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從大阪到神戶:臺北新創如何突破日本生醫市場的高牆

從大阪到神戶:臺北新創如何突破日本生醫市場的高牆

Oct 14, 2025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2025年,臺北市政府以政策推動為槓桿,帶領新創團隊直入中之島Qross與神戶KBIC——這不僅是一場跨國行程,更是一場讓台灣創新與日本醫療核心「正面接觸」的實驗。從 AI 輔助內視鏡、智慧診所管理到外泌體新藥研發,三家新創走進日本最嚴謹的醫療體系,在法規、數據與文化的高牆間,試圖找到突破的縫隙。

2025 年 8 月,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率領 16 家生技醫療新創,踏上日本大阪、神戶,展開「 StartUP@Taipei 大阪關西生醫產業拓展」行程。這不僅是一趟參訪,更是一次政策驅動的新創國際化實驗。

「我們特別選在 2025 年日本關西世博會期間,藉由世博會聚集全球產業與創新能量的契機,展現臺北積極連結國際市場、深化與日本關西地區產業合作的重要行動。」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陳俊安在行程中強調。此次出訪除帶領臺北市新創企業,亦有台北生技園區與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隨行,透過與大阪、神戶的政府單位、醫療園區、新創基地及創投組織的實地交流,為臺北企業串聯起智慧醫療與健康科技的合作契機。


政府帶隊,直入大阪與神戶生醫產業核心

這趟為期四天的「2025 日本大阪關西商拓團」,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率領 16 家新創與產業代表,走訪大阪與神戶兩大醫療重鎮。重點不在踩點,而在於為臺北新創打開日本市場的制度化入口。

其中兩個場域格外關鍵。

首先,是大阪的中之島 Qross 未來醫療國際中心。這裡是日本少數同時整合臨床、研究與新創孵化的醫療創新基地,由再生醫療權威澤芳樹領軍。澤芳樹是 2012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的學生,曾完成全球首例利用 iPS 細胞培養的心肌片移植手術。中之島 Qross 不僅承載著日本再生醫療的先驅精神,也代表大阪在心臟外科、iPS 細胞等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成為新創連結醫學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重要樞紐。

其次,是神戶的 KBIC(Kobe Biomedical Innovation Cluster) 。KBIC 是日本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生醫聚落,聚集超過 370 家企業、研究機構與醫院,並提供與日本監管機構 PMDA(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 的直接窗口。神戶之所以具備這樣的地位,與其歷史密不可分——1995 年阪神大地震後,神戶市以「醫療健康產業」作為重建核心,近三十年來逐步打造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醫療與再生醫學聚落。對新創而言,能進入 KBIC 就意味著能更快理解並符合 PMDA 的法規要求,降低跨國落地的試錯成本。

臺北市選擇將這兩個聚落納入參訪核心,背後的戰略意涵很清楚:要讓臺灣新創不只被看見,更能直接對接日本生醫體系的「心臟地帶」。這樣的安排,也凸顯政府角色的另一層意義——不只是帶團出國,而是主動替新創打開市場核心的第一道門。

挑戰一:法規與臨床驗證的高門檻

日本醫療市場以嚴格法規與臨床驗證著稱。對新創來說,這不只是一道市場門檻,更像是一場壓力測試。沒有在地數據與醫院合作背書,再好的技術也難以推進。三家新創的經驗,正好反映出不同的因應策略:

  • 台灣牙e通(dentall),在日本名稱是「日本歯科通」——用在地數據說服市場

以「歯科通」在日本發展品牌,主打牙科診所管理系統與AI助手,若要升級為醫材級應用,必須先通過「軟體醫材認證」。透過與東北大學合作,直接以日本的數據訓練演算法,以符合法規標準。創辦人陳欽章強調:「要在日本市場站穩腳步,必須用日本的數據說話。」——這句話,道出了外國新創進入日本市場的第一要務。

  • 康統醫學(KenKone)——用臨床數據換取信任

以台語「健康」發音命名,KenKone 的 EVAS 內視鏡 AI 助理,今年與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在國際頂尖醫療期刊共同發表論文,實證透過 AI 技術可以讓醫師病歷撰寫時間縮短 47%。在國立癌症中心的牽線下,目前 KenKone 正進一步與東京大學醫院、慈惠會醫科大學等在地頂尖醫學機構合作,準備深入分析電子病歷如何可能進一步優化醫療品質。

在臺灣超過十年腸胃科執醫經驗,創辦人廖威宣很容易就與醫生為核心的在地醫療體系建立共同語言,能和東大醫院合作是重要里程碑,他說:「如果我們的研究能被醫學期刊接受,那就代表 AI 不只是輔助,而是醫療品質提升的證據。」

透過 KBIC,艾萬霖第一步就能與日本神戶醫藥產業關鍵人脈建立連結。(左)神戶大學教授川真田伸博士,(中)艾萬霖執行長林昇鋒醫師,(右)艾萬霖製程處處長林志穎。

  • 艾萬霖(ExoOne Bio)——KBIC 是藥物研發必經之地

外泌體(Exosome)技術近十年來成為全球生醫研究的顯學,被視為再生醫療與新藥開發的下一個突破口。由於外泌體具有高度變異性與複雜的生化特性,日本與美國的法規單位皆採取較為嚴謹的態度,目前外泌體相關藥物多處於一期或二期臨床試驗階段,尚未有產品通過上市審核。對此,美國 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日本 PMDA(醫藥品醫療機器綜合機構)皆選擇與研發業者保持高度對話,希望儘早建立可行的審查標準並鼓勵產業發展。

由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創辦,以外泌體新藥研發為核心的艾萬霖生技,正是站在這個關鍵十字路口。如何在標準未明確之前,先與 PMDA 建立直接溝通管道,成為他們突圍的首要課題。製程處處長林志穎說:「對我們來說,進入 KBIC 不只是地點的選擇,而是進入日本新藥生態的必要門票。」他進一步補充:「在日本做新藥,我們必須跟醫院、學界、監管單位站在一起,KBIC 提供了這樣的環境。」

總結來說,法規與臨床驗證是日本市場的「關鍵防火牆」。新創若要跨越,不只需要技術力,更需要結合在地數據、醫療實證與法規管道,才能真正打開市場大門。

挑戰二:市場碎片化與在地化需求

如果說法規是日本醫療市場的「第一道防火牆」,那麼市場結構的碎片化與文化的在地化,則是新創進入日本後,必須面對的第二重挑戰。日本的醫療體系數位化程度相對落後,診所內的系統往往彼此割裂,讓外來解決方案難以切入。

牙e通的經驗最能體現這種困境。陳欽章在與大阪當地業者交流時提到,他們發現日本牙科診所的櫃檯,常同時使用四到五套不同的軟體:一套管掛號、一套管影像、一套管藥品庫存,甚至還有獨立的收費系統。這樣的碎片化,使得醫師與助理耗費大量時間在系統轉換與資料對接上。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牙e通並未選擇與既有 PMS(診所管理系統)廠商正面競爭,而是採取 「賦能而非取代」 的策略:開發 AI 工具,協助既有系統升級與整合。陳欽章解釋:「我們不是要推翻日本既有的系統,而是幫助它們變得更聰明。」

文化上的差異,也讓牙e通更清楚必須依靠在地力量,正如陳欽章所說:「在日本,產品不一定要最好,但一定要有人願意為你背書。」因此,牙e通選擇與日本本地系統商合作,並透過取得東京都補助金的方式,讓官方背書成為市場信任的起點。

總體而言,對新創而言,日本市場就像一張「拼圖」,碎片多且難以拼合。牙e通的經驗提醒臺灣新創:唯有找到合適的在地合作夥伴,並以補強姿態融入既有生態,才有可能站穩腳步。

在瞭解日本牙醫診所的軟體破碎化狀態後,牙e通並未選擇與既有 PMS(診所管理系統)廠商正面競爭,而是採取 「賦能而非取代」 的策略:開發 AI 工具,協助既有系統升級與整合,「取得在地夥伴的信任和協助,更有價值。」牙e通創辦人陳欽章說。

挑戰三:商業模式落地與通路合作

即便跨過法規驗證與技術門檻,新創仍面臨一個現實難題:如何真正打入日本的醫療產業鏈?在這個市場裡,通路與產學合作往往比技術更能決定一家公司能否落地。

康統醫學深知這一點。今年中,他們在日本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慶應義塾大學醫院正式下單採購 EVAS 內視鏡 AI 助理。拿下這張訂單,康統醫學派駐日本的產品經理與臺灣研發團隊,進行系統的大規模「日語化」臨床語境調整,讓 AI 工具能真正融入日本醫師的日常診療流程。廖威宣說:「我們花了半年時間,只為了讓 AI 理解日本醫師寫病歷的習慣。」

為了讓 EVAS 內視鏡 AI 助理能在更多醫院推廣,他們選擇與大型醫療經銷商簽署代理合約,借助通路商的既有關係網絡進入醫師工作場域。同時,他們也在日本成立子公司,負責商務拓展與客戶支援。「如果沒有在地團隊,就不可能真正打進醫院。」廖威宣直言,這樣的策略,讓 KenKone 不只是外來技術供應商,而是逐步成為日本醫療體系的一部分。

康統醫學今年拿下在日本醫學中心的第一張訂單,左為康統醫學創辦人廖威宣,右為慶應義塾大學簽約代表醫師。

艾萬霖的路徑則是「雙線並行」。在新藥研發上,他們將運用這次參訪在神戶 KBIC 建立的聯繫,連結醫院與研究機構,累積長期臨床與法規經驗。同時,為了維持營收能力,我們也投入美妝品領域,並規劃與日本在地代理商及 OEM 廠合作,發展多元市場通路,藉此建立穩定的現金流。林志穎強調:「日本市場要的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整合到既有的產業鏈。」

這些經驗凸顯一個共同點:在日本市場,技術與創新是「入場券」,但真正能決定能否長久經營的,是能否找到對的通路夥伴與產學合作平台。對臺灣新創來說,這意味著要學會放下單打獨鬥的思維,轉而用結盟的方式嵌入日本龐大的醫療生態系。

挑戰四:跨國管理與人才稀缺

跨過技術與市場的障礙後,臺灣新創在日本落地時,最常遇到的挑戰之一,就是跨國管理。如何同時維持臺灣的研發核心,又能在日本開展業務,需要一套截然不同的組織與人才配置。

牙e通的選擇,是將研發重心放在臺灣,並在東京建立商務與產品管理團隊,負責與在地系統商對接。陳欽章坦言:「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找到既懂醫療系統、又懂日本文化的人才。」這句話點出了所有新創在日本落地時的核心痛點。

康統醫學同樣需要跨國協調。他們的 AI 研發與系統設計仍由臺灣團隊負責,但臨床驗證與醫院合作必須仰賴日本子公司來推進。這意味著公司必須同步運作兩個節奏:一個是臺灣工程師快速開發的速度;另一個是日本醫院臨床與法規進程的穩健步調。這種「雙節奏」運作,對管理層來說是一大考驗。

艾萬霖則在新藥與美妝雙軌策略中,展現出不同的合作需求:新藥開發必須依靠具國際法規經驗的藥學專家,並與 KBIC 的醫院及研究單位進行深度合作;美妝產品則需要與熟悉日本消費市場的商務與通路夥伴攜手推進。林志穎直言:「要在兩個市場同時前進,需要針對不同的市場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

總體來說,對臺灣新創而言,跨國管理不是單純的組織規模擴張,而是一場人才戰。誰能找到並留住關鍵人才,誰就能在跨境市場中站穩腳步。

政府角色與策略意涵:市場破冰者

在跨國拓展的過程中,新創企業往往是資源有限的挑戰者。法規、通路、文化與人才,沒有一項能靠單打獨鬥解決。這也是為什麼地方政府的角色,成為這趟「2025 日本大阪關西商拓團」的核心價值。

神戶生醫產業都市(KBIC),由台北生技園區與 FBRI 簽署更新 MOU,共同推進生技醫療創新。隨後舉辦臺、日新創 Pitch,臺北團隊發表創新成果並與日方產業界交流。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不只是一個帶團單位,而是 「市場破冰者」。這次行程中,市府安排了從大阪到神戶的多重鏈結——包括中之島 Qross 與神戶 KBIC,兩個分別代表日本再生醫療前沿與醫藥聚落核心的據點。這樣的安排,等於直接把臺灣新創帶進日本醫療體系的「心臟地帶」。

臺北市政府產業局局長陳俊安在當地論壇上指出:「這次選在 2025 年日本關西世博會期間出訪,就是希望讓臺北新創在全球產業匯聚之際,被更多國際夥伴看見。」這句話點出了政府的戰略思維——不是單純參訪,而是藉由世博會的國際舞台,把新創帶入一個全球視野的鏈結網絡。

這次大阪參訪交流過程中,政府的角色展現在三個層次:

  • 降低新創第一哩的摩擦:許多企業在初入日本市場時,最難的是找到「對的人」對話。這次行程透過市府牽線,讓新創能直接接觸醫院、監管單位與投資人,大幅縮短磨合期。
  • 建立制度化的國際合作:透過與中之島 Qross、KBIC 簽署 MOU,臺北市政府將新創的連結從單一公司層次,提升到制度層次,形成一種「平台對平台」的合作模式。
  • 傳遞國際化的象徵訊號:新創帶著市府背書進入日本,不僅增加市場信任,也讓日本夥伴看見臺灣地方政府支持新創的決心。這種「政策+市場」雙重背書,對早期新創尤其關鍵。

最終,這樣的參訪結果展示了一個訊息:在新創國際化的過程中,政府不只是陪跑,而是主動替企業打開市場核心大門的推手。對臺灣新創來說,這樣的政策支持,是跨越高牆、進入國際醫療市場的第一步。

這趟「2025 日本大阪關西商拓團」,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參訪行程,而是臺北市政府替新創打開日本市場的一次「制度性突破」。從大阪的中之島 Qross,到神戶的 KBIC,臺北市透過政策力量,讓臺灣新創直接觸及日本醫療體系的核心。

最終,從大阪到神戶,從 AI 到外泌體,這趟旅程不只是新創的試煉,也是臺灣如何以地方政府為推手,推動產業國際化的縮影。對臺灣新創而言,日本或許是最嚴峻的一道考驗,但也可能是打開全球市場的鑰匙。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旭編輯

旭編輯 / 編輯

編輯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