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台灣、日本創業社群大調查】第二部分:投資人調查

【台灣、日本創業社群大調查】第二部分:投資人調查

Sep 17, 2024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台日投資人在早期與中後期投資策略上展現鮮明差異:日本投資人偏好早期布局,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台灣投資人則更聚焦於中後期投資,專注數位化與消費市場發展。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兩地市場特性,也為創業生態的跨國合作創造了互補機會。

這份由台灣新創品牌 Startup Island Taiwan 指導,台灣媒體《旭時報》主辦的「日本及台灣創業社群大調查」,是第一次針對日本與台灣創新創業社群發展現況與挑戰進行的調查研究。

本研究調查時間自今年8月1日至9月8日進行,透過第三方線上調查工具 SurveyCake,以實名制的方式進行問卷發放,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調查對象涵蓋了兩地的創業者、投資人以及相關從業者,共回收了 77 份來自日本和 51 份來自台灣的有效問卷,聚焦於創業者、投資者遇到的挑戰、投資偏好、國際合作需求以及對創新生態系統的看法。


透過這些數據,我們期望能第一次以推動台、日兩國創新創業社群合作的前提,深入分析兩地創業者的需求與市場趨勢,為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及創業者提供實用的參考資訊。

投資人調查

台灣和日本投資人在投資策略上的差異,反映各自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

日本投資人較願意承擔早期風險,並在全球市場中尋找合作機會。而台灣投資人則更傾向於中後期的投資,對數位化和消費市場有強烈的興趣。換言之,兩國投資人可以在國際化與產業策略上互補,也是兩地創業生態系統合作的空間所在。

募資階段偏好差異

日本投資人更偏向早期投資,種子輪和天使輪投資偏好明顯較高。有趣的是,在我們訪問日本新創團隊時,許多日本創業者會抱怨投資人太保守不願意投資早期團隊。的確只看日本,A 輪是較受到青睞的。

然而相比之下,台灣投資人對於早期團隊的投資更少,更明顯較願意投資中期以後的 A 輪和 B 輪團隊,謹慎選擇可預期回報的傾向,其實更甚於日本。

國際關係的建立偏好

台灣與日本投資人都傾向與對方國家的創業社群建立關係,兩國投資人有強烈的合作意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投資人對美國創業社群的興趣達 7.0,高於台灣投資人的 4.0。這可能反映出日本投資人在目標選擇上,野心更強,特別是在與全球科技創新領袖(如美國)的合作上。

台灣投資人可能受到資源影響,相對更侷限在亞洲,但只對新加坡的關注度較高,這可能是因為,新加坡在亞洲創業生態系中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單純以亞洲來看,日本投資人對韓國創業社群的興趣也達到 4.0,而台灣投資人對韓國和中國的關注度則較低。主因應該是地緣政治的因素所致。

產業類別的投資偏好

在產業偏好方面,台灣和日本投資人對一般科技類的興趣都最高。然而,日本投資人對製造與工業技術、健康醫療、交通物流和綠色永續科技等產業的興趣,明顯較高。

由於台灣和日本在製造業與相關的技術創新領域都各自有其傳統優勢,兩地投資人對這個領域的偏好有明顯差異,是值得深入瞭解的一個議題。這是否意味日本對於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更高度重視,直得持續探究。相較之下,台灣投資人更多集中在金融科技和電子商務,顯示出台灣更關注數位化和消費市場的發展機會。

資安類和媒體與廣告等新興產業,對台灣投資人具有較高的吸引力,而日本投資人在這些領域的投資興趣相對較低,這反映出台灣投資人更注重數位轉型中的新興領域,而日本投資人則更關注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

天使與創投投資人偏好差異的外部因素解讀

調查結果的差異,不能單從表面解讀,還必須從外部因素來綜合思考。

日本的資金規模明顯更大

日本的創業生態系統過去十年快速增長, 2023 年創業投資總額達到約 8,500 億日圓(約合 60 億美元)。主要原因,是 2022 年,岸田內閣制定的「新創培育五年計劃」,以促進開放式創新並培育百家獨角獸企業為目標。過去三年,日本的創投基金規模逐漸增大,且投資主題多元,從 B2B SaaS、消費者應用到深度技術領域,涵蓋範圍更廣泛。

台灣創業投資量能較受侷限

相較之下,台灣的創業投資規模雖然穩定,整體量能明顯更小。政府推動的「國發基金」和天使投資計劃自 2018 年起,已為超過 241 家新創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總額達到約 33 億台幣(約合 1.06 億美元)。

兩地經濟產值差異大,這樣的投資量能差異相當合理。不過,台灣由於公部門的資金規模較小,民間資金的引動誘因就較小。另一個可觀察的面向,台灣擅長的製造業並未參與創新創業社群,因此主要投資金額也集中在金融科技、AI、電子商務和健康科技等新興領域。

從台灣與日本投資人提升投資量時遇到的挑戰和支持需求來看,兩地投資人在投資環境中的關注點存在明顯差異。

台灣投資人面臨的挑戰與需求

台灣的投資人主要面臨新創團隊數量不足,以及團隊執行能力難以評估的挑戰。超過 57.1% 的台灣投資人指出,市場上可供投資的標的有限,且新創團隊的實際執行能力不明確,這使得他們難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此外,約 20% 的台灣投資人對於退出機制感到擔憂,認為 IPO 或併購等退出途徑不足,這也降低了他們對長期投資的興趣。

在提升投資量的支持需求上,台灣投資人最需要的是更多的新創團隊清單,以降低尋找合適標的的成本與風險,這一點得到了 71.4% 投資人的認可。此外,57.1% 的投資人也希望能獲得技術趨勢和市場分析報告,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新創市場的變化,並降低技術和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

日本投資人面臨的挑戰與需求

日本投資人更關注退出機制風險,有 56% 的投資人認為日本市場中 IPO 或併購的機會不足,限制了他們的投資回報選擇。此外,約 44.4% 的投資人提到,技術和市場變化過快,增加了新創企業未來的前景不確定性,這成為日本投資人的另一個主要挑戰。

在支持需求方面,56% 的日本投資人認為退出策略的規劃,對於提升投資量最為重要,他們希望有更多支持來提高資本回報的可預測性,降低退出風險。同時,日本投資人與台灣投資人相似,也重視更多新創團隊清單的提供,66.6% 的投資人認為這可以有效降低尋找標的的難度。

綜合分析與政策建議

從調查結果來看,台灣與日本投資人在國際化與產業策略上存在互補性,並為兩地的創業生態系統創造更多合作機會,針對兩國投資人的需求,政府政策可思考多個面向。

 1. 促進國際投資合作,強化跨境聯繫   

台灣和日本投資人都希望通過國際化的創業合作來擴展市場機會,台灣投資人對跨境投資的法務與稅務支持需求較高,而日本投資人則更專注於退出機制的規劃。兩地政府若能加強交流,可共思如何創建跨國投資平台,整合兩國創業生態系統的資源與機會。

政策建議:

   - 設立「台日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可以協助或推動民間業者成立專門針對台、日合作的創業基金,聚焦於早期和成長期的企業,促進跨國風險資本的流動,並降低投資者在跨境投資時遇到的障礙。

   - 推動「跨國投資法務與稅務支援中心」:專門提供法務和稅務諮詢服務,簡化台日投資者在跨國投資中的法律程序,並提供稅收優惠政策。

2. 增強市場趨勢和技術分析的支持,降低投資風險

   台灣與日本投資人都表達了對市場趨勢報告和技術研究的需求,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評估新創企業的未來前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技術趨勢的研究報告,幫助投資者在市場快速變化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政策建議:

   - 設立「技術與市場趨勢研究基金」:鼓勵學術機構和產業專家共同進行深入的技術和市場分析,並公開這些資料,幫助投資人了解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

   - 推動「產業報告與數據共享平台」:建立一個共享平台,讓台日投資人可以快速獲取最新的市場趨勢和競爭環境資料,並依據具體行業發展動態做出判斷。

3. 擴大新創團隊的曝光度,促進投資對接

   針對台灣和日本投資人對於「新創團隊名單」的需求,政府應促進新創團隊和投資人的對接,通過舉辦創業展示會和對接活動來增強新創企業的可見性,並提供透明化的企業資訊,降低投資風險。

   政策建議:

   - 創建「新創團隊曝光平台」:政府應整合兩地的新創公司資訊,提供透明的公司數據庫,方便投資人迅速了解市場上值得關注的新創企業。

   - 支持「創業對接活動」:定期舉辦兩國投資人與新創企業的線上或線下對接活動,促進更多直接投資機會的產生,並降低尋找合適標的的成本。

4. 完善退出機制,降低資本市場風險

   日本投資人特別關注退出機制風險,而台灣投資人則較少提及這一問題。日方政府應針對日本投資者的需求,提供更多支持以改善 IPO 和併購退出機制,幫助投資人獲得更穩定的資本回報。

   政策建議:

   - 設立「退出策略支持計劃」: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新創企業加速發展至 IPO 階段,並協助投資人規劃更可預測的退出策略,如併購和 IPO。

   - 推動「併購活化計劃」:政府應推動國內外企業對創新公司進行併購投資,從政策和稅務層面鼓勵大企業參與新創投資市場,為新創公司提供更多的退出機會。後者在台灣尤其具有重要性,台灣主要大型企業和日本不同,對於成立 CVC 及企業創投辦公室的意願較低,這會導致傳統資本市場的資源難以跟新興市場領域對接,不利產業升級。

5. 強化新創企業執行能力的評估支持

   台灣投資人對新創企業執行能力難以評估表示關切,政府應針對這一需求,設立專門的評估系統或標準,讓投資人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新創企業的能力與進展。

   政策建議:

   - 推動「新創企業能力評估系統」:建立標準化的新創企業評估系統,針對企業的執行能力、管理團隊和技術潛力等提供綜合評估的參考標準。同時也能反向激勵新創評估自身能力。

   - 支持「創業能力提升計畫」:系統性的提供新創企業管理和技術能力提升的培訓計劃,幫助這些公司在成長階段中更好地執行其商業計劃,吸引更多投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旭編輯

旭編輯 / 編輯

編輯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