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防疫與自由只能二選一,沒有第三條路?

防疫與自由只能二選一,沒有第三條路?

Aug 18, 2021

疫情提升全世界民眾「被監控、被看光」的感覺,讓隱私權之於公共利益的討論愈加緊迫——如果有系統能完美追蹤病毒,是否該把生活細節交給軟體演算、分析、追蹤呢?

# 隱私權 # 數據監管 # 公權力擴張 # 新興公領域 ​ # 疫情時代的資安危機 # 公衛與人身自由的權衡 # 充滿偏見的演算法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張育寧

張育寧 / 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旭時報》繪。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劉仕傑

劉仕傑

時代力量
國際中心主任

侯宜秀

侯宜秀

律師、g0v
揪松團團長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楊光明

楊光明

Fortinet
台灣技術顧問

發生了什麼事?

追蹤病毒足跡該怎麼做?病毒不選國籍,不分政治體制;因此,對各國——尤其民主體制的政府來說,Covid-19 不僅帶來的公衛問題,也帶來治理難題。

  • 病毒透過社交活動傳染。這場全球疫病,與過去歷史上其它疫病的最大差異,在於「人類掌握病毒足跡的科技能力」發生了大躍進。
  • 政府要掌握病毒足跡,就要掌握民眾的手機定位。在「防疫的公共利益」和「個人的隱私權益」兩難下,政府「該嚴加控管,封城、查足跡、限制出入」還是「該讓民眾自由決定」,變成一道難解的政治題。
  • 疫情下,以色列派出情報單位追蹤確診者、香港讓入境者戴上追蹤環、韓國政府追蹤信用卡紀錄;連歷來以捍衛隱私權聞名的德、法政府,都曾試圖要求 Apple、Google 改寫程式,好讓政府管理民眾社交資料。(經濟學人
  • 看似難解的困境,英國和台灣卻因政治社會上的特殊條件,發展出不同的路徑,為數位民主的公衛監管尺度找出路徑


英國:永遠對公權力保持質疑

英國《金融時報》一則 20 分鐘的網路情境劇,驚悚傳達民主社會的不安——「為了防止病毒入侵,要犧牲多少自由?」
  

想像以下情境 :「妳在一個封城的國度,沒有正當理由下出門,將面臨罰款最高 40 萬台幣的罰鍰。有天妳必須離開先生、孩子出門一趟,但不巧,當天是妳所在社區新一波疫情的起始日。警調單位事後找上門,詢問妳『足跡』與『動機』並開罰,且搬出數據來『證明你的罪行』:

  • 妳當天出門刻意不帶手機,但警方透過鄰居門上的 Ring( Amazon 旗下能攝影的智慧防盜門鈴)掌握妳的出入時間。
  • 妳的電動車定位透露妳赴外縣市,而社交距離 APP 顯示妳花了一小時近距離接觸一名男性。
  • 妳與該男性交談時,Apple Watch 紀錄的心跳特別快。且妳出門前已點擊這位男性的 FB 數十次。
  • 到家後妳呼叫 Alexa( Amazon 旗下類似 Siri 的語音助理)開啟半小時淋浴,這比妳平常洗澡多了 3 倍的時間。

但其實,妳那天是在疫情下遭家暴,深知已癱瘓的醫院不是最佳去處,於是出門尋求諮商、並存錄證據。妳遂默默收下罰鍰,不敢在家門口說出實情。」—— (改編自《金融時報》劇本)


或許英國社會對政府抱持不信任的傳統,促成政府公衛體系最後推出「NHS Covid-19 APP」,後來也成為各國仿效範本。

  • 透過藍芽和 GPS 定位,NHS APP 能追蹤出與確診者有過 15 分鐘以上、兩公尺範圍內的接觸者,並進一步引導使用者前往附近「檢驗站」,接著透過 APP 回傳檢驗結果;但同時,使用者的定位數據並不會傳給政府。至 2021 已累積超過 2 千 5 百萬人次下載。
  • 英國社會「極重視個人隱私」、「視民主自由為核心價值」的傳統,讓 NHS 在剛誕生時受到強烈質疑。《經濟學人》認為此作法是「未被醫學驗證的發明」,因「不夠精準、過度精準」都可能造成「攤瘓資源、過度安逸」;再加上 GPS 不準、藍牙穿透車門等干擾因素,恐讓資源浪費在假線索上。
  • 在經過一年多驗證後,牛津大學發布研究認為,NHS APP 有效減少至少 20 萬例感染數,平均每多 1 %的下載數,確診數就下降 0.8 %。讓 NHS APP 成為「被醫學驗證的發明」。MIT 科技評論》也認同 APP 的防疫獲得科學驗證,具民主社會的使用正當性。


台灣:自己的防疫 APP 自己做

台灣今年 5 月疫情爆發後,有效協助防疫的數位工具,並非政府所創,而是由民間組織 g0v 社群上「討論出來」的服務;在防疫與隱私的兩難上,台灣特殊的公民社會動能,嘗試走出一條新的路

  • 衛福部委託台灣 AI 實驗室開發了「臺灣社交距離 APP」,使用情境和英國的 NHS APP 類似,但在疫情爆發後並沒有發揮顯著「防疫功效」。不過在開放授權碼的架構下 ,今年初 g0v 參與優化「臺灣社交距離 APP」,加上後來推出的「1922 實聯制」成為台灣兩大數位防疫工具
  • 三級警戒後,民眾維持基本生活下,仍然需到店消費,消費足跡成為追蹤病毒足跡、快速阻斷傳染鏈的關鍵。「1922 實聯制」的設計,讓民眾能方便遵守留個資的規範;同時兼顧無需揭露個資的隱私保障。
  • 「臺灣社交距離 APP」和「1922 實聯制」由 g0v 的平台,讓民眾線上集思廣益,設計出自己要用的防疫工具,最後再由政府參與外包開發、公布採用。這種「自己來」的文化 ,和公民團體自發性參與的傳統下, 台灣發展出「由下而上公民共治」的第三條路。


疫情後的民主政治挑戰

政府如何運用數位工具治理,存在巨大問題。獨裁國家用科技監控人民不是新聞,然而,疫情是第一次讓民主政府有「大規模追蹤公民」的正當性。在 Covid-19 的例外情境後,這類問題勢必將成為民主政體的挑戰

  • 政府監管的手可以伸多遠?並非民主政府就懂得「適可而止」。德、法都曾要求 Apple 改寫程式碼,以便中央管理手機數據,但 Apple、Google 因隱私規範,堅持使用者可匿名、資訊只儲存在個人裝置,這讓英、法、德等國初期在追蹤足跡遇到難度,也對「矽谷碼農的決定權,比民選政府還大」感到惱怒。(經濟學人
  • 英國的 NHS APP 能推動,有個首要原因是「不依賴科技大廠」,以類似台灣健保的公保資料庫,為 NHS 提供可運作數據基礎。英國政府法律顧問 Andrew Dyson 認為,NHS 後來能被廣泛接受還有個機運上因素:「英國出現一波慘烈的疫情高峰」。(詳見文末《旭時報》深度專訪)
  • 長期參與 g0v 的侯宜秀律師解析,台灣最後推出的數位追蹤工具,複製了歐洲「不揭露行蹤,又能知道自己是否接觸過染疫者」的模式,屬於民眾自發性參與,較能平衡「隱私」與「防疫」兩端的需求。(詳見文末《旭時報》深度專訪)

數位的世界誰說了算?

或許「使用數據與否」的決策權不在政府、也不在科技廠,而該回歸人民。「隱私與公衛」的權衡,也不是二選一這麼簡單,而是探討——如何讓法令和監督與時俱進?

  • 揭密者史諾登認為:「對政府來說,大規模的監控便宜又簡單,那有沒有可能讓這些科技監控『代價高昂』?甚至讓這些公司不合法?我想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 歐巴馬政府的反恐主任 Joshua Geltzer 認為,隱私權議題要在「維安」和「價值信念」上取得平衡,前提是先聽取科學家建議、並在國會制定監管法規。 不論在未來的世界,會不會有「非營利第三方」來保護新生活必需品——數據資料,現實是,在全球立法監管前,一切都還沒有個結論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面對公衛與隱私的抉擇的兩難下, g0v 在開發「台灣社交距離 APP」和「1922 實聯制」時,是否也曾面臨需正反辯論的情境呢?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侯宜秀

侯宜秀

律師、g0v
揪松團團長

的確會有討論,而且是多元意見的交流。 g0v 參與者平常會透過 g0v slack 在線上討論。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從三、四月的口罩地圖,到今年五月後有的實聯制、社交距離 APP......,在上面都有討論。以社交距離 APP 來說,去年國外就開始希望有這種「平衡防疫需求及隱私」,就是「不揭露行蹤,又能知道自己是否接觸過染疫者」,台灣現在使用的社交距離 APP 就是這個模式。

這個 APP 透過架構設計,不會讓人知道接觸到的人是誰,只知道「有沒有」接觸過。那這個經驗我們也是直接從歐洲複製過來的。歐盟當初也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這件事,後來也證明對防疫很有幫助,比如英國就是利用這個 APP 和相關措施,在去年秋冬把疫情壓下來。因為是 APP 的設計是 open source(註:開源軟體),各國都可以直接拿來用,像歐盟、新加坡等都有。g0v 社群在年初就已經在討論......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討論到今年實作完成推出。在疫情爆發後,社群也花了很多力氣去推行,包括協助翻譯、整理抽獎資訊等等,因為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關於英國「NHS Covid-19 APP 」的緣起,想問在設計運行機制時,英國的大環境背景為何?是怎麼創建的?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我知道台灣是用類似黑客松形式,設計 APP(註:指在台灣非政府組織 g0v 社群上,人們自發性的設計此軟體),我們沒有那樣。英國的 NHS(註: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民保健署)擁有所有人的健康數據,然後在 NHS 裡有一個科技的部門,NHS Digital,他們跟健康署(Department of Health)當時建立了一個特別小組(NHS-X)。簡單來說,就是政府裡有一個科技相關的小隊,來創建這個系統。雖然我不是弄技術面的,但就我的了解...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技術上其實不難做出這個 APP,大概只花了幾天吧,就把軟體的 code、API 等弄好了。比較難的是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是因爲英國人們對 NHS 的信任,所以造就英國「NHS Covid-19 APP」相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更為成功嗎?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可能是人們相信 NHS 沒錯,但同時,英國在第一波疫情時真的被重創,所以人們就會很想去避免第二波、第三波,這時候當政府說這個 APP 可以讓你重返餐廳、咖啡廳,還能保護你,人們自然會比較有興趣。
那以法國來說,可能他們那時疫情不像我們這麼嚴重,自然就不那麼需要仰賴這種 APP。當然也有可能他們更不信任政府。那再講到其它國家的話,我覺得如果有一些「中央集中管理資料、足跡等數據」的模式參雜進來,人們就會更不願意去使用。我覺得英國以這種「去中心化」的模式在做,比較能得人心,政府不會知道一個公民現在人在哪裡。
另外還有一點是,最近我們的咖啡店、餐廳...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門口都有貼 QR Code,要掃描才能進去,也是變相的讓大家體認到「必須要開始使用」的情境。 不過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當時是不是會有很多英國媒體來採訪你,甚至其它國家的人來詢問你如何建立這個機制的邏輯呢?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對,NHS 花很多時間跟媒體溝通,透明公開的討論對隱私保護方面的議題。
我跟我的團隊花了滿多時間幫忙準備、溝通上百頁的文件,也接受了一些訪問。我會說這整個過程都滿公開透明的。而我也有接到一些研討會、分享會的邀請,是其它人想來詢問我們英國之於「隱私權方面」做法的探討。
我覺得我們這裡執行上,最難的都不是技術,而是如何執行、如何讓大家接受、取得大家信任的這些層面。但當然,可能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挑戰,系統建立上的問題、使用上民眾習不習慣、好不好用的問題,我覺得一切都是找到最簡易、最方便上手的方案最好。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會覺得在執行前要辦公投、辯論等作法,好讓民眾對這種 APP 更有信心嗎?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我覺得西方社會包括英國在內採用的作法,重點在於「建議採納」、「自願式」的,不是「強制性」的。要是改成強制性的,就牽扯另一個法律層面的問題,像人權等方面問題。
而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是「建立信任」,讓人們覺得做這件事是對他好的,才會自願來做,我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都十分成功。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台灣,進入超市、店家開始要掃描 QR Code 時,有部分民眾在社群媒體上出現反彈聲音。英國也有嗎?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其實我覺得沒有,因為這件事不是強制的。例如你要去一間咖啡廳,它門口說要掃描 QR code,但要是你沒有這類的應用程式,可以選擇用紙筆留下聯絡資料給店家,所以是有自由選項的。

對我一個隱私權律師來說,比較核心的問題是這類 APP 很仰賴演算法,包括計算「多近的人算是有接觸」、「多少範圍內的人發出通知警訊」等,這就是讓演算法來判斷一個人每天是否能自由活動、還是應該待在家自主管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相對亞洲國家,英國在相對重視隱私的西方,又身處於 GDPR 規範下的歐洲,這對於建構這個 APP 是否會更困難?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對,但這也讓我們能更小心謹慎地處理這件事。比如當時在 APP 出生前,我們就需要準備上百頁的文件,在 APP 公開亮相時,一併讓大家檢閱,當中要註明牽涉到的隱私權風險,跟我們背後是怎麼運行的。

我們不只要跟負責的主管單位溝通、跟議會裡的人講解、還要跟媒體等多方解釋 APP 運作的箇中道理。但我覺得這樣也滿好的,因為設計裡,如果有什麼沒想清楚的地方,也可以經過這樣多方溝通,幫助釐清。

我有看到一些評論說,GDPR 的因素會讓我們反應變慢,或讓一切窒礙難行,但其實我並不覺得如此。我們沒有因此被綁手綁腳,這只是讓我們做事起來更嚴謹。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去年五月《經濟學人》一篇「別相信社交追蹤 APP」指 76 %歐洲民眾手機沒配網路,所以 APP 沒有用。但今年二月《 MIT 科技評論》卻指「英國這款 APP 幫助抗疫良多」。對此有什麼評論?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我知道人們一開始對此沒什麼信心,畢竟這是新的科技,而且不像台灣的民眾似乎普遍都很擁抱新科技,一有好用、能幫助阻攔疫情的工具,你們可能就會下載,但在英國,完全是相反。

大家對新出來的東西保持很大的懷疑,會想「這有用嗎」、「背後是怎麼運作的」、「安全嗎」、「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怎麼可能會是好主意」......等,這些想法在這裡很常見,可能我們這裡很多人不像你們那麼信任政府吧,所以我看到這樣的報導不會太驚訝。當然會有很多媒體在檢視這件事,最後這個 APP、這種策略是否奏效,就會有不同聲音的報導、研究出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出現疫苗護照等疫情相關的 APP?會想給其它還沒設計這類 APP 的國家什麼建議呢?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Andrew Dyson

Andrew Dyson

英國 DLA Piper
全球數據隱私
部門總裁

對,在某些國家可能還會出現類似應用的 APP。在英國,從九月開始,要去一些高密度的場所,如夜總會之類的,就會被要出示接種疫苗的證明。要說建議的話,可以分三個部分。首先我覺得,要打造這些東西的「技術」不難,因為技術面的障礙比較容易去突破,但重點是,要十分嚴謹的去思考新科技在「落地應用」的執行面,尤其是「如何建立信心」這一環。
第二是,如果要用這些演算法的工具,要很仔細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去檢視「它是怎麼運作的」,而且應該要讓第三方,也就是非打造該系統的人,也時常的去檢視它。這還滿重要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面對台灣「新存在的公與私」問題,您認為政府有什麼該注意的呢?您個人對大環境有什麼看法?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劉仕傑

劉仕傑

時代力量
國際中心主任

實聯制當初是唐鳳帶出來的,我會覺得他是一位被高度神化的人,但到底這樣(註:指個人崇拜)對台灣的資安是「加分」還是「減分」呢?對新領域的信任,到底是信任「他這個人」還是真的信任「這個系統的運行架構」呢?假設,今天一個系統是別的政府單位創建的,挑戰會不會變多呢?這些都台灣人可以就「疫情下資安議題」去思考的一個獨特視角。因為唐鳳在國際上的專業形象,能反饋回來給台灣,但這都是憑著唐鳳的個人本領,連藍營的人都很難攻擊唐鳳,就是因為唐鳳的專業度夠高,但假設有一天政府裡沒有唐鳳,我們要怎麼辦?我們台灣的「優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是受到中國駭客十幾萬次的攻擊,所以有資安相關演練,但公務體系本身有沒有這種面對突發事件下,創建系統、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公、私領域都越來越常需要新科技協作,尤其疫情下全球出現更多「生活必需」軟體,但同時資安事件越演越烈,您怎麼看攻擊的發展? 1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楊光明

楊光明

Fortinet
台灣技術顧問

過去到現在,勒索病毒的攻擊方式其實並沒有太大改變,無非是透過釣魚郵件引誘受害者點擊,然後入侵至內部網路,竊取情資或加密檔案做勒索。由於這對大、小型公司殺傷力都很大,再加上勒索時,可以要求受勒索方使用無法追蹤的比特幣支付,因此對於攻擊者的吸引力還是很高,成為勒索病毒猖獗的主因之一。

勒索病毒集團常用「雙重勒索」手段。首先,先要求贖金,而受害方第一反應都是拒付,該集團就將竊取的資訊公開做威脅,或甚至將資料上網競拍,獲得更高額報酬。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那公、私部門分別應該採取哪些手段保護數據資料?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楊光明

楊光明

Fortinet
台灣技術顧問

以政府來說,可設立資安事件應對部門,包括在資通安全會、通訊傳播委員會......等機構,成立「資安應對小組」。另外,還可以舉辦「資安培訓計畫」來做台灣資安人才的育成教學。企業的話有幾個策略...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比如定期向基層員工宣導「不同社交工程學」的惡意攻擊模式、制定零信任網路存取制度、定期備份資料於離線裝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受資安入侵除、攻擊了需支付大筆贖金外,還有其它可能的損失嗎?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楊光明

楊光明

Fortinet
台灣技術顧問

除了贖金外,也可能有個資外洩、企業營運停擺、品牌公信力受損等方面的損失,且損失常常是在受害單位支付了贖金後,還不可避免的。

據 FortiGuard Labs 2021 年公布的〈全球資安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數據,2020 年 Q2,攻擊的次數較前年同期倍增 7 倍以上,這些惡意團體,利用人們對於疫情的恐慌,收集大量的個資,又趁大家數位轉型的過渡期,竊取重要資訊,後續用來做大規模勒索。攻擊對象除了國際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外,更因疫情帶動「居家辦公」,員工端的設備都成了新的攻擊目標。疫情促成資安攻擊的高峰。今年美國最大輸油管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Colonial Pipeline 就支付了約新台幣1.2 億的贖金,但同時還造成美東 8 千多公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就您的觀察,這種軟體病毒攻擊,是否多針對特定領域或產業呢?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楊光明

楊光明

Fortinet
台灣技術顧問

過去一年多,台灣許多製造業、科技大廠都受駭客攻擊,主因是「製造業對資安防護意識相對薄弱」,且對工控系統的防護認知較不足,再加上 OT 環境的系統,許多都還是用老舊版本,無法隨時進行資安防護的安裝、更新,所以駭客容易鎖定製造業。

再加上,製造業從上游到下游間有許多供應鏈合作,若一間公司出事,連帶影響層面可能快速擴大,為了避免影響整條供應鏈,企業有機會支付較大金額。此外,以電子製造業來說,做的是全球的生意,若有一個系統或韌體被植入後門,銷到其它市場,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將不可計數,因此「付錢了事」的可能性愈加擴大。勒索病毒其實屬於...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進階持續性攻擊(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的一種,現在已發展為有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為了追蹤疫情,你願意割讓多少隱私?

為了追蹤疫情,你願意割讓多少隱私?

用一段審問的故事,探討 Covid-19 暴露人們在數據追蹤的下,隱私與正義間的緊張關係。

金融時報

史諾登專訪:監視才不是必要的

史諾登專訪:監視才不是必要的

對政府來說,大規模監控便宜又簡單,那有沒有可能讓這些監控「代價高昂」?

電子前哨基金會

為了走出封城,你願意犧牲多少?

為了走出封城,你願意犧牲多少?

美國 911 時「安全與人權」的辯論吵了一陣子後,話題就被擱置至今...

大西洋

為什麼不該仰賴社交距離 APP?

為什麼不該仰賴社交距離 APP?

社交距離 APP 的優缺分析

經濟學人

英國的社交距離追蹤 APP 在這一季產生重大影響

英國的社交距離追蹤 APP 在這一季產生重大影響

社交距離 APP 從不被外界看好,但最後竟成功幫助抗疫?

MIT 科技評論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