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今年(2021)十月,NASA 透過美國在台協會,於台北主辦了一場黑客松。其中獲 Gender Innovation 獎項的,是一組以研究「太空人生理問題」出發的「零編碼技術」團隊。其提案透過遊戲程式,寓教於樂的點出「人在太空的日常生理問題」。(NASA Space APP Challenge)
- NASA 在台灣舉辦黑客松很多年了,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黑客松競賽。每年 10 月的一個週末,世界各地的參賽者會組隊,在 48 小時內用 NASA 提供的開放資料,挑戰各種問題。
- 拿下獎項的團隊跌破眾人眼鏡,因為她們其實不會編碼。她們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大眾:想要參加比賽、為未來議題做發想,可以不用怕自己沒有寫程式背景。(詳見文末訪談)
- 對台灣來說,想像太空生活很遙遠,但國際間商辦太空旅程其實已如火如荼的競爭,不難想像下個十年,將越來越多人能上太空玩。現在的太空生活,或許就是未來的一種旅行生活。
什麼是黑客松?
又稱作駭客松,英文為 Hackathon,是由「程式設計 hack」加上「馬拉松 marathon」兩個詞組成,形容活動如一場「程式設計的馬拉松」。活動當中,各種專長的人才會聚在一起,緊密的討論專案,活動時長從兩天到一週都有。
這類活動精髓在於,讓很多人,於一段限定的時間內,聚在一起腦力激盪,而且專案設計的過程中,通常沒有任何限制。
為什麼 NASA 在台灣辦比賽?
在各地舉辦黑客松,體現了 NASA 最與眾不同的價值:資料開放、由下而上(bottom up)的文化。NASA 在十年前面臨預算刪減危機,便開始嘗試 「開放式創新」——徵召群眾一起解決問題,讓資料開放,不只有少數專家可用,並擁抱大眾協作、群眾智慧的力量。(《動員之戰》)
- NASA 的起源是美蘇冷戰時的軍備競爭,但當前全球化的世界,更是「技術競爭」的重要時代,「搶到頂尖人才」是各國發展科技時最在意的。
- NASA 的可貴之處,不只是對太空的資本投資,而是珍惜人才,包括各國、各樣的人才,甚至也認可不會編碼的人能做創新。「太空旅行」這個遠大目標,重點是在過程中,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
- NASA 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登陸月球」,但其實當前生活中的許多應用,也都是自 NASA 發明的,包括耳溫槍、人造義肢、嬰兒食品、空氣清淨機等。(《歷史的溫度》)
什麼是 No Code?
No code 即在「不需寫任何程式碼」情況下,開發應用程式,時常一起提到的 Low code,則是用「少量的程式碼」做開發。如以拖拉、點擊等簡易操作,做出應用程式。
No code 及 low code 的概念,近年從歐美開始蓬勃,而「寫程式平民化」也帶動 bottom up 的文化。但「no code」一詞其實存在很久了,只是早期在談時,較多指「電子化」的讓系統堆疊表單。現代最新的 no code、low code 系統,則多是含「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或「 AI 運算」的平台,如:能跑出分析、自動回覆、 安排會議時間...等更進階的工具。
之於星際領域,前景如何?
平民與富豪在 2021 接連飛上太空後,廣大的「太空產業鍊」引起全球討論。「攀上宇宙」不再只具科學研究、國力展現的意義,更代表一塊龐大經濟市場,以及所有人對「未來旅遊」的想像。
- 當航太市場真的能商業化的發展後,人類在宇宙探索的科學研究上,發展也才會加快。(硅谷洞察)
- 今年五月「太空發展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台灣政府力推太空產業,目前也有約 80 家太空相關廠商。未來五年,不難見到此領域飛快成長,成為市場上的主流。(北美智權報)
這次邀請到金屬中心的產業分析師-陳靖惠、此次獲獎團隊 Space XX、及 AIT 夥伴單位:婦權會的組長-李立璿,與我們聊聊這個活動、獎項,並揭開「程式麻瓜」團隊的背後秘辛、也一併揭開台灣之於太空的進程,到底到哪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