉學生,導師特別在正式上課前約了一次個別面談,了解孩子的狀況。面談結束後,我客氣地向老師提出一直放在心裡的請求:「可以在教室裡照張相嗎?」
藏在照片背後的肖像權、公開發表權及隱私權
日本和台灣不同,進入校園後原則上不能隨意拍攝。有些學校甚至連運動會也不能照相攝影。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教育機關選擇全面禁止家長私自拍照,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孩童的隱私。家長用手機拍照,拍下的不止是自己的孩子。當照片被上傳到社群媒體,影像在各處流通,其他家長不滿孩子的長相在網路公開,造成了衝突與糾紛。
只是照片而已,有些人覺得大驚小怪。然而當學校背景和肖像被鎖定,就不只是小問題。處理相關案件的律師事務所表示,曾有案例因校園內無心的個資流出,迫使不想讓人知道的夫妻分居情事曝光,或基於某些原由(如家暴)不願被發現居住地的單親監護者因此被躲避對象找到,保護破網。這些照片記錄了某些孩子的成長愉悅,卻可能間接傷害了其他家庭而不自知。
監視攝影機的利與弊
同樣由肖像權引起的隱私爭議還有監視攝影機。日本在 2001 年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校園安全事件,一名男子闖入大阪府立大學附屬池田小學校,揮舞著刀子殺害了八名兒童,另有十七名師生受到重傷,堪稱日本校園史上最惡名昭彰的事件,震驚了整個社會。這起事件成為重新檢視校園安全的契機,全國統一制定危機管理規章,進行侵入者對應訓練,部分學校開始設置監視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