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a16z 合夥人:AI 是這個時代的煉金術,資本直接購買成果而不是勞力

a16z 合夥人:AI 是這個時代的煉金術,資本直接購買成果而不是勞力

Jul 29, 2025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矽谷頂尖創投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a16z) 的普通合夥人 Alex Rampell 在 2024 年發表的一篇重要評論中,拋出一個簡單卻深具顛覆性的預測:AI 正在讓資本「跳過人力」直接產出成果。對白領工作者來說,這將徹底改寫「被僱用」的意義;對企業來說,這代表營運成本與組織結構的重新設計;對國家而言,這是一場對勞動市場、稅收架構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挑戰。

幾百年來,人類對「點石成金」這件事始終抱有幻想。從古老的煉金術士到現代科學家,大家都想把毫不起眼的東西變成黃金。這在過去看來是神話,但現在,在核物理的世界裡卻真的辦到了:透過中子轟擊水銀,就有機會「製造出」黃金。這聽起來像魔法,但其實是現實。

現在,類似的「奇蹟」正在企業世界上演,而且規模更大、影響更深。矽谷頂級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普通合夥人 Alex Rampell 去年 8 月發表一篇文章,就是在解釋他們的觀察:AI 正在改寫經濟的基本規則——資本,現在可以直接變成勞動力。

他以一個公式來說明這個現象:


資本 → GPU + 工程師 + 咖啡 → 軟體 → 勞動力

這不是笑話。你投入資金買顯卡(GPU)、請工程師寫程式,再加點咖啡提神,出來的成果不只是軟體,而是能自動工作、代替人力執行任務的「數位勞工」。

從前,企業要完成任務得靠一個個白領員工;現在,一段程式碼就能代替一整組真人團隊。這個,才是真正的現代煉金術。「這不僅會擴大現存的軟體市場,還會創造許多新的軟體市場,而這些市場先前的『按座位定價模式』從未帶來巨大的收益。」

不過,這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奇蹟,而是一場走了二十年的長征。

傳統企業軟體:從「數位櫃子」到「數位助理」

Rampell 指出,回顧過去二十年,所謂的企業軟體創新,多數其實只是把實體世界的紙本流程照搬進螢幕裡。舉例來說,以前人資部要跑去翻文件夾、找履歷、補資料,現在只要滑滑滑、點幾下就好;以前客服部得手寫處理單,現在只要一封信進來,系統就自動產生 ticket、排入工作序列。

聽起來像數位化的里程碑,但本質上,只是換了工具,沒換方法

你可以這樣想:

  • PeopleSoft 和 Workday 把人資部門的檔案櫃搬上了網路

  • CRM 客戶服務軟體 Zendesk 把舊式客服的電話紀錄和紙本單據數位化

  • 家庭財務管理軟體 Quicken 和企業會計軟體 QuickBooks 取代了記帳簿和 Excel 表

  • Epic 和 Cerner 幫醫院把診斷紀錄,從手寫病例變成電子病歷

  • Salesforce 把過去業務員靠記憶或小卡片追客戶的做法,變成了 CRM 系統

  • 而 Email?它就是把實體信封和信箱變成了收件夾

這些軟體系統確實讓工作變快,也更容易追蹤,但一個沒被動到的核心是:大多數工作流程,還是靠人類在那裡執行。從以前的秘書去翻找資料夾拿出一疊檔案,到現在的網管或人資幫大家設帳號、抓報表,角色在變,流程其實差不多,執行的人數…是一樣的。

但現在,這條生產線上最大的變數來了:

那個坐在電腦前點來點去的人,可能不再需要是人類了。


人類現在正經歷的三個階段轉變:從「實體」→「數位」→「 AI 」。

後工業革命時期,一家公司要找一份文件,可能得請檔案管理員跑去資料室翻櫃子、拿出紙本,再交給同事看,根據裡面的資訊決定下一步要怎麼做。整個流程靠的全是人力,資訊流動也非常慢。

到了今天,我們已經把資料都存到雲端伺服器裡,改用像是 SQL 資料庫查詢、App 介面、CRM 系統這類工具來存取。但說穿了,工作邏輯還是類似:人去找資料 → 人做判斷 → 人來執行。只不過從翻檔案變成了點滑鼠、打關鍵字,速度快很多而已。

如今,AI 正在打開全新的工作模式。在這個版本裡,AI 直接讀取資料、分析內容,然後幫你列出幾個可行的動作方案給你選(就像是智慧助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跳過你這個環節——直接幫你「做了決定,執行到底」。

這代表什麼?簡單說,就是整個決策與執行流程,AI 可以接手。它不只是幫你找資料,不只是列報表,而是:看懂狀況、提出建議,甚至代勞行動

AI 轉變定價模式:從「人頭計價」到「成果收費」

這才是 AI 帶來的顛覆性改變:軟體的定價邏輯被徹底打破。

過去這些數位工具,都還是圍繞著「人」來設計的——人去查資料、人來操作系統、人來做決策。你有幾個員工需要使用這套系統,就買幾個「座席」(seat)。這叫做 per-seat model,也就是每位使用者每月繳費,這就是 SaaS 的基礎。

但現在問題來了:如果這些「人」換成 AI 呢?

Rampell 在文中也試算了一個實際案例,來說明 AI 對營運成本的衝擊。他以知名客服系統 Zendesk 為例,推估企業在人力與軟體上的支出差異。

假設一位客服人員年薪為 7 萬 5 千美元,平均每年處理 2,000 筆客戶問題,那麼光是「每次回答的人工成本」就高達 37.50 美元。而這還只是人事成本,還沒計入工具開銷。若再加上 Zendesk 本身的使用費——約每人每月 115 美元——實際上,每一則客服回應的總成本只會更高。

反觀 AI 或自動化軟體的處理成本,平均每次約 0.69 美元,只有人工的 1/54 。這樣的落差,讓企業在計算客服效率與成本效益時,幾乎無法忽視 AI 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這也回到 Rampell 最核心的論點之一:當軟體能完成過去只有人類能處理的任務時,企業自然會開始將「支出」從聘請人力,轉向購買能「直接產出行動」的 AI 系統。這正是資本轉化為勞動力的實際體現。

這裡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隙,也是創業與投資者正虎視眈眈的地方未來的軟體,可能不再是「每個人一個帳號」,而是按「它幫你做了什麼」來收錢

例如:

  • Workday 不再照 HR 員工數收費,而是按 AI 完成的「招募對話」或「薪資諮詢」計價

  • Intuit 可以代你自動寄出催款信函,按發送次數收費

  • Epic 可為病人自動進行診後關懷,按互動次數或成效來計價

  • Salesforce 甚至有機會收你「促成一筆交易」的分潤,而非單純的 CRM 使用權

這背後的邏輯是:既然 AI 可以產出實質的商業成果,那軟體公司就能像收「委外代辦費」一樣,按成果來計價。

這不只是商業模式的轉變,更是企業運作邏輯的翻新。

人類勞動供給的脆弱:AI 可立即上工,不需要 3 年訓練

經濟成長可以高達 20% 至 30% 的基礎,來自 AI 促成的勞動力革命:並不只是事情做得更快或更便宜,它真正解決的是人類無法快速補上的「技能缺口」與「市場波動」問題。

在經濟學中,有句經典名言:「高價格的解方,就是高價格本身。」意思是:東西越貴,就會吸引更多人投入生產,最終供給增加、價格下降。

但這句話在「高技能勞動市場」裡行不通。想像一下:今天護士的薪水突然漲 5 倍,會怎樣?明天還是沒更多護士可以上班。因為就算有人想轉行,也要讀護理系、實習、考證照——至少要 2 到 4 年才能進入職場。短期之內,供給根本補不上。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 2021 年,美國房貸利率暴跌,突然出現大量房貸需求,結果房貸經紀人爆量不足。

  • 2024 年 CrowdStrike 宕機導致各大企業客服系統癱瘓,Delta 等航空公司急需上千客服,但哪來得及訓練?

  • 法規變動頻繁,使得「合規專員」成為近 20 年成長速度第五快的職位,卻一直人才難尋。

許多白領服務業,其實根本沒有正式的培訓體系,多半是靠「邊做邊學」──也就是所謂的「在職訓練」(on-the-job training)。這類工作的特性是:學習速度、上手時間、甚至工作品質,全部都仰賴實戰經驗累積。

但問題是,企業的業務需求變動快,人才的訓練速度卻慢得多,兩者根本無法對齊。今天生意突然大爆發,公司急需大量人力上陣,但新人根本還沒準備好;等到人員訓練完成,業務高峰可能早就過去了。這種「供需時間錯位」的困境,是許多企業在擴張或危機時最頭痛的問題。

這些工作的共通點是:需求不穩定、訓練時間長、而且人類供給無法即時反應。

但是,AI 在這裡就完全不同了。它不需要三年訓練,不需要早八晚五,甚至不怕工作只需要一年用兩次。只要你有模型、有資料、有任務,它隨時可以上線,馬上上手。換句話說,AI 是一種「即插即用」的白領人力資源。不怕冷門、不挑季節、不靠經驗值,還能持續學習、不請假、不離職。

而對企業來說,這種即時又彈性的數位勞動力,正好填補了人類人力最脆弱的缺口。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這場 AI 浪潮的歷史位置,Rampell 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力的框架:雲端軟體其實已經走過三個時代:

這三個雲端軟體時代的本質差異,不只在技術或功能,而在於它們賺錢的方式根本不同。

在第一代雲端時代,軟體的價值來自於替代本地部署——企業願意付費,是因為雲端更便宜、更容易部署、更能即時更新;這是一個以「授權費」為主的時代。第二代開始加入嵌入式金融服務,軟體不再只是工具,而成為開啟支付與金融收入的通道。企業不只買軟體,更在其中完成交易,軟體公司也能從中抽成或賺取金流手續費。到了第三代,AI 的加入使得軟體本身開始能「產出成果」,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變成可以替代或擴充人類勞動的數位代理人,其價值來自於「能幫你完成什麼」,因此收費模式也從「座席數」轉向「成果導向」,直接與業務產出綁在一起

換句話說,從工具 → 金流平台 → 行動執行者,這三個時代不只代表技術演進,更代表軟體角色與商業邏輯的根本改變。

一場 AI 吃掉白領工作的長期革命

Rampell 的分析,最終其實指向一個遠比商業模式轉變還要深層的結論:

AI 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正在全面改寫「工作」這個概念本身。

這不再是軟體吃掉軟體的故事,也不是新創取代老牌公司的循環,而是軟體開始吃掉白領勞動力本身。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在企業軟體上的支出約為 3,000 億美元,聽起來已經很大了。但如果對比全美每年在私人與公共部門白領薪資上的總支出——這個數字是 10 兆美元以上。也就是說,目前整個企業軟體市場的規模,還不到白領薪資市場的 3%

這代表什麼?

代表還有一大塊「還沒被軟體吃下的蛋糕」正在等著被 AI 咬一口。

Rampell 說得很直接:「我們現在還只是進入了『第一局』(first inning)而已。」

也就是說,這場「AI 取代白領工作」的比賽,才剛開球。真正的變化、真正的破壞式創新、真正的產業重塑,還在後面。

這場革命的核心不在於 AI 多聰明,而在於企業終於有辦法用資本購買勞動力成果,而不是只能購買「工具」或「人力時間」。在這個新邏輯下,軟體將不再只是輔助人類完成工作,而是自己變成執行者、成為企業的「數位同事」。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旭編輯

旭編輯 / 編輯

編輯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

Not Found | a16z 合夥人:AI 是這個時代的煉金術,資本直接購買成果而不是勞力
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404

頁面不存在 Page not found

生活與工作中的每次迷失
都是重啟定位,連結趨勢的機會
我們陪你一起定義下一頁

回首頁 Return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