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來到 2021 年底,2022 的新創趨勢會如何發展?Google 台灣前總經理簡立峰認為,在 Covid 之後的世界,被疫情驅動的數位轉型仍然會是主要的新創領域動力,其中,物流、線上教育和遠距醫療會是動最快的領域。
- 結合醫療服務和軟硬體工程的生物醫學工程,是台灣新創在生醫產業的優勢領域之一。
- 疫情期間,歐美醫療場域逐漸轉向遠距情境,在疫情結束後,遠距場景將會成為主流;家庭與地方小型診所所能應用的醫療檢測工具的創新需求因此大增。
- 來自台灣的生醫工程新創博想醫學科技 Pulxion,在這波遠距醫療市場創新需求中的利基型新創;今年 8 月獲得美國矽谷雜誌 Startup City 評選為「2021 臺灣十大新創公司」;同榜的還有簡立峰擔任獨立董事的沛星互動科技 Appier。
為什麼重要?
以「個人化行動醫院」為利基設定,博想醫學的「腦中風快篩」影像技術,搭配小型檢測機與雲端 AI 運算辨識技術,以「非侵入式、非接觸」的檢測方式,代替昂貴且超大型的電腦斷層機器,進行腦中風檢測;完全切中遠距醫療的產業脈動需求。
- 博想醫學創辦人蕭浩明赴美西北大學機械工程求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在美國醫療和航太產業服務,回台灣大學機械系任教前,在美國亞培製藥心血管部門擔任首席研發工程師。
- 在美國亞培心血管部門服務時,蕭浩明腦中就有「腦中風快篩」影像儀的雛形,回台灣教書後持續技術研發;原本所在學術實驗室的研發成果,剛好遇上科技部的價創計畫,蕭浩明因此有機會走出學術場域,把實驗室技術轉化為具有龐大商業潛力的醫療器材,創立博想醫學。
- 運用動態影像分析、影像分解重組、特徵擷取量化,加上 AI 演算模型,博想醫學的快篩技術能找到人眼無法辨視的細微體表脈動,擷取脈動特徵差異拋到雲端量化處理,歸納辨識與疾病間的關係;蕭浩明的的這套技術初期應用到腦中風檢測,2-5 分鐘就能在小診所獲得檢測結果。
把動輒成本破萬且必須花個把月在大醫院排隊的腦中風檢測,縮減為數百元就能完成的非侵入式立即性檢測,蕭浩明的影像技術在醫學臨床上,讓心血管脈動的檢測變得便宜且可以早期追蹤;初期應用在「腦中風」檢測,讓腦中風從治療轉向預防。從學術圈跨出創業的第一步,路上的風景有什麼不同?請看《旭時報》的精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