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不只是一張紙、一塊布
回想一下,小時候去柑仔店的玩具包裝,與現代的產品包裝,是否大不相同?包裝不僅是消費文化的「產物」,它更幫助了文化的「創造」。包裝的演進,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和需求」。
- 在自給自足的純樸農業時代,包裝最主要的目的為,需要一個容器,以維持產品在上架過程中的完整性,不追求太多的附加價值及綴飾。(俄亥俄大學研究)
- 全球工業化,正逢經濟快速起步,人們逐漸將產品的「娛樂性及獨特性」,納入購物的標準,因此當時的零食、雜誌等包裝,都特別喜歡附加贈品,如:尪仔標、紙雕等,出現了一股「玩具是主體、零食是贈品」的熱潮。(聯合報)
- 現代的包裝,是產品與消費者的首要互動,也是建構產品認知度、傳遞產品價值的媒介,是消費者感受一家品牌形象、 名氣的關鍵。甚至有 72 % 的消費者表示,一個有趣的包裝設計,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定。(Caltex Plastics)
如何用包裝做行銷?
回憶一下,當拿到一台新 iPhone,撕掉銀幕膜的快感,是否讓你留下印象?在各產業都推行「體驗行銷」的時代,拆商品的過程,有時甚至比產品本身的價值,更為重要。
- 社群媒體帶起了「#unboxing」的開箱熱潮,消費者常在購物後拍照、錄影並 po 文,拆包裝帶來的「驚喜感」相當重要。(United Packaging)
- 電商興起,品牌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是虛擬的,實體店提供的有形性,很難在在線零售中複製,難忘的拆箱體驗,對於與客戶建立個人聯繫,至關重要。(大西洋)(圖說:在吹風機包裝中嵌入銀幕,用短片做產品說明,瞄準高階市場身分認同做開箱體驗。來源:Zenpack 提供。)
- 疫情下,電商趨勢驟升,每年有 30 億棵樹被砍伐,產生 2.4 億噸耗材。體驗式包裝的背後,往往帶來環境負擔。但當前,也有人在積極做改變。(VOX)
- 賦予包裝「紀念品般」被保存的功能,讓消費者獲得「附加功能」的感受,是一種高級體驗、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減少碳足跡的可能。(見下圖)
- 許多液體式的護理產品,用賣「補充包」的模式,鼓勵消費者二次利用瓶身包裝。甚至推出購買補充包,可獲得折扣的優惠。(紐時)
- 「綠包裝」不只侷限在「使用可分解材質」,減少耗材才是最直接,也最能夠真正達到環保的方式。(詳見 Zenpack 執行長訪談)
(圖說:將提袋的需求,嵌入產品包裝,減少多一層耗材。圖片來源:耀設計品牌形象公司提供。)
未來會如何?
產品包裝除了將越來越「綠」,還得越來越「人性」。各行各業都在推動「3R」— Recycle 循環回收、Reuse 物盡其用、 Reduce 減少使用,未來甚至能「導入科技」。
- 智能包裝將納入「感測器、指示標籤、 QR code」等技術應用。或許在未來,不用找包裝上的有效日期,而是產品變質時,會自動發出信號。(RyPax)
包裝的演進,對我們的購物決定有什麼影響?「體驗式」包裝,又掀起怎麼樣的設計風潮?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