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由台灣新創品牌 Startup Island Taiwan 指導,台灣媒體《旭時報》主辦的「日本及台灣創業社群大調查」,是第一次針對日本與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發展現況與挑戰進行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調查時間自今年8月1日至9月8日進行,透過第三方線上調查工具 SurveyCake,以實名制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調查對象涵蓋了兩地的創業者、投資人以及相關從業者,共回收了 77 份來自日本和 51 份來自台灣的有效問卷,聚焦於創業者、投資者遇到的挑戰、投資偏好、國際合作需求以及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看法。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期望能第一次以推動台、日兩國創新創業社群合作的前提,深入分析兩地創業者的需求與市場趨勢,為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及創業者提供實用的參考資訊。
期待與哪些國家的創業創業社群有更多合作?
台、日兩地創業者都期待彼此合作可能
日本創業者中, 81% 表示希望與台灣創業者合作,這是最高的比例。日本創業者對台灣的科技實力、創新能力以及地理和文化上的相近性,有高度認可。尤其台灣在半導體硬體製造等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使得更多日本創業者對台灣有好奇與認識,對兩地的合作存有想像空間。
90% 的台灣創業者希望與日本創業者合作,這同樣顯示出強烈的合作需求。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擁有穩定的市場和強大的科技基礎設施,這對缺乏龐大消費者市場的台灣的創業者來說,是跨境經營時最優先考量的地區。
美國市場的高吸引力相對一致
兩國對美國的合作需求都高,台灣和日本分別有 40% 和 56% 的創業者表達合作意願。美國作為全球創新和科技領導者的地位,對兩國的創業者都有極大的吸引力。
台、日兩地政府都希望透過創新創業推動產業升級,未來兩地政府在進行相關政策設計時,可思考如何結合兩地創業互補性,共同獲取美國市場機會。
其次看好韓國和新加坡的潛力
新加坡和韓國也被視為重要的合作對象。台灣有 50% 的創業者希望與新加坡合作,而日本有 30% 則希望與韓國創業者建立更多聯繫。亞洲新興市場在創新與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在眼前,但都不在台、日兩國創業者的優先名單上,應該與地緣政治上的考量有關。同時,荷蘭、阿聯酋等國家也有一定程度的合作需求,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
參與創業社群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日本創業者更偏向於探索性參加創新創業社群活動,強調建立合作網絡,而台灣創業者則明確表達對 B 端業務機會的強烈需求,參加活動的目的性更強。這些差異反映了兩地創業生態系的不同需求與挑戰,也揭示了兩國創業文化中的不同側重點。
台灣創業者專注於B端營收、日本創業者更重視建立社群連結
台灣 80% 的創業者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是為了尋找 B 端客戶(商業端)的業務機會,遠高於日本的 51.8%。
日本有 66.6% 的創業者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是為了認識其他創業社群的潛在合作夥伴,高於台灣的 56.6%。
B2B(企業對企業)商業模式在台灣市場更重要,通過活動拓展商業客戶也是台灣常見的模式。而日本經濟體規模大,各類型商業模式都能發展。然而,強調人際關係的社會文化,在商業、社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存在。建立並維護長期、穩定的人際關係被視為成功的關鍵。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初到日本,台灣創業家一開始仍以家鄉慣常的商業邏輯行事。然而日本創業者的思維來看,台灣創業者可能需要調整他們的策略,不僅僅專注於短期的業務機會,還應更多關注建立長期的在地人脈和合作網絡。
參與社群活動,不是為了品牌曝光
在尋找 C 端市場曝光機會(即針對消費者市場)的部分,台灣和日本的創業者比例都不高,分別為 16.6% 和 25.9%。這表明無論在台灣還是日本,行銷工作品牌不是社群活動的主要作用。
雙方都希望在活動中尋找資金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 33.3% 的創業者參加活動是為了尋找資金來源,略低於日本的 37%,但差異不大。這表明,資金對兩地創業者來說都是關鍵問題,而創新創業活動是他們尋求投資的主要途徑之一。
您認為與日本(台灣)創業生態系合作,可以獲得哪些潛在價值?
台灣創業者更專注於市場銷售機會
高達 93.3% 的台灣創業者認為最大潛在價值,是開拓到日本市場銷售的機會,這遠超過日本創業者的 51.8%。這表明台灣創業者將日本視為一個關鍵的市場擴展目標,並期望透過與日本社群合作,快速進入當地市場,跨國經營成功的第一步。
日本創業者更重視國際化與視野擴展
59.2% 的日本創業者將合作的重點,放在擴展國際化視野和建立潛在業務關係,而台灣創業者中只有 40% 持相同看法。日本創業者對於全球市場敏感度更高,更重視通過與台灣合作,來獲取國際經驗和業務發展,而不僅僅專注於短期的銷售增長。
資源連結、技術研發,期待值不同
在連結對方新創相關資源方面,兩地差異大。日本有 29.6% 的創業者重視這一潛在價值,而台灣只有 4%。這反映出日本創業者可能更看重生態系中的輔助資源,而台灣創業者則可能更關注直接的業務拓展。
不過,或許兩國產業傳統都有堅強的製造業基礎,在技術研發合作上,兩國創業者的比例相似,分別為 26% 和 26.6%。這表明雙方都認識到,通過技術合作能帶來的潛在利益,這是一個相對一致的需求。
提升競爭力的側重點不同
34% 的台灣創業者認為,與日本合作可以提升自家產品在亞洲市場的競爭力,而日本創業者的比例較低,只有 25%。台灣創業者希望藉助與日本合作來提升在亞洲市場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優勢,日本市場在亞洲地區具有示範作用。
目前在經營上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從台灣和日本創業者的調查中可以發現,兩國創業者在經營上的挑戰和支持需求,存在明顯的共通點和差異。
經營挑戰的分析
台灣和日本創業者共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品牌推廣難以突破和人才招募困難。在台灣,有高達 73.3% 的創業者指出品牌知名度不足和缺乏合適的人才,是主要瓶頸。這可能與台灣市場規模較小、競爭激烈有關,創業者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來進行有效的品牌推廣。此外,人才市場也相對有限,高素質的人才流動性強,導致創業公司難以吸引和留住合適的員工。
同樣地,在日本也有 55.5% 的創業者表達了相似的挑戰,但比例稍低,這表明日本的市場規模和發展環境,可能讓創業者有更多的品牌曝光機會,但人才短缺仍是個挑戰。
另一方面,資金短缺是日本創業者面臨的更為嚴重的問題,51.8% 的日本創業者表示資金匱乏限制了業務發展,且 48.1% 的創業者難以找到投資人,這使得資金問題成為日本創業者的首要關切。相比之下,台灣創業者雖然也面臨資金問題,但只有 33.3% 表示資金不足。此調查結果仍續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了解兩地創業者在資金面遭遇的問題實際面貌,進而了解相應的政策設計。
目前在經營上什麼樣的支持對你最有價值?
支持需求的分析
在支持需求方面,台灣創業者高度依賴人脈網絡來推動業務發展。高達 93.3% 的台灣創業者認為,透過認識投資人、供應商、客戶等管道來建立網絡是最有價值的支持。延續上述其他調查結果,台灣創業者以 B 端客戶為主要營業成長的習慣是主要原因,這裡的人脈資源,與日本創業者關注社群參與的人脈,範圍相對侷限,目的也不同。
相比之下,日本創業者對人脈的需求雖然高,但 66.6% 的比例數字相對台灣較低,這可能反映出日本創業者在既有的商業社會慣習下,面對相對成熟的商業網絡,因此對人脈依賴模式與台灣創業者不盡相同。
此外,資金注入是日本創業者最迫切的需求,有 77.7% 的日本創業者認為資金支持對他們至關重要,這與他們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相符。台灣創業者中,也有 63.3% 表示資金支持也是他們亟需的資源。
有趣的是,業界導師或顧問的需求在日本創業者中也非常顯著,55.5% 的日本創業者認為能夠獲得戰略指導是避免商業盲點的重要支持,而台灣只有 23.3% 的創業者持相同看法。這表明,日本創業者更看重專業的輔導和戰略支持,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他們希望能通過業界專業人士的幫助來提升決策和策略的正確性。
綜合分析與政策建議
依據台灣與日本創業者的需求和合作潛力,政策面如何促進兩國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互補合作,並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有幾個可能作法,提供各界思考。
1. 強化跨境合作機制,拓展國際市場
- 政策建議:針對市場拓展和國際化視野的需求,可透過政策資源的設計,強化雙方先交流後合作的機會。台灣創業者對於日本市場的銷售機會極為重視,而日本創業者則期望通過與台灣合作來擴展國際業務和視野。政府可以推動兩地共同參與的跨境創業加速器計劃,提供專門的市場對接機制。
- 具體措施:建立「台日創業聯盟」,促進兩國創業者定期交流,協助創業者在國際市場拓展中克服語言、法規和文化上的障礙,提供市場進入的支援。
2. 技術研發合作,提升雙邊競爭力
- 政策建議:兩國新創都在意技術創新的潛在利益,在技術研發合作上有相似需求。政府可從政策面推動跨國技術合作項目,特別是聚焦於製造業和高科技領域,這是兩國創業生態系中的傳統優勢領域。
由於兩國面對國際競爭時,同樣存在升級與維持領先地位的壓力,此方向有機會拉動更多傳統具資本與市場供應鏈優勢的企業,更願意參與創新創業社群,帶動創業者最需要的資金、客戶與國際市場網絡。
- 具體措施:目前兩國政府皆有各自提供資金支持新創,若延續這樣的政策精神,在促成兩地新創互補合作的方向下,設立「台日技術創新合作基金」,促進新創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轉移,並鼓勵兩國協作,共同在既有優勢領域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市場話語權的劃設。
3. 加強社群人脈連結,促進長期合作
- 政策建議:台灣創業者主要關注 B 端業務機會,而日本創業者則更重視社群的建立與合作夥伴的連結。政府若能在既有資源下,強化專門的創業者社群對接,能推動兩國創業者在商業機會和長期合作中取得供需平衡的流動與共好。
- 具體措施:鼓勵參與「創業者社群聯合活動」,如創業論壇和創業營,讓創業者能建立長期的人脈與合作關係,同時也促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分享。
4. 創建輔助資源平台,降低風險並加速發展
- 政策建議:日本創業者特別重視創業輔助資源的連結,而台灣創業者對此需求相對較低。透過更多詳細的調查與訪談,兩地政府或民間相關單位,可共享推動創業輔助資源共享平台,幫助兩國創業者快速獲取所需資源,降低新創風險,加速發展。
- 具體措施:運用民間資源,設立「創業輔助資源整合服務」,提供投資者法律支援、人才培訓、以及市場分析報告等多元化資源,讓創業者在不同成長階段都能獲得有效支援。
根據本計劃對投資人社群的調查(見本報告第二部分),目前台、日創投、CVC 都會提供上述相關輔助,但資源分散效力有限,相關整合資源可以邀請投資人、創育中心,以及相關顧問服務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團隊參與,形成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跨境創新創業投資網絡,吸引更多利益關係人參與,活絡整體社群強度與優勢。
5. 完善投資退出機制,提升創業者能力
- 政策建議:日本投資者對退出機制的風險高度關注,這是影響長期投資意願的重要因素。台灣投資人在調查上沒有明顯表現,可能受限於台灣資本市場相對專注於科技製造業,次級市場投資人對新興領域較冷淡等因素影響;同時,台灣併購法與企業併購風氣較不盛,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從矽谷的經驗可知,良好的創業投資的退出機制,對於創新創業生態的蓬勃發展至關重要。資本市場活絡、併購機制靈活等制度面的配合,是創業退出機制發展上,公部門可著力之處。
- 具體措施:推動「創業退出支持計畫」,政府可協助建立規範化的退出通道,並提供相關稅收優惠,鼓勵大企業參與創業併購,提升投資退出的可行性。
此外,此處的支持計畫,也應針對創業者進行設計。創業者若在早期即制定退出策略,會幫助其更清晰地制定公司的成長路線圖,在矽谷的創業者掌握更多訊息,在創業之初即有完善的資源網絡協助,因此能更快培養出連續創業家,為創新創業生態打造中堅實力戰將。針對創業者的退出支持計畫,可著重於以下幾個面向。
- 教育與培訓
可透過創業加速器和或培訓課程,將退出策略作為核心課題,向創業者講解不同的退出選項(如 IPO、併購、管理層收購等),並解析每一種退出方式對公司成長的影響 。這種教育可以幫助創業者在早期決策中考慮長期目標,並為公司未來發展鋪路。
透過分享成功或失敗的退出案例,創業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退出計畫的實際操作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例如,創業加速器或創投可安排已成功退出的創業者來分享經驗,讓新創企業了解退出策略如何影響企業估值和發展路徑 。
- 專業諮詢與輔導
若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就有機會接觸專業顧問,如法律、財務和創投專家,讓他們從開始就納入退出計畫的考量。這些專家可以根據創業者的市場、資源和目標,提供個性化的退出策略建議,確保公司在未來有清晰的退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