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川普關稅迴力鏢:一支射向對手的經濟武器,為何正飛向美國心臟?

川普關稅迴力鏢:一支射向對手的經濟武器,為何正飛向美國心臟?

Sep 05, 2025

2025年5月紐約州山谷溪畔沃爾瑪店內商品價格及陳列。沃爾瑪執行長麥克米倫(Dough McMillion)宣布,因應川普關稅政策已經開始調漲部分商品價格。(達志影像)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川普發動的關稅戰,更像一場與美國命運的對賭。他正與兩個倒數計時器賽跑:一個是步步進逼的法律挑戰,另一個是中產階級被掏空的荷包與日漸崩潰的信心。這場競賽若贏了,美國或許能重返偉大;但若輸了,當引擎熄火、信心歸零,終點可能就是他親口警告的「第三世界國家」。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選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豪賭。白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 IEEPA)——這把向來只對特定國家進行精準打擊的外交手術刀——變成了一把對全世界揮舞的關稅大錘,不僅向所有國家祭出 10% 基礎關稅,更對高逆差國追加「互惠關稅」,並在短短一週後便火速上路。這條前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險路,是將整個美國消費市場當作賭注,押在地緣政治的牌桌上。[1][17]

然而,這場豪賭甚至未獲得美國司法體系的背書。8 月下旬,聯邦上訴法院一紙「越權」裁決,形同從內部對這座政策壁壘釜底抽薪。儘管案件已緊急上訴至最高法院,但這份來自內部的質疑,已讓整場「以市逼政」的強硬佈局,變成了一場川普與法律、與時間的驚險賽跑。[2][14][15]

而整件事最棘手的部分在於:這根施壓世界的大棒,需要美國家庭心甘情願地持續買單。但此刻,美國中產階級的心情與口袋,正同步收緊。

快速掌握|消費的熱絡與信心的裂痕,構成一道美國社會的矛盾風景

當下的美國經濟,正上演著兩齣看似衝突的戲碼,而這正是政策張力的核心所在:市場上,關稅節節高漲,消費現在依然撐住場面;但在家庭裡,中產階級的信心正掉頭向下。

  • 交換條件的惡化:國會預算處(CBO)估算,關稅將在 2025 至 2026 年間,每年為通膨帶來約 0.4 個百分點的額外壓力。這無異於對所有人的荷包,課徵了一筆隱形消費稅。[3]
  • 情緒的悄然回落:密西根大學 8 月的消費者情緒指數,一個月內便下跌了 5.7%。更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提及關稅的次數正在上升,且總是與對物價的擔憂相伴相生。」[4][5]
  • 消費兩極化日益鮮明:奢侈消費市場依然暢旺,如聯合航空「高端艙」營收年增 5.6%;但中產及大眾市場已明顯降溫,不僅經濟艙營收衰退,連部分高收入家庭也開始湧入折扣商店,「消費降級」的趨勢正在擴大。[6][7]
  • 「原本被好消息往上拖的中收入消費者,忽然像墜崖。」——約翰·李爾(John Leer),Morning Consult 首席經濟學家,WSJ 訪談(“Then things fell off a cliff.”)。[8]

消費信心「墜崖」背後的三重壓力與核心風險:

  • 信心崩塌的轉折點:從調查結果來看,「墜崖」並非緩步下滑,而是中產在經歷短暫樂觀後,因「關稅引發的價格焦慮、工作不安全感、舊房貸鎖死」等多重壓力瞬間疊加而急轉直下,信心快速向悲觀靠攏。
  • 消費引擎中段熄火:中產階級是消費的絕對主力。當他們因對未來的不安而集體踩下煞車,不僅會讓零售、餐飲、旅遊等大眾市場的需求快速萎縮,更會形成「企業無法轉嫁成本→削減投資與招聘」的負向循環。
  • 動搖國策的根基:這場信心危機的最大隱憂,在於它會從根本上削弱白宮「以國內消費市場作為全球談判槓桿」的策略根基。一旦美國家庭買單的意願與能力出現裂痕,這根施壓世界的大棒將威力大減。

就業報告|勞動市場,正從火熱轉為溫涼的三個信號

勞動市場的節奏的確正在放慢。川普無預警撤換勞工統計局(BLS)局長後的首份就業報告,成為關稅槓桿能否續命的即時壓力測試。一旦就業市場從「弱中帶穩」滑向更深的疲軟,那片支撐消費的天花板,將比預期更快地壓頂而來。

  • 增長乏力,且容易回望修正:經濟學家預估 8 月新增約 7.5 萬人、延續 7 月 7.3 萬的低檔,且 5 至 6 月已見大幅下修。[9][10]
  • 職缺「偏科」的風險:新增職缺主要集中於醫療與社福等少數部門,聯邦政府裁員續拖累整體名目就業率。[9][10]
  • 需求轉冷的先行警報:人力資源公司自動數據處理(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發行的「ADP 全國就業報告」顯示,8 月新增就業數據低於預期;而更關鍵由勞動局每月發布的 JOLTS(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職位空缺與勞動流動調查)報告顯示,7 月的職位空缺數已低於失業人口總數,這是自 2021 年中以來首見的逆轉,意味著「跳槽紅利」正在消失,薪資上漲的動力也隨之轉弱。[11][12]
  • 貨幣政策轉向的伏筆:聯準會官員們對勞動市場的擔憂日益加深。理事克里斯多夫·華勒(Christopher Waller)先前甚至因為這份憂慮,投下了支持降息的一票。[13]
  • 數據治理與公信力:BLS 新任代理局長威廉·威亞特羅斯基(William Wiatrowski)強調,本次報告沿用既有方法論。此前,川普政府撤換了原局長艾瑞卡·麥肯塔弗(Erika McEntarfer),並提名E.J.·安托尼(E.J. Antoni)接任。許多經濟學者提醒,月度數據的大幅修正是統計常態,不應被直接解讀為數據操縱的證據。[9][15]
  • 「我擔心情勢可能進一步,且相當迅速地惡化。」——克里斯多夫·華勒(Christopher Waller),聯準會理事。[13]

過去七個月,川普政府已經裁撤或發出解僱通知給超過 5.1 萬名聯邦員工,包含中大型機構例如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裁撤達 86.4% 員工。圖為今年 4 月,CFPB 被裁人員在紐約的抗議活動。(達志影像)

背景脈絡|關稅變成「時間換空間」的國策

出乎眾人意料,這輪關稅不僅是貿易工具,更是一支兼具對外施壓與對內籌資的雙用槓桿。然而,法律秩序與過去全球貿易多邊體系的制衡,正一步步進逼,讓這場豪賭的時間愈發緊迫。

  • 政策的精心設計:白宮將 10% 關稅設定為「地板」,對高逆差國再層層加碼,並保留了隨時快速調整的權力。7 月時,更進一步公告了微調方案與談判誘因,試圖分化對手。[1][16]
  • 迫在眉睫的法律風險:上訴法院以 7 票對 4 票的結果,裁定大部分關稅超越了總統權限,並將執行暫緩至 10 月中旬,以待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這種司法上的不確定性,本身就在削弱川普關稅政策的威懾力。[2][14][15]
  • 宏觀經濟的沉重代價:OECD 的預測揭示了這項政策的內在邏輯。關稅將先把 2025 年的通膨從 3.5% 推高至 3.9%,讓全民共同承擔生活成本上升的痛苦。而這份痛苦正是白宮押上的籌碼——他們正以犧牲民眾短期的購買力,來換取一個珍貴的「時間窗」,逼迫企業在民眾耐心耗盡、最終因無法負擔而「需求降溫」之前,完成供應鏈回流的艱鉅任務。[17]
  • 「這是數十年來最重大的貿易秩序擾動。」——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Ngozi Okonjo-Iweala),WTO 祕書長,路透訪問(語意轉述)。[18]

影響|從餐桌到機艙:中端冷、高端熱,關稅像「隱性稅」

關稅如同一塊被投入池塘的石頭,漣漪從進口貨架擴散至每個家庭的餐桌。它把價格向上推,企業要麼轉嫁給消費者,要麼自行吸收利潤。最終的結果是,處於「中間地帶」的家庭,最先感受到壓力。

  • 家庭資產負債表的緊縮:紐約聯準銀行第二季報告顯示,家庭總債務攀升至 18.39 兆美元,比前一季增加 1,850 億美元,年增率更高達 3.31%,各類貸款的逾期率維持在高點。其中,學生貸款的 90 天以上逾期率,已悄然升至 10.2%。[19]
  • 無聲的消費降級:Dollar General、Dollar Tree、Walmart 等折扣量販通路,正迎來更多年收入超過六位數美元的高收入顧客。這是一個強烈信號:連高收入群體,也開始精打細算、「找便宜」。[7][8]
  • 企業前線的分裂場景:聯合航空的頭等艙與商務艙業績火熱,經濟艙卻顯露疲態。與此同時,多家連鎖餐飲品牌不約而同地推出 5 美元早餐或超值套餐,只為重新吸引那些正在流失的中產顧客。[6][20][21]
  • 「我們的低到中收入顧客最受壓。」——麥可·本德(Michael Bender),Kohl’s 執行長,WSJ 報導(“Our lower-to-middle-income customers remain the most challenged.”)。[8]
  • 《華爾街日報》以「美國人不再相信努力工作能帶來經濟利益」為題,走訪德州、賓州、華盛頓州與喬治亞州,勾勒出一幅中產壓力的群像:有人為了頭期款讓成年子女搬回家,有人嘆「努力也有極限」,也有人在飛漲房租與通膨下自覺「沒有人是安全的」;同時,連年收 35 萬美元的家庭也被 2.5% 的舊房貸「鎖住」,有錢卻上不去。這些都不是單純的抱怨,而是消費引擎失速前的警報聲,清晰地顯示,關稅與物價的疊加效應,正將美國經濟的根基推向臨界點。[22]
  •   —「房子愈來愈遙遠,孩子搬回家」——德州估價師傑夫·林德利(Jeff Lindly)說兩個成年子女仍住家裡,為了存頭期款;「他們還買不起。」(“They can’t afford a house yet.”)。
  •   —「努力也有極限」——賓州律師比爾·桑切斯(Bill Sanchez)說:「如今努力能帶來的回報有極限」(“There’s limits to what hard work can actually bring people these days.”)。
  •   —科技業者克里斯蒂娜·史蒂芬斯(Christina Stephens)坦言:「房租爆表、通膨在吞噬我們……我不覺得任何人是安全的。」(“Rents are sky-high; inflation is killing us… I don’t think anybody is safe.”)。
  •   —亞特蘭大年收 35 萬美元的基歇爾(Christopher Kishel)夫妻也被「2.5% 舊房貸」鎖住,暫停換屋——有錢但上不去。

分析|川普在和時間賽跑:五條「失靈」引信

這場策略的成敗,取決於一個關鍵問題:什麼樣的狀況下,美國會失去用其龐大消費市場去「威嚇」世界的能力? 以下五條引信,只要有任意兩條同時點燃,這根強勢的槓桿就可能失靈。

  • 引信一:中產信心的持續低迷。首先,是代表全民信心的「心情溫度計」(密大與會議委員會指數)連續半年都顯示「極度悲觀」。其次,這種悲觀情緒轉化為實際行動,導致消費緊縮。最終,這將導致美國經濟最大的「安全氣囊」——也就是強大的國內消費需求——徹底失效,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抵禦經濟衝擊。[4][5][8]
  • 引信二:通膨回潮,侵蝕實質所得。美國國會預算處(CBO,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預估的關稅造成每年 0.4 個百分點通膨增幅,等於是把關稅變成了一項全民廣義消費稅。這將嚴重擠壓聯準會的降息空間,讓家庭喘不過氣,也可能加大國內反關稅政策的聲量。[3][17]
  • 引信三:法律槓桿被徹底拔除。 倘若最高法院最終維持上訴法院的見解,判定 IEEPA 關稅違憲並要求退款,那麼政策的威懾力將瞬間歸零,外國對手的談判籌碼也將失而復得。[2][15][22]
  • 引信四:外部報復與多邊體系的斷裂。 儘管 WTO 等機構預警,各國 2025 年尚能靠「提前進口」緩衝,但風險將在 2026 年顯著放大。若全球最終分裂成兩大關稅陣營,美國企業將面臨雙重標準的巨大成本。[18][22]
  • 引信五:美元地位的「溫和去中心化」。 假如各國央行持續推動儲備資產的多元化,將推升美國的融資成本,這等於是從根本上削弱了美國政府「以關稅換稅收」的財政能力。[18][24]
  • 「美國的超能力之一是樂觀,是創業的燃料;而這股樂觀在退潮。」——尼爾·馬霍尼(Neale Mahoney),史丹佛經濟學家,WSJ 報導(“Our relentless optimism… It is the fuel for entrepreneurship.”)。[22]
  • 「在這個環境裡,有與沒有的差距更明顯。」——安德魯·里斯(Andrew Rees),Crocs 執行長,WSJ 報導(“We see some haves and have-nots.”)。[8]

接下來看什麼|三個「壓力錶」+三個「止血點」

這是一場關於節奏的競賽:美國,即川普,能將壓力維持多久,而世界其他國家又能承受多久。

  • 壓力錶 1:中產信心與債務拖欠率——需密切追蹤即時數據分析公司 Morning Consult 的每日信心指數、密西根大學的月度情緒報告,以及紐約聯準銀行的 90 天以上貸款逾期率。若這三項指標連續兩季同向惡化,代表消費的「天花板」已然成形。[4][19]
  • 壓力錶 2:有效關稅率的實際水平——耶魯大學 Budget Lab 估算,2025 年的有效關稅率可能達到近百年來的高位。若該比率持續維持在 10 至 12% 以上,物價的第二輪傳導效應恐將重燃。[23][24]
  • 壓力錶 3:企業表現的兩極化程度——觀察「奢侈消費」的高端航空艙位的票價/載客率,是否與「折扣消費」的零售業同店銷售數據,呈現同向成長的趨勢。若市場需求「K型」分化持續加劇,代表中端市場的需求正在被快速掏空。[6][7][21]
  • 止血點 1:以談判換取降稅——將強硬的「關稅地板」,轉化為與盟友在關鍵礦產、藥品、AI 零組件等領域的產業協議,以此作為降稅交換,可有效減輕國內的通膨副作用。[16]
  • 止血點 2:貨幣政策的溫和緩衝——倘若就業市場的降溫,最終促使聯準會開啟降息,將能直接減輕家庭的利息負擔,為中產階級擠出寶貴的可支配所得。[13][10]
  • 止血點 3:修復民眾對未來的想像——信心的真正發動機,是人們對未來的感受。《華爾街日報》與 NORC 的民調顯示,民眾對於「努力能夠致富」的信念已降至新低。白宮若能提出清晰可見的社會上升管道(例如在房市、學貸、育兒問題上),才有望讓消費重新成為霸權穩固的「安全氣囊」。[22]


資料來源清單

  1. Federal Register:Executive Order 14257 — Regulating Imports With a Reciprocal Tariff…(2025-04-07;EO 於 2025-04-02 簽署)。
  2. Reuters:Trump to ask Supreme Court to save tariffs but faces tough legal questions(2025-09-03)。
  3. CBO:Budgetary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Increases in Tariffs(2025-06-04;PDF)。
  4. University of Michigan: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 August 2025(2025-08-30)。
  5. The Conference Board:Consumer Confidence Dipped Again in August(2025-08-27)。
  6. United Airlines(投資人新聞):United Reports Second-Quarter 2025 Results(2025-07-17)。
  7. Reuters:US retailers split on holiday prospects as shoppers become choosier(2025-09-03)。
  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Middle-Class Vibe Has Shifted From Secure to Squeezed(2025-09-01)。
  9. The Wall Street Journal:What to Look for in First Jobs Report Since Trump Fired BLS Chief(2025-09-05)。https://www.wsj.com/economy/jobs/jobs-report-august-2025-what-to-know-8ec1e0a3
  10.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 July 2025(2025-08-01;PDF)。
  11. ADP Research Institute:ADP National Employment Report — August 2025: Private Sector Employment Increased by 54,000(2025-09-04;PDF/新聞稿)。
  12.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 July 2025(2025-09-03;PDF/新聞頁)。
  13. Federal Reserve Board:Christopher J. Waller 演說 Economic Outlook and the Labor Market(2025-08-28)。
  14. Newsweek:Supreme Court Faces Decision on Key Donald Trump Policy(指出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以 7–4 裁決) (2025-09-02)。
  15. Sullivan & Cromwell(法律備忘):DOJ Forms Tariff Task Force; Court Blocks IEEPA Tariffs(說明裁決並暫緩至 10/14) (2025-09-03;PDF)。
  16. whitehouse.gov:Proclamation Further Modifying the 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2025-07-31;事後微調與談判誘因)。
  17. OECD:United States – Economic Snapshot / Economic Outlook 2025(2025-06)。
  18. Reuters:WTO’s Okonjo-Iweala warns new US tariffs risk unprecedented trade disruption(2025-09-02)。
  19.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Quarterly Report on Household Debt and Credit – 2025Q2(2025-08;PDF)。
  20. Denny’s(新聞稿):New 2468 Value Menu Returning Across America(2025-08-14)。
  21. Restaurant Business:IHOP to extend House Faves value meals to 7 days a week(2025-08-08)。
  22.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NORC:Americans Lose Faith That Hard Work Leads to Economic Gains(2025-09-03)。
  23. Yale Budget Lab:U.S. Tariffs Visualized – Effective Tariff Rate(2025-06-17 版)。
  24.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PIIE):Chad P. Bown,What a 10% Across-the-Board Tariff Would Mean for US Tariffs(2024-09-17;背景方法與水準估算)。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旭編輯

旭編輯 / 編輯

編輯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