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episode17

podcastIcon 博想醫學蕭浩明:AI 技術讓腦中風從治療提前為預防

podcast34:35

ISSUE #017

博想醫學蕭浩明:AI 技術讓腦中風從治療提前為預防

Oct 29, 2021

今年 8 月獲得美國矽谷雜誌 Startup City 評選為「2021 臺灣十大新創公司」的博想醫學科技,以 AI 演算模型分析動態影像分析,研發輕量心血管檢測技術,有機會在後疫情打下歐美遠距醫療新市場。

# 遠距醫療新商機 # 台灣醫療工程技術契機 # 預防勝於治療

stopwatch時間標記

00:00 Intro

02:15 選擇「腦中風」作為創業題目的原因

07:29 博想的產品「一鍵」就能測量?

19:00 「價創計畫」如何成為博想的東風?

27:26 博想的未來市場藍圖

圖片來源 - 取自博想醫學科技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發生什麼事?

來到 2021 年底,2022 的新創趨勢會如何發展?Google 台灣前總經理簡立峰認為,在 Covid 之後的世界,被疫情驅動的數位轉型仍然會是主要的新創領域動力,其中,物流、線上教育和遠距醫療會是動最快的領域。

  • 結合醫療服務和軟硬體工程的生物醫學工程,是台灣新創在生醫產業的優勢領域之一。
  • 疫情期間,歐美醫療場域逐漸轉向遠距情境,在疫情結束後,遠距場景將會成為主流;家庭與地方小型診所所能應用的醫療檢測工具的創新需求因此大增。
  • 來自台灣的生醫工程新創博想醫學科技 Pulxion,在這波遠距醫療市場創新需求中的利基型新創;今年 8 月獲得美國矽谷雜誌 Startup City 評選為「2021 臺灣十大新創公司」;同榜的還有簡立峰擔任獨立董事的沛星互動科技 Appier。


為什麼重要?

以「個人化行動醫院」為利基設定,博想醫學的「腦中風快篩」影像技術,搭配小型檢測機與雲端 AI 運算辨識技術,以「非侵入式、非接觸」的檢測方式,代替昂貴且超大型的電腦斷層機器,進行腦中風檢測;完全切中遠距醫療的產業脈動需求

  • 博想醫學創辦人蕭浩明赴美西北大學機械工程求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在美國醫療和航太產業服務,回台灣大學機械系任教前,在美國亞培製藥心血管部門擔任首席研發工程師。
  • 在美國亞培心血管部門服務時,蕭浩明腦中就有「腦中風快篩」影像儀的雛形,回台灣教書後持續技術研發;原本所在學術實驗室的研發成果,剛好遇上科技部的價創計畫,蕭浩明因此有機會走出學術場域,把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具有龐大商業潛力的醫療器材,創立博想醫學。
  • 運用動態影像分析、影像分解重組、特徵擷取量化,加上 AI 演算模型,博想醫學的快篩技術能找到人眼無法辨視的細微體表脈動,擷取脈動特徵差異拋到雲端量化處理,歸納辨識與疾病間的關係;蕭浩明的的這套技術初期應用到腦中風檢測,2-5 分鐘就能在小診所獲得檢測結果。

把動輒成本破萬且必須花個把月在大醫院排隊的腦中風檢測,縮減為數百元就能完成的非侵入式立即性檢測,蕭浩明的影像技術在醫學臨床上,讓心血管脈動的檢測變得便宜且可以早期追蹤;初期應用在「腦中風」檢測,讓腦中風從治療轉向預防。從學術圈跨出創業的第一步,路上的風景有什麼不同?請看《旭時報》的精彩專訪。



member level
《旭時報》付費訂閱「56折早鳥價」!

每日只要3元,為自己預訂2024年「科技 + 人文」的國際趨勢洞察
(早鳥期間:現在-2024/03/31)

完整付費內容將於2024/4月隆重上線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何博想選擇研究「腦中風檢測」? 8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博想醫學科技在做的是腦中風的 AI 檢測儀器,透過 AI 的方式來判讀病人的血管狀態,提供醫生診療的時候,能有一個比較好的支持,博想醫學科技會受到關注的原因是,腦中風的檢測不便宜,通常需要耗費滿多醫療人力成本。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教授在回到台大任教前,曾在美國的亞培公司任職過很長一段時間,也在醫學工程領域有很多的深入研究,可不可以請蕭教授先跟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您在亞培是做什麼樣子的工作?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我是 2001 年進入亞培公司,待了將近八年的時間,主要負責心血管疾病相關醫療器材的開發,比如說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現在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標準就是所謂的「心導管手術」,裡面要用到的醫療器材,包括心導管、血管支架,那時候就是幫亞培公司進行一系列有關心臟和腦的血管支架設計開發工作。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特別是急性的心肌梗塞。現在送到醫院的時候,會直接先進行心導管手術,用心導管顯影做為判讀,必要時會以放置血管支架的形式把血管打通。你可以想像,心肌梗塞其實就是心臟的冠狀動脈阻塞。血管阻塞在心導管手術出現以前,要靠開心手術把整個胸腔打開,進行所謂的心臟繞道手術。現在,全世界每年大概有幾百萬人接受心導管手術,除非血管阻塞得很嚴重才會去做心臟繞道手術。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這也是為什麼會引發您後來回台灣之後創立了博想醫學科技,特別是選擇腦中風檢測作為創業題目嗎?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其實在亞培的時候,做了非常多的血管支架設計,但是做了很多年之後,我意識到其實我們只是在幫助「治療這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簡化流程與人力 做腦中風檢測不用再跑大醫院? 1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在沒有現在的技術之前,我們一般去做腦中風的檢測,基本費用是兩、三千台幣起跳,在這個過程裡面要有醫生、檢測人員,和一個龐大的機器去掃描血管狀態,想請您分享,博想的產品和現在去醫院做的檢測,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現在一般醫院的黃金標準大概就是超音波、 CT 電腦斷層、 MRI 核磁共振。價格的部分,超音波就是像您講的兩、三千,那 CT 我今年才剛照過,大概兩三萬以上。機器成本的話,超音波一臺要幾百萬, CT 跟 MRI 則是幾千萬一台,大概就是差了一個量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問題是,首先它的檢測成本高,需要專業醫事人員,耗時相對比較長。以最簡單的超音波來講,其實最常遇到的狀況是,一般民眾生了病才會去醫院,醫生診斷後第一次門診可能會要他去照超音波,有可能無法安排在同一天,這會是第二次門診;最後,再次回診才能看到報告,來回可能要花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目前博想在做的東西,原理跟以上三個不太一樣,其實是來自於我當初的一個發想。我先解釋一下頸動脈跟腦中風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的頸動脈有兩條,左右各一條,這兩條頸動脈提供了腦部絕大部分的血,因此,如果這兩條頸動脈阻塞的話,就會影響我們腦部的供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你想像血管是暢通的狀況時,血流就能通行無阻;但如果中間有阻塞情況,其實血流狀態就會不太相同。我舉個例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學術圈與產業界積極鏈結 科技部「價創計畫」是幕後推手?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就我的了解,目前在全球,博想是唯一一個使用這個概念去做腦中風檢測,甚至有些醫學上、臨床上的驗證。事實上,博想在今年有滿不錯的成績,也曾被矽谷的 Startup City 雜誌選為「台灣十大新創公司」之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博想團隊早在 2014 年就成立了,可是設立公司卻是在去年。原因其實是和科技部在 2019 年時的「價創計畫」的法規修訂有關,可不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價創計畫對您們來說,帶來哪些重要的影響?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從 2014 年到 2019 這五年時間,我們一邊累積臨床案件,一邊提高預測準確率,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剛好我們幸運在 2019 年的時候,東風來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謝科技部陳良基前部長促成了價創計畫,主要是為了鼓勵各大學的教授能夠勇於創業。之前倒也不是教授不敢出來創業,而是相關法令的規定門檻較高,不利於從學術圈創業。陳部長透過價創計畫排除了非常多障礙,促進學術圈新創的蓬勃發展。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而且這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所在。因為台灣產業通常比較少去做 R&D 這一塊,因為研發資本投入其實相對較高時間較長。我覺得政府如果可以有效地去串連學術圈跟產業界的連結,我們是可以把學術圈的研發能量運用在產業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Covid-19 影響募資 博想怎麼面對資本市場挑戰?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不只在台灣,其實在美國、以色列,我們看到近期有些新創公司的確是在學校裡面生長出來。過去台灣在法規上有比較多限制,教授要出來創業也會面臨身份轉換上的一些要求;再來,教授如果要從技術股的方式加入一個新創,事實上在「價創計畫」前,是沒有拿到任何價值就必須繳稅的,因為技術股本身要課稅。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過去這幾年,其實政府在相關制度的鬆綁上,我們看到一些很好的成果,其實博想過去這一年也進入一個滿特別的階段,從過去專心研發產品,做大量的 Data 收集跟台大醫院合作。接下來要面對的其實是資本市場的挑戰,請您跟我們談一談,現在在資本市場上的想法是什麼?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價創計畫大概是提供一年、一年半的補助,協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因為我們是醫療產品,必須通過法規認證,所以目前在技術這塊,我們其實是在最後要從量產走到法規認證這個階段。價創計畫結束,我們重新面對資本市場的挑戰,所以我最近這一年都在募資。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募資的對象是海外還是國內的資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海外資金今年其實是受到 Covid-19 的影響。如果不太能面對面談的話,真的不是那麼方便,當然是可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要成功開拓海外市場 首要之事是找出定位? 9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如果從政策來看,醫療、生物、科技相關的新創或是產業發展,過去這幾年政府其實滿關注的,您有觀察到現在市場上或政策上,對這種醫療相關的新創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或者是說您覺得在政策上,還有沒有哪些是可以再多些協助的部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未來數位和醫療其實都非常重要。我們也看到政府努力在推動,這幾年蓬勃發展的其實是台灣的新創 Ecosystem 生態系,比起十年前要好非常多。我覺得這可能是台灣未來在世界產業分工裡面可以做到的,因為台灣其實有很多創意人才,但是本身受限於自己的市場太小,人口有相對的侷限,所以市場性還是多少受到限制,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找出我們在全球新創產業鏈的定位在哪。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接下來博想如果要走出海外市場,目前規劃可能會怎麼做?有沒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給我們?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蕭浩明

蕭浩明

博想醫學科技技術長

比如說在矽谷、史丹佛那邊,新創的 Ecosystem 很完整,台灣如果試圖要 Copy 他們,應該也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延伸閱讀 Read more

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

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

台灣高齡社會的狀況導致再 3 年,就會造成一萬五千人以上的護理人力缺口,對醫療照護產業造成衝擊。未來 AI 可能分擔部分工作,從預約、報到到監測,都不再需要護理人員經手,降低護理人員工作負擔。

2021-10-26 10:24: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