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上海紐約大學:誕生於中美交流黃金年代,如今在大國對立間走鋼索

ISSUE #140

上海紐約大學:誕生於中美交流黃金年代,如今在大國對立間走鋼索

Apr 27, 2024

圖片來源:紐約大學官方部落格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坐落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上海紐約大學,誕生於中美頻繁交流的 2010 年代。匯聚來自全球的學生和師資,上紐是中國國內少數不受言論控管、多元思想自由碰撞的珍貴空間。然而,近年中美關係快速惡化,上紐的未來不容樂觀。藉由三位曾經或現在身處上紐的人物故事,本文想記錄這所隨時可能消失的大學,以及已經逝去的中美交流黃金年代。

我們或許難以回想起中美關係曾經好過。

2009 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中國,中美發布《聯合聲明》。2011 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回訪。2012 年,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國提出「兩國協調」(C2)的概念,期望兩國能進行各面向的溝通、協調與合作,促進世界的穩定和發展。

2014 年 3 月,美國第一夫人歐巴馬 ‧ 蜜雪兒帶著女兒和母親拜訪中國,在習近平夫人彭麗媛的陪同下參觀北京故宮,並共進私人晚餐。這次訪問聚焦於教育領域。3 月 22 日,蜜雪兒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強調增進中美青年對彼此的了解,對兩國交流至關重要。

蜜雪兒訪華的 2014 年,正好是美國學生留學中國的巔峰,共有 25,000 位在華留學生。10 年後,目前在中國就讀大學的美國人,只剩下 700 人。留學人數斷崖式下跌,反映了兩國關係的快速惡化。

在教育領域,中美交流黃金年代造就一系列「中外合辦大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立於 2012 年,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籌建的上海紐約大學(下文簡稱「上紐」)。同類型的、具獨立法人資格的合辦學校,較知名的還有昆山杜克大學(由武漢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共同籌辦)、西交利物浦大學(由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共同籌辦)、寧波諾丁漢大學(由浙江萬里學院和英國諾丁漢大學共同籌辦)。

表面上看來,上紐確實像是中、美雙方平等合作的產物:校長由中國人出任,「常務副校長暨美方校長」為美國人;學生來源為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各半;畢業時,學生同時拿到中國教育部監製和美國紐約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

然而,若深入觀察,會發現雖號稱中外合辦,上紐「中」的成分卻相當微薄,內裡是不折不扣的「外」。別的不說,上紐以全英語教學,而英文校名「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其實更接近「紐約大學上海分校」,而非兩座城市並列的「上海紐約大學」。學制方面,上紐也更像一所美國大學:新生入學時不分科系,前兩年接受跨領域通識教育,第三年才決定主修,但專業必修課極少,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

最能說明上紐獨特地位的,或許是校園網路直通所謂的「外網」。不用透過 VPN 等翻牆軟體,學生只要連上校園 Wi-Fi,就能拜訪 Google、YouTube、Facebook,甚至維基百科等被中國政府擋在牆外的網站。

若不了解 20 年來的中外合作辦學歷史,也許很難相信這樣一個「法外之地」,能存在於上海黃金地段。然而,隨著中美雙方交惡,美國學生對中國失去興趣,中國青年因政治風險不再出國留學,上紐的前景令人擔憂。若中美關係繼續惡化,誰也說不準哪天醒來,上紐就會被中國或美國政府關掉。

在上紐消失之前,本文藉由採訪兩位上紐畢業生和一位從美國高校跳槽上紐的教授,描繪出這所最具代表性的中外合辦大學,如何在中美對立間走鋼索。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吳政霆

吳政霆 / 研究員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