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室來的晚餐?
為了解決全球糧食危機,人類開始發展「細胞農業」。現在,我們不用養雞、養牛,就有肉可以吃。
- 有別於市面上,用植物製造的「素肉」,細胞農業是「真正的肉」,由動物、真菌和微生物的細胞,萃取跟培養而成。(GreenBiz)
- 「培植肉」與「精準發酵」,是細胞農業的兩大核心技術。從餐桌上的牛排、雞肉、海鮮,到日常喝的牛奶、飲料等,皆有它生產的足跡。
- 細胞農業的出現,可能對傳統農業帶來衝擊,因為待細胞農業規模化後,不僅對環境造成的負擔降低,投入生產的成本也將大幅減少。
細胞是怎麼被「端上桌」的?
培植肉的技術來自臨床醫學。科學家們利用在器官移植中肝臟、皮膚的「體外養植」技術,從實驗室裡,養出我們可以吃的牛肉、雞肉。
- 想要讓細胞長出肉,需要同時存在三個要素:動物細胞、營養液與生物反應器。我們可以把生物反應器,想像成一個爐子,細胞能在裡面吸收營養液、生長,最終長成一塊可以吃的肉。(Quartz)
- 培植肉起源於再生醫學中的「幹細胞培養」,常見的像是,皮膚移植手術。醫生會將燒燙傷患者良好的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成皮膚組織,再移植回患者傷口上。(HEHO)
- 荷蘭學者范艾倫(Willam van Eelen)發現幹細胞可以培養食用肉。范艾倫在二戰飽受飢餓,認為若有大量人造肉,就能避免飢荒。之後他進入醫學院,鑽研幹細胞相關技術,千禧年前後,陸續在荷蘭與美國得到多項專利,成為培植肉之父。(NewHarvest)
- 2000,美國公衛研究員 Matheny 與 NASA 聯合發表論文,以公衛的角度,開始推廣培植肉對人類、環境的好處。各國因此陸續發展相關技術,讓培植肉開始正式被端上餐桌。(Discover)
牛肉不用畜養;牛奶也不用現擠
除了培植肉,精準發酵也是細胞農業的一塊重點。簡單來說,就是將牛奶的蛋白質 DNA,植入酵母中,透過發酵生產出人造牛奶。
- 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是第一個細胞農業產品。早期是從牛或豬磨碎的胰臟中收集。1978 年,美國遺傳學家 Riggs 發現將人體胰島素 DNA 植入細菌中,便能製造與人體相同的胰島素,這讓胰島素的供應更加穩定。(NewHarvest)
- 只要有特定 DNA,就能生產出各種不同的產品。透過植入特殊基因,來控制產品的外觀、口感和功能。美國 Impossible Foods 用精準發酵技術,製造出人造血紅蛋白、香腸、漢堡肉等產品,並在 2019 年與漢堡王合作,販售一系列產品。(GFI、Newprotein)
完美的替代食物?
細胞農業的確有許多優點,除了產出不同的食品,也能控制營養成分。但是,它真的可以替代所有食物嗎?
- 被貼上「節能減碳」標籤的細胞農業,製造又快又安全,因為生產過程不像傳統商業農業,使用抗生素,動物也不需養殖、宰殺,可以減少食物受沙門氏菌等污染。(FSN)
- 其實太乾淨的食物也可能會食物中毒。傳統肉中有微生物群,可以防止害菌滋生。細胞農業的肉雖然乾淨,但更容易吸引細菌,甚至引發食物中毒。(Science Focus)
- 人造食物可能不那麼好吃,因為肉要好吃不僅僅是肌肉的味道,還需要脂肪、血液、神經等要素。細胞農業生產的肉,主要培育的是肌肉組織,吃起來的味道、口感要像傳統肉一樣,還需要投入許多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全球人口不停成長的今日,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企業投入細胞農業,新加坡更在去年,開放培植肉商業化,成為世界首例。當台灣外銷驕傲的「農產品」,遇上細胞農業的浪潮,未來發展會如何呢?請看《旭時報》訪問專家,剖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