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微軟(Microsoft)曾一度被視為 AI 競賽的絕對贏家,憑藉與 OpenAI 的聯盟,股價一飛沖天。但 2024 年的數據與雜音,卻揭示了另一幅景象:競爭對手正蠶食 Copilot 市佔、Oracle 憑藉裸機租賃(Bare-Metal)異軍突起、自家 AI 晶片進展緩慢,甚至還發生了一次神秘的資料中心「大暫停(The Pause)」。
面對這一連串的「硬挑戰」,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近日一場精心設計的專訪中,首次系統性地揭露了他的答案。
他的戰略核心,並非加倍押注單一模型,而是要建立一個龐大的「鷹架(Scaffolding)」。
我們深入拆解這場顯然由微軟操作的專訪,納德拉如何在這場「軟體公司打硬仗」的全新戰局中,試圖以「Scaffolding」為核心,構築他的「三大內部防線」,以應對「三大外部危機」。
相較於零邊際成本的 SaaS 軟體時代,AI 時代的重資本投資本質,讓軟體巨頭陷入巨大壓力。軟體產業的價值鏈,將被「模型」、「硬體」還是「平台」所定義?更關鍵的疑問是:納德拉這套昂貴的「鷹架」,最終是會打造出無可匹敵的 AI 時代作業系統,還是在「超級智慧」(ASI)的快速降臨下,淪為最昂貴的「過時資產」?
震驚市場的「大暫停」——當領跑者突然急煞
2023 年下半年,當全球 AI 競賽進入白熱化,對手都在全速踩油門時,微軟卻做了一個令市場震驚的動作:暫停資料中心的擴建。
作為 OpenAI 的早期主要投資者,憑藉著 ChatGPT 的爆炸性成功,微軟曾是 AI 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無可爭議的領跑者。當時的預測顯示,微軟將以壓倒性的速度擴建資料中心,在 2026 年前徹底甩開亞馬遜的 AWS 和 Google。
然而,就在這股狂熱達到頂峰時,微軟進行了後來被分析師稱為「大暫停(The Pause)」的調整。

根據 SemiAnalysis 的 Azure 營收預測圖(上圖),黃色代表『暫停前預測』(Before the Pause)的長條,與『暫停後調整』(After the Pause)的咖啡色長條修正數值之間,出現的缺口,就是這個暫停造成的營收蒸發。
為什麼要放棄原本預期能快速追趕 AWS 的數百億美元潛在營收?納德拉說:
「我不想被困在單一世代的硬體裡。」
他的邏輯基於一個殘酷的硬體現實:
摩爾定律的詛咒: AI 晶片的迭代速度太快了。當微軟投入鉅資打造 Nvidia H100 堆疊的昂貴資料中心時,下一代的 B200、甚至更強的 Rubin 架構已經出現。如果在那一刻將所有資本鎖死在 H100 上,兩年後,微軟將擁有一堆全世界最昂貴的「電子垃圾」。
拒絕做「單一客戶的主機商」: 納德拉透露了另一個關鍵考量——微軟不希望 Azure 變成只為 OpenAI 服務的「昂貴水管」。如果為了滿足 OpenAI 的訓練需求而無限制擴建,微軟將面臨巨大的單一客戶風險(Concentration Risk)。
「真正的 Hyperscale(超大規模)業務,必須建立在對所有工作負載的『可替代性』(Fungibility)上,」
微軟無意成為單純服務單一客戶的「主機託管商(Hoster)」,因為這類業務面臨巨大的硬體折舊風險、與較低的利潤率。換句話說,納德拉寧願犧牲短期的規模領先,也要換取長期的資產彈性。
2024 年 6 月,微軟與 Oracle 發布聯合聲明,宣布擴大合作夥伴關係,OpenAI 將直接使用 Oracle 的雲端基礎設施來擴充其訓練產能。微軟暫停擴建所留下的約 3 吉瓦(GW) 潛在算力缺口,迅速成為 Oracle 的囊中物。
Oracle 如何利用「架構紅利」承接微軟的算力空缺
如果這真如納德拉所說,是一門「低利潤、高風險」的苦差事,為何精明如 Oracle 創辦人賴瑞·艾里森(Larry Ellison)會願意上鉤?
事實上,Oracle 並非盲目接盤,而是看準了微軟在架構上的結構性包袱,以及 Oracle 的結構性互補機會。
- 後發優勢:為 AI 而生的 Gen 2 架構
微軟 Azure 和亞馬遜 AWS 的雲端架構都建立於十多年前,核心邏輯是「虛擬化(Virtualization)」——將一台伺服器切分成多個虛擬機賣給不同客戶。這對傳統軟體很好,但對 AI 訓練來說卻是累贅。Oracle 因為在第一代雲端大戰中慘敗,被迫砍掉重練,建立了 OCI(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Gen 2)。這套晚期架構意外地賭對了 AI 時代的兩個關鍵字:「裸機」與「RDMA 網路」。
艾里森在 Oracle 的法說會上說明,OCI 的網路架構(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是「非阻塞式(non-blocking)」的,這讓數萬顆 GPU 能夠像一台超級電腦一樣協同運作,且沒有虛擬化層的效能折損,「我們比他們快,而且比他們便宜。」對於 Oracle 來說,這不是低利潤生意,因為其架構原本就是為了這種高強度負載設計的,成本結構優於背負歷史包袱的微軟 Azure。 - 戰略性「木馬」:從算力滲透到資料庫
Oracle 的野心絕非僅止於做一個收租的『AI 房東』。承接 OpenAI 的訂單,讓 Oracle 躋身核心 AI 供應鏈——藉由服務全球最頂尖的模型公司,Oracle 成功撕掉了傳統軟體商的舊標籤,證明自己有能力支撐最高強度的 AI 負載,一躍成為新時代不可或缺的算力軍火商。
如果連對算力要求最嚴苛的 OpenAI 都使用 OCI,那麼全球企業就沒有理由懷疑 Oracle 的雲端能力。Oracle 的終極目標是「綑綁銷售」:用裸機算力作為敲門磚,將企業吸引進來,然後向他們兜售 Oracle 真正的高利潤產品——AI 資料庫(Autonomous Database)與企業軟體(ERP)。
因此,這場分工看似是微軟將「低價值」環節外包,實則是 Oracle 利用這次機會,完成了從「傳統資料庫公司」向「AI 基礎設施巨頭」的關鍵轉型。這是一場各取所需的陽謀,但也埋下了未來雙方在更高層級——數據層——再次正面碰撞的伏筆。
把算力交給 Oracle,那麼,納德拉打算怎麼打造真正的 Hyperscale 業務?這個業務又是什麼?
ASIC 迷途——自研晶片戰爭中的「遲到者」
對外界而言,Hyperscale 似乎只意味著擁有最多的伺服器。但在納德拉眼中,真正的 Hyperscale 是一場關於「可替代性(Fungibility)」與「效率」的極致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