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務省計劃,自今年 5 月起會修改「國籍」欄位的登記範圍,從原本只允許登記「國籍」,修改為可登記「國籍/地區」。這個修改目的,主要是要讓來自台灣的外國人能夠正式登記為「台灣」,而不是「中國」。
目前,與日本人結婚的外籍人士會被登記於配偶的戶籍中,其國籍欄位一般僅限於國家名稱。自 1964 年起,由於日本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認為「中華民國」不適合作為官方稱呼,因此過去所有來自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居民,均被統一登記為「中國」。
修法後,台灣居民將可選擇將戶籍國籍欄從「中國」更改為「台灣」。根據台灣內政部的數據,每年約有 800 至 1,000 名台灣人與日本人結婚,日本法務省對牽涉廣泛的戶籍制度調整,被解讀為順應國際時勢,不只是對國際地緣現實的表態,然而,日本政府在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壓力下,近幾年在人口政策上著力對外國人更友善,更重要的目的是解決國內的人才問題。
日本正面臨嚴重的少子高齡化問題,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短缺。2024 年日本 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近 30%,成為全球人口老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15 至 64 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預計到 2050 年將減少超過 2,000 萬人,佔日本人口總數五分之一。
由於本國勞動力供應不足,日本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吸引外籍人才到日本工作的政策,以確保經濟穩定運行。2023 年,日本政府進一步擴大「特定技能簽證」的適用範圍,允許外籍勞工在建築、農業、醫療、餐飲及運輸等領域長期就業。此外,技術實習生制度與專業人才簽證計畫也在持續擴展,目標是到 2030 年將外籍勞工人數提高至 400 萬人。
台灣人赴日工作產業分布與人才互補
隨著日本吸引外籍人才政策的擴展,台灣人赴日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並集中於幾個主要產業。2024 年台灣人在日本的主要就業領域包括資訊科技(IT)、精密製造、觀光與餐飲、貿易及服務業。其中,IT 與工程技術類的工作人口成長最快,特別是 AI、軟體開發與半導體相關產業領域,雙方的交流愈來愈熱絡。
台灣與日本在科技與製造領域具有高度互補性。日本企業尋求具有技術專長與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台灣擁有強大的電子製造業與技術人才庫,例如半導體工程師與 AI 專家,成為日本企業的重要來源。此外,台灣人的語言能力與文化適應性較強,使其在觀光與服務業的發展上也具有優勢。
根據日本政府本週最新發布的初步數據,日本經濟去年 10 月至 12 月的年化成長率為 2.8%,這是日本連續第三個季度經濟維持較高速度的成長。成長主要受外部需求推動,出口的外部需求幾乎佔了全部正成長,而且集中在製造業輸出。日本政府希望維持製造業出口能量,同時又放大內需市場能量,勢必在吸引關鍵國際人才移居日本上加大更多力道。
未來,台灣與日本的人才交流將面臨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日本政府持續放寬簽證政策,提供更長期的就業機會與簽證便利,鼓勵台灣專業人才前往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日本外籍勞工競爭加劇,如何提升薪資待遇與職涯發展空間,將成為吸引更多台灣人才赴日的關鍵。
外籍勞工人數激增 彌補勞動力缺口
除了與台灣的關係進一步深化,日本整體外籍勞工人數也在快速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於上週五(2025 年 2 月 14 日)發布的數據,截至 2024 年 10 月,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勞工人數達到 230 萬人,比 2023 年增加超過 25 萬人,創下自 2008 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大年度成長幅度。目前,外籍勞工已占日本總勞動人口的 3.4%,這對日本社會而言,是相當劇烈的改變。
產業別來看,增幅最高的是醫療與福祉行業,成長 28.1%;其次是建築業,成長 22.7%;住宿與餐飲業則增加 16.9%。就業人數最多的產業則為製造業(59萬人)、服務業(35萬人)以及批發與零售業(29萬人)。
隨著外籍人口的成長,日本政府在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化上也面臨挑戰,確保所有新移入的外籍居民從今年 10 月起,將要全面納入日本的國民年金體系。目前,在日本居住且年齡介於 20 至 59 歲的所有人(無論國籍)都須參與年金制度。然而,許多外籍人士未依法登記,特別是技術實習生、國際學生與自營業者,根據 2019 年的調查數字,在日本居住的外籍人士中,有 4.4% 未參加國民年金,遠高於日本人的 0.1%。
日本政府將在今年投入資源與人力,確保外籍工作者在日本參與年金繳納的程度。為此,厚生勞動省計劃透過日本年金機構的系統改革,利用全國居民登記數據來確認新移民的年金資格,並自動將未登記者納入體系。
未登記者將無法在 65 歲時領取年金,若因傷病導致失能,也無法獲得相應補助。日本政府預測,外籍人口將持續攀升,2030 年將達 420 萬人,2050 年更可能增至 729 萬人,進一步提升年金制度覆蓋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