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olumn] <%:data.title%>

專題Features <%:data.title%>

<%:~nl2br(data.summary)%>

<%:data.subtitle%>

<%:data.subtitle%>

#<%:prop.issue%>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prop.title%>
<%for prop.kols start=0 end=3 %>
<%:realname%>
<%/for %> <%for prop.kols start=3 %>
+ <%:#index+2%>
<%/for %>
<%if prop.column_id != 0 %> <%/if%> <%if prop.topic_id != 0 %> <%/if%>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episode28

podcastIcon 除了很便宜之外,台灣健保制度有創新價值嗎?

podcast

ISSUE #029

除了很便宜之外,台灣健保制度有創新價值嗎?

Jan 20, 2022

根據矽谷銀行(SVB)研究,2021 年全球生醫領域創投成長 30 % ,比前年逆勢翻倍。台灣醫療產業如何在這波成長趨勢中,搶得產業創新升級的全球機會?

#「一條龍模式」輔導 #數據化的醫療生態 #科技與醫療間的樞紐

stopwatch時間標記

00:00 Intro

01:35 串連台灣與世界 比翼如何協助新創團隊?

05:51 疫情的到來,反而使生醫創新領域更蓬勃?

16:33 比翼和北醫、秀傳醫院的合作項目

25:14 作為中立第三方,如何使醫院和 ICT 順暢溝通?

33:13 看見 Unmet needs ,用團體戰方式走向國際

38:48 比翼成功進入白色巨塔的秘訣

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 陳彥諭提供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張家維

張家維

比翼加速器共同創辦人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發生什麼事?

Covid-19 帶來的破壞式創新,新創團隊在疫情下蓬勃發展,這波臨床醫療量能挑戰下,生醫產業將眼光放回歸更貼近日常的「數據化醫療」。

  • 體溫度數、心跳頻率,都是檢測人們健康的基本要素,日常數據結合台灣 ICT 技術優勢,醫生可在遠端隨傳監看,創造更智慧便捷的醫療生態。
  • 醫療研發並不只是關在實驗室,需要更臨床的試用反饋。在醫院數位轉型的進程中,身為特許行業,醫療真正的用戶是「醫生」,新創團隊要顛覆傳統生態,從醫生使用的「市場端」來設計相關產品,才能賣出醫患之間真正的需求。
  • 新創的資源發展如要越來越開闊,需得到醫院的支持與發展空間,比翼加速器與北醫、秀傳合作,以健保資料庫作為優勢,為醫療體系量身定制計畫;同時著重於人工智慧醫療,將台灣當作亞洲醫療閘門,幫助新創公司探索亞洲市場 。

比翼加速器如何瞄準醫療「需求」?又怎麼突破傳統白色巨塔心房的呢?《旭沙龍》邀請到比翼加速器的共同創辦人張家維、陳彥諭,一同探索台灣生醫的無限可能。

深度對談

question
將台灣做為跳板走向世界,從資源提供到協助驗證「一條龍模式」輔導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可以請您們跟我們介紹一下,比翼生醫創投現在在做什麼?和之前的比翼資本有什麼差別?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先簡短分享一下,我們為什麼做比翼生醫創投,生醫比較特別,我們是一個 Hospital VC, 是一個醫院的創投,顧名思義就是我們跟很多醫院合作,像是秀傳醫院,或是我們和北醫有一些戰略合作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帶來很多的醫療資源。大家都知道新創公司或是科技公司,要切到醫療裡面是非常困難,加上醫療特別封閉。你可能認識幾個醫師,可是你不見得是那麼知道醫院的生態系,所以我們遇到了很多的新創公司,都想要更了解醫療生態圈,於是我們成立了比翼生醫的創投。

那也因為孵化創業這些公司,加上我自己很喜歡 Early stage ,所以在三年前也成立了比翼加速器,那時候很幸運有 Vivian 一起加入,把課程、輔導弄得非常的系統化,可以把我們有的醫療資源很具體的、量化的帶給這些新創團隊。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聽起來現在整個比翼創投的孵化器運作設計,Vivian 參與滿多的,可不可以請 Vivian 跟我們介紹一下,您會怎麼描述這個創投、這個孵化器?

question
國際團隊佈局亞洲的首選,生醫創新領域台灣其實潛力大!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您們是在三年前成立的,其實大概成立不久以後,就遇到 Covid-19 的全球疫情。我會提這個,是因為當我們在講生物科技相關領域的新創或者是相關的投資時,從美國到歐洲都因為疫情的關係變得非常的蓬勃,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要救急」,現在的問題要趕快解決;另一個是「疫苗相關的研發、藥品的研發」,或是跟防疫有關的,不管是物理性的或化學性的防疫作法,其實是滿多人在做的。

同時我自己觀察生物科技相關的新創投資圈,我覺得裡面還有一點是,當我們發現人工智慧技術對於去辨識病毒的狀況、基因排序,都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的時候,因為 Covid-19 這個「實驗場域」,我覺得也大幅度的去鼓勵了這方面的投資人,讓他們對這個事情越來越有信心,或是說越來越有興趣,對不對?

那我前面這樣的鋪陳,是想要請兩位跟我們分享一下,所謂的生醫創新大概有幾個要件必須要配合,一個是場域,第二是在法規上必須要能夠通暢;再來是驗證出來的東西,必須要能夠被其他的國家市場接受,他會有個公信力的問題。您們認為台灣有這個條件嗎?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其實以投資來講,這幾年真的不明,尤其疫情造成的衝擊。單以美國市場在數位醫療方面,其實我舉個例子, 2020 年其實創投投了大概 14.8 個 Billion,一百四十八億美金,但是去年光上半年就是已經超過一百四十億美金。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對,我看很明顯。在前面六個月就突然超過過去一整年。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其實就是因為 Covid-19 的影響,美國的法規上, 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就很開放,所以出現一些創新的醫材、檢驗的工具,或是一些和 Covid-19 相關的,去年光這些創新醫材, FDA 批准了大概兩三百個許可。

question
幸運遇上北醫和秀傳,台灣的創新能量如何驚艷世界?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剛剛聽起來,我們防護的很好,所以我們有一個空間、一個領域,因為醫療資源還存在著,所以當然有一些新創的臨床場域需要的時候,可能就會來到台灣,以台灣做為一個實驗的基地。

第二個事情,是因為我們有 ICT 的優勢,所以這種跟監測有關的好像就會變成我們的強項,因為過去我們在談所謂的生醫新創或是研發,總是會覺得那不是台灣最強的地方,因為那個跟醫藥有關,特別是像這種新創藥的研發,這種一直都不是台灣最強的領域,因為它的產業鏈供應跟台灣現有的是完全不同的。

不過這樣聽起來,我不確定我的理解是不是對的,您們的意思是說,疫情的確讓台灣的醫療相關的生醫領域有一個新的發展,但是他仍然是基於在台灣原本就有 ICT 的優勢之下。因為您們有提到,其實比翼是因為跟北醫和秀傳兩家醫院有投資跟 Project 上面的合作,我滿好奇醫院在這裡面的角色是什麼?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我自己覺得醫院一直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推這個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們那時候是反過來去想「台灣到底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在世界做到第一名的?」其實防疫當然也是一個,可是我們剛開始在做比翼的時候還沒有碰到疫情,我們那時候就在想說什麼東西是台灣已經有的一些很好的支援,然後是真的可以拉到國際上面讓大家看到的。

當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健保治療這邊,這個東西其實我們是跟北醫合作,我們就著重在醫療人工智慧這一塊,那台灣的這個健保資料庫真的很厲害,我舉幾個我們投資的項目,一個是 Deep01 的愛因斯坦人工智慧,它是做腦部 AI 的腦出血判讀,是運用在急診室裡,為什麼他厲害?是因為他拿到 FDA ,可是他的 Data 量只是他的競爭者的大概七分之一而已。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所以他的演算法的運用很厲害?

question
瞄準還未解決的醫療需求,目標是率領新創「Gateway To Asia 」?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我相信這也是醫療領域滿特殊的一個市場結構。 Vivian 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您怎麼讓 ICT 腦袋的人跟治療病人的人,這樣兩個不同的腦袋能夠溝通?

張家維

張家維

比翼加速器共同創辦人

其實跟 ICT 的合作這部分,從醫療到要跟這些研發、RD 的人員溝通,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像是 Arthur 剛剛提到的,我們大多的合作還是以 Co-invest 為主,這個是大家共通的語言,在投資這一塊來看財務分析跟未來的趨勢發展,那在後續當然會有剛剛提到的「共同的製造」和「共同的開發」。

這其實也是剛好帶到我們加速器的下一階段發展。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說,下一個階段是不是要去跟我們的 CVC 合作,去發想一些科技來到跨領域裡面的合作加速計畫。畢竟新創公司他的風險值是非常高的,因此我們希望做的事情是,除了直接資助他們之外,這對他們來說可能算是風險相對低的方式,那相對一起去開放你們的 Database,然後技術人員合作、嫁接,跟那樣子的經驗成熟度來說,新創可能不是那麼的佔優勢。

因此,我覺得剛好加速器的角色就是在於我們是第三方的中立,所以我們帶著的是最新的趨勢技術以及強大的醫院的 Base,我們在這兩方結合之下去跟 ICT 溝通,詢問他們願不願意來看看我們的新創合作機會,這時候用我們稱之為 「Reverse Pitch」的方式,例如我們會有遇到科技業廠商想要跨心臟科領域,其實他們有時候 Idea 的發生,只是因為身邊的一個家人,比較是起心動念的感覺。

就像是現在可能有因為趨勢出現的「遠距」和「口罩」,那可能也有更多的產品是來自於你身邊的家人或是親朋好友,產生了一些想法後去看看這個市場有什麼樣又新又好玩的東西,這時候我們比翼加速器的利基點就很多了。今天你想要做一個我們稱之為「Reverse Pitch」的題目,這個概念可能會需要臨床醫師來告訴你,有沒有 Unmet needs (還未滿足的醫療需求),這時候我們的角色就可以去協助科技業跟醫療機構來去做合作的討論,並且如果他直接想要那市場上有哪些競爭對手,或是那些人走在前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幫忙他。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我覺得 Vivian 剛才講到一個滿大的關鍵是「 Unmet needs」,因為我們一直在講臨床需求,那現在其實科技業當然也有看到一些臨床需求,可是這個需求到底夠不夠大,是不是大到他願意去花資源做這個事情。

question
白色巨塔生態保守封閉,比翼突破醫院心牆的秘訣是?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這也是我剛剛本來想接下來問您們的問題,如何突破醫院的心房?我們都看過白色巨塔。我覺得這是的確是存在的文化,您們怎麼打破這件事情?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可以分享一下北醫的狀況,我剛好有一次跟北醫的林建煌校長一起去矽谷,他是一個參訪,那我也一起去這樣子。行程中我特別安排了去 Stanford,當時我們去看了 Stanford Hostpial,那他跟北醫有什麼差別呢?差別是  Stanford Hostpial 只有三百多床,但北醫有三千多床,你知道嗎?兩家醫院的營收剛好是相反。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這跟兩邊醫療市場的產業結構有點關係。

陳彥諭

陳彥諭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

對,當然有健保的關係,可是 Stanford 另外做了很多事情, 和當地的教授或是創業家聊了以後,林校長也知道了其實 Stanford 是做了很多的創新的 Innovation,因此他有 IP transfer,他也可以投資新創,他可能還結合了他的學校,所以那時候校長就很有遠見在會議裡面決定說,要弄一個北醫加速器。其實北醫是有這樣的能量,那又挑了一個數位醫療的題目,這其實是台灣最強的東西。後來我們便跟北醫一起把加速器的 Program 弄起來,現在就是我們一起招生、一起輔導,真的是有這樣子的因緣際會。

張育寧

張育寧

旭時報總編輯

回到醫院本身來說,我覺得要拉動這個變化還是滿難的,醫院體系本身就是相對封閉,而且當每個人都要去扛著生命責任的時候,我覺得大家都會相對謹慎一點點, Vivian 您怎麼樣讓這件事情可以運作?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