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們目睹了一個在實體世界中顯得有些狼狽的微軟:它在資料中心建設上急煞(The Pause),在算力供應上讓位給 Oracle,在自研晶片(ASIC)的出貨量上,更遠遠落後於 Google 與亞馬遜。
然而,在經過專訪後,納德拉再次成功讓外界開始懷疑,這似乎又是他另一次經過精密計算的戰略轉移。
對於這位讓微軟重返榮耀的執行長而言,硬體或許是 AI 的軀殼,但「平台」才是靈魂。面對硬體軍備競賽的泥淖,納德拉在專訪中拋出了一個看似枯燥,實則充滿野心的工程術語,作為微軟的終極答案:「鷹架(Scaffolding)」。
在【下篇】中,我們將深入解構這個「Scaffolding 帝國」的真實面貌。這不只是一個關於軟體工具的故事,而是一場精心計算的資本與技術槓桿戰:
- 140 億美元的「虛擬研發」: 我們將揭露微軟對 OpenAI 的天價投資,如何轉化為一條通往頂尖硬體 IP 的捷徑,讓微軟得以跳過 Google 經歷過的十年硬體陣痛期。
- SaaS 的利潤保衛戰:當 AI 的高昂成本正在摧毀傳統軟體的高毛利模式,納德拉如何試圖將「服務人類」的工具,轉型為「服務 AI 代理」的基礎設施,以守住華爾街最在意的利潤率。
- 與「超級智慧」的賽跑: 這也是最致命的賭注。納德拉賭的是,無論 AI 模型多聰明,最終都需要一個受控的「鷹架」來運行。但如果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發展速度超乎想像,這個昂貴的鷹架,會成為 AI 時代的作業系統,還是淪為被超級智慧繞過的過時中間商?
歡迎進入微軟 AI 戰略的深水區。在這裡,真正的戰爭才正要開始。
SaaS 已死?Copilot 的「利潤保衛戰」
對微軟財務長艾米胡德(Amy Hood)來說,AI 帶來的最大噩夢或許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商業模式的崩壞。
過去,軟體即服務(SaaS)被視為世界上最好的生意:軟體開發完成後,每增加一個用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然而,生成式 AI 徹底打破了這個公式。每一個 Copilot 的回答、每一行生成的程式碼,背後都是昂貴的 GPU 算力消耗。當邊際成本不再為零,曾經的高毛利 SaaS 模式是否即將終結?
根據今年 7 月底,微軟公布的 2025 財年(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6月)最新報告,雖然 Azure 年營收成長強勁(其中 AI 貢獻了約 12%),超過 750 億美元——這是該公司首次披露這一數字——並且成長了 34%,然而,但雲端業務的毛利率卻出現了罕見的下滑。同時,微軟裁減超過 15,000 個職位,並且裁撤 2,000 個績效不佳的員工。
艾米胡德在法說會上坦承,這是為了『擴展 AI 基礎建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過去投資在人才上的預算,如今必須轉投入硬體資本支出。為了支撐這些 AI 代理的運作,2026 財年第一季(即 2025 年 7 月至 9 月),微軟就燒掉了 349 億美元——這幾乎相當於幾年前微軟全年的支出。
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新現實:微軟正在從一家『印鈔票』的輕資產軟體公司,被迫轉型為一家必須不斷投入鉅資買硬體、蓋電廠的『重資產公用事業』。
在這種高成本結構下,Copilot 能否賺錢,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根據 SemiAnalysis 提供的「Coding Agent ARR(AI 程式開發助理的年度經常性營收)」,無情地具象化了這個危機。

就在一年前,因為對 OpenAI 的早期投資,微軟的 GitHub Copilot 還是「AI 程式開發助理」市場上的唯一霸主,擁有幾乎 100% 市占率。但對 OpenAI 超過 140 億美元的投資,只讓微軟擁有一年的優勢。
上圖可見,Cursor、Claude Code、Replit 等競爭對手快速逼近——他們的營收在 2024 年呈現垂直爬升的態勢,微軟「AI 程式開發助理」的市場佔有率,已從絕對壟斷滑落至 25% 以下。
Copilot 的護城河比想像中更淺,當 Cursor 透過更靈活的模型整合(使用 Claude 3.5 Sonnet)和更深度的編輯器優化提供更好的體驗時,開發者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微軟。
面對市佔率被瓜分的證據,納德拉在專訪中的反應令人玩味。他看著那張顯示競爭對手崛起的圖表,笑著說:「我喜歡這張圖。」他將當下的 AI 浪潮,比作當年的「雲端轉型」。
「轉向雲端瘋狂地擴大了市場。我們以前在印度賣不出幾台伺服器......但在雲端時代,突然間每個印度人都負擔得起購買部分伺服器的算力......所以這極大地擴展了市場。」
當年微軟從賣伺服器授權轉向 Azure 雲端服務時,雖然單一用戶的利潤率(Margin)下降了,但因為雲端降低了使用門檻,市場總量卻以指數級擴大了。納德拉認為,「AI 程式開發助理」市場也是如此;即使微軟的市佔率下降,但整個「軟體工廠(Software Factory)」的蛋糕將變得無比巨大,大到足以容納多個贏家。
「從根本上說,AI 程式設計的類別,可能會成為最大的(AI 服務)類別之一;即「軟體工廠」類別。」
然而,僅靠市場擴張無法解決競爭問題。面對 Cursor 等「AI 原生」編輯器的挑戰,納德拉拋出了微軟的應對之策:往上一層,將 GitHub 升級為 「Agent HQ(代理總部)」。
從基礎建設的算力競賽中掙脫,能成功嗎?
在納德拉的想像中,這個「軟體工廠」是如何運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