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大阪作為日本的商業和經濟中心,是當時物資的集散地,擁有完善的物流和分銷網絡,使得產品可以迅速、高效地運送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到海外市場。
作為日本工業化的交通要地,大阪很早就開始發展製造業基礎,鋼鐵、紡織、機械和石化組成了阪神工業地帶。根據經濟產業省的數據,目前關西地區製造業占日本全國製造業產值 20% 以上,許多知名製造企業的所在地,從食品製造到電子製造業如Panasonic 和夏普 Sharp 等,都出自大阪。
除了電子業之外,大阪的民生消費製造業也有龐大的影響力。大阪曾經被稱為「天下的廚房(天下の台所)」,90 年代曾經風靡國際的日本食品品牌,也不少從大阪起家。
例如,最為人所熟知的泡麵發明者「日清食品」,就是 1948 年,由台灣裔的日本創業家吳百福在大阪府泉大津市創立,後來以杯麵形式進攻美國市場,成為 20 世紀亞洲速食的標誌。此外,大阪最熱鬧的「道頓堀」上那幅知名的江崎固力果(Glico)跑跑人,不但是老牌糖果的廣告看板,更變成世人對大阪的共通記憶,2003 年,大阪市把這個看板設為指定景觀物。
如何讓 MIJ 回歸國際舞台?
Made in Japan 曾是品質保證的代名詞,在經歷 30 年失落後,已故前首相安倍推出的「經濟政策三支箭」大幅放寬貨幣,以通膨換取日本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回升,讓高品質同時便宜的日本製造重新回到國際市場。然而,讓「日本製造」回歸,問題不在技術、而是人力。
對製造業集中的大阪來說,日本人口超高齡化和相應對的勞動力缺乏問題,特別顯著。
日本總務省的官方數據,日本總人口在 2023 年約為 1.25 億人,但 29.1% 是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到了 2030 年,日本勞動力缺口可能會達到 600 萬人。
用 AI 解決製造業勞動力不足問題
成立於 2020 年的大阪新創 Hutzper,核心產品和商業模式,就是解決製造業產線上的缺工問題,運用人工智慧 AI 科技,彌補具重複性的人力工作。
自動影像辨識技術是 AI 科技應用相對成熟的領域,自動駕駛輔助就是高度應用影像辨識的一個例子。Hutzper 研發獨門的機器學習影像辨識演算法,可以自動完成生產線上的瑕疵篩檢。這對任何製造業而言,都是出貨前最吃人力、也最不能省略的一個流程。
「日本超過 82% 的工廠都有缺工問題,其中產線上負責檢測產品瑕疵的人力,更是嚴重缺乏。」Hutzper 事業戰略室室長,同時也是 Hutzper 第一號員工染谷康貴(Koki Someya)說。
雖然是軟體公司,但是在 Hutzper 位於大阪的總公司,卻能感受滿滿的製造業風格。走進辦公室,馬上映入眼簾的衣架上,掛滿工廠風格 Hutzper 外套。「通常有客戶來開會,或是視訊會議,我們都會穿上外套,」染谷康貴笑著解釋,「因為我們很多客戶都是傳統的工廠,這樣也給客戶更多的信賴感。」
以「工廠文化」為本的品牌定位
由於客戶屬性的不同,讓 Hutzper 相對於一般自由奔放的 AI 新創公司,有著非常不同的風格。雖然是軟體公司,但在品牌溝通上,隨處可見濃濃的「老工廠」文化。
Hutzper 的官網首頁,一打開就是日本傳統製造工廠的照片,穿著夾克的工廠人員在大型機械之間穿梭忙碌,上面寫著:「邁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頂峰。」在產品服務的簡介中,持續強調一個特色:「真正可以在工廠現場使用的工具。」
製造業數位轉型的主要障礙,不是技術,而是文化上的抗拒。雖然數位化不是為了替代人,而是賦能人,但要傳遞這樣的價值觀之前,怎麼讓老師傅們願意敞開心房?
在染谷康貴的名片上,除了名字、職稱等公司資訊外,還有他的出身背景以及個人興趣。他解釋,「交換名片的時候如果對方跟我是同鄉,就會有更多的親切感,又或者有機會跟他們聊聊我的興趣。」
AI 賦能的「現場主義」:日本製造更強大!
Hutzper 的兩個創辦人大西洋(Hiro Onishi)及黑瀨康太(Kota Kurose)分別在日本科技大廠日東電工及 IBM 工作。他們發現,雖然日本的大型商社有財力可以導入最新的 AI 設備,但是在日本製造業總家數中佔比高達 90% 中小企業,卻沒有財力、也吸引不到足夠的 AI 人才,幫助他們數位轉型。
「中小型工廠在轉型過程中,最擔心的就是資金壓力和投資回收期過長的風險。」大西洋及黑瀨康太看準無限商機,以 SaaS 訂閱制的服務,鎖定資金有限、人力和技術都短缺也的中小企業為對象,提供持續技術優化更新的低成本解決方案。
Hutzper 的第一個主力產品,是外觀檢查自動化 AI,超過 120 萬張製造業圖片作為訓練資料庫,「我們有超過五十位、經過訓練了解工廠作業流程的 AI 專家,開發出來的外觀檢測驗算法精度非常高,而且符合工廠需求。」
Hutzper 的另一主力產品則為「震動大臣」,一個實體的硬體產品,搭配一個類似醫生聽診器的裝置,可以感知機台的震動訊號,因此可預測機台的故障,即時維護機台讓產線不停擺。
顧問式的 SaaS 服務,以「俯瞰式提案」的概念,把預測維護、排程優化、質量檢測幾個小型製造業產線流程上最重要的節點整合優化,「可以把營運效率提升 40 %,成本減少 50%。」
海外佈局,即將與台灣合作
隨著 Hutzper 的客戶愈來愈多元,包含電子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畜牧業、汽車工業等,資料庫中也愈來愈多實際場域的圖片,又進一步提升演算法的精準度。SaaS 的訂閱服務模式,Hutzper 的產品優化和中小型製造工廠的智慧化程度綁在一起,「現場主義」的長期目標,是要讓日本製造更強大。
隨著精準度提升,Hutzper 在日本已經擁有超過 120 家以上的客戶,除了初期鎖定的中小型製造工廠,也開始有大型客戶,其中不乏知名大廠如軟體銀行(Softbank)、 KDDI、東芝(TOSHIBA)等。
目前, Hutzper 的投資人囊括日本前三大銀行中的兩家,三菱銀行和三井住友銀行的創投部門都已經參與投資,募資的目的,是要跨大在海外的營運規模,預計明年進軍泰國市場,台灣也在他們的海外拓展計畫中。
「我們今年就去台灣參展了三次,台灣製造業非常強,再加上現在台積電來九州設廠,更多的台灣企業會跟著台積電來九州,期待台灣跟日本的產業會有更多的交流,」染谷康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