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Feb 23, 2022

疫情導致全球約 15 億學童無法上學,「口罩生活」等巨變,更讓許多孩童不適應,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時日裡,有 3 招「心」撇步,可以讓家長從旁協助調適。

# 你自己跟孩子一樣重要 # 從兒童的「心」來協助 # 家長與孩子的情緒其實緊密牽連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盧以玹

盧以玹 / 採訪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prop.realname%>
<%if prop.email %>

<%:prop.email%>

<%else %>

<%:prop.realname%>

<%:prop.intro%>

<%/if%>
已有閱讀權限

此次與談人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黃暐恬

黃暐恬

兒童職能治療師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發生什麼事?

疫情爆發至今,受創的各產業,逐漸找到生存新法則,但帶給人心裡的「隱形創傷」,許多都還沒調適過來,尤其顯現於不擅偽裝的孩子身上。

  • Google 2021 的「回顧年度搜尋趨勢」顯示,「身心健康」一詞的熱度創新高。可見在多國施打疫苗、疫情趨緩下,身心議題依舊是全人類關注焦點。(Google Trend
  • 疫情間孩子出現焦慮、躁鬱、人際問題、等生活退化情形的比例,大幅增加,受影響的心理,直接反應到生活上的不協調。(旭時報)。


協助調適的三大心法

疫情間,孩子是否出現「過動、情緒不穩、生活能力退化」等問題?先別急著規劃「放電行程」,因為這些歷程,根源可能是孩子需要找回心靈平靜,了解其內心想法,才是根治的第一步。以下提供 3 種「心」嘗試——

  • 引導孩子分享每日正、負向情緒,並「開放性句子」,如「當下你是怎麼想的呢」、「媽媽想再聽你多說點」等,從旁協助全面思考,也避免大人的第一反應影響孩子真實想法。(詳見文末 臨床心理師謝玉蓮訪談)
  • 即便孩子還小,與其解釋世界正在經歷的事,能避免其「用恐懼填補想像」。以簡單語言、生動繪本、或謹慎篩選過的媒體訊息,好好解釋「疫情是怎麼一回事」,並一起討論內心感受、想法,可高效率降低孩子對未知的焦慮。(詳見文末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訪談)
  • 對於遠距上課的環境的轉變,「營造學習環境」有助孩子應對遠距上課的不穩定性。如:打造一個安靜、整潔桌面、自己空間的角落,讓孩子暸解「坐在這個位子,就是靜下心上課的時間」。(職能治療部落格


有可能,需要的是「放鬆」

疫情對親子關係不全然是負面影響,當家長找回生活平衡,可利用時間增加互動,創造「親子共學」等不同體驗。

  • 深度投入親職教養的家長,通常對自己表現要求高、也對孩子不適切行為耐受度低。這時,首先需要的是給自己留白、喘息的空間。(詳見文末 臨床心理師謝玉蓮訪談)
  • 居家防疫期間,其實不必過度著重孩子的學習,可適時增加生活趣味,如:共同備餐、共同決定行程等。一起準備「許多備案」也能降低孩子面對突發狀況的失落感。
  • 協助孩子建立全新生活時,可放低標準,如:不必強求孩子 50 分鐘的視訊課程都全神貫注,可以允許其走動、趴下休息 10 分鐘等,增加身心彈性。


未來會如何?

從抗疫,到與疫共存的現在,一路有很多不確定性,未來也還有漫漫長路,各界都在尋找「新平衡」,親職生活也不例外。

  • 對於疫情帶給孩子的心理問題,其實不必過度恐慌,因為人具有調適能力,當「某部分被剝奪」時,可能就會激發其它潛能。就像不排除因社會長期戴口罩,小朋友靠聽覺學習語言的知覺,將更敏銳的可能。(詳見文末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訪談)

究竟疫情下「適應不良」會不會對小孩有長期影響?疫情過後,症狀是否又能自動緩解?請看《旭時報》與多名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當察覺孩子有異象時,家長該如何即時解決? 7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家長需要更多的引導,讓孩子可以分享每日正向及負向的情緒,而家長在回應時也需要更多開放性的句子,如:「你怎麼會覺得同學難過呢?當下你是怎麼想的呢?還有呢?媽媽好想再聽你多說一點!」,讓孩子去思考或許每件事情都不是只有他想的那個樣子...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老師與家長的合作能有利觀察孩子確切的狀況,建議老師針對學習較慢的孩子,盡量放慢語速、加大音量、搭配多一些肢體語言,也可以透過照片、影片輔助,引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更容易理解,非語言的溝通引導也非常重要。因為孩子帶著口罩,老師也會看不到孩子的口型,在確認孩子回答的正確性、發音標不標準,難度也較高。之前有低年級的國小老師、語言治療師配戴透明口罩,可以增加兒童學習的效 率,尤其本身發展遲緩、學習效率差的孩子成效更好...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首先當然還是要多關心小朋友的情緒,再者好好的去解釋「疫情是怎麼一回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病毒的狀況、台灣的況狀、全世界的狀況、為什麼出門要戴口罩、洗手等等,若家長不知道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也可以使用相關的繪本輔助,例如:「動物口罩村」使用了逗趣的方式解釋戴口罩及病毒這件事情,當小朋友適當的了解週遭的巨變是源自於什麼事情時,也有助於降低焦慮感...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黃暐恬

黃暐恬

兒童職能治療師

學齡前,尤其是4歲前的小小孩,在互動看不到對方表情時,會因缺乏臉部表情線索而更難理解、掌握對方意圖而缺乏安全感,若大人在時,可以協助說出對方的想法、情緒,例如:叔叔想要幫你把這個玩具修好;也可在家裡進行一些耗費體能,且有助於多元發展領域的活動,像是:互拍氣球不可落地、用腳運球過障礙,大人可以上網查詢相關活動點子,例如:感覺統合遊戲。另外,解決缺乏團體活動而減少人際刺激方面,可約固定的朋友、親戚、鄰居,他們孩子,或透過網路社群找尋固定的家長與同儕,自組自學團體,來安排相關遊戲活動或課程,來維持人際刺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家長對於媒體訊息的篩選也要有所改變,在疫情時期看新聞的時間建議可以定期、定量、定時,也必須一邊與孩子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除了孩子外,家長如何做心態的調整? 7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我會建議過度投入親子的家長,可以給彼此一些留白時間,因為通常這樣子模式的家長對自己的自我要求都是高的,對孩子不適切行為的耐受度也會較低,當我們給孩子一些空間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在某些部分也是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的...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俞廷瑋

俞廷瑋

小黑魚親子 兒童職能治療師

疫前剛爆發時,有些家長會有過度保護的心態,捨不得孩子戴口罩不舒服的同時,也要去思考現實的議題,什麼才是真正能保護孩子的。疫情間妨害兒童發展的事情,不只是環境、習慣帶來的改變,更可怕的是,因為這些改變,讓更多孩子只是整天待在家無所事事、過度使用 3C 所造成的長遠影響,特別是針對發展遲緩及有學習困擾的孩子。事實上,疫情期間,親子互動的時間增加許多,若能善加利用,會是培養親子共學的好機會。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首先我希望可以帶給家長以及孩子,在疫情這麼不穩的情況下,我們能夠有「隨遇而安、更彈性」的心理,家長在與孩子共同擬定計畫時,除了計畫 A 也可以同時一起決定計畫 B、C、D,為的就是即使計畫 A 無法執行時,仍有其他替代的方式,孩子的失落感以及不適應也可以降到最低。

再者...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黃暐恬

黃暐恬

兒童職能治療師

多了解孩子這些行為,可能是疫情這種特殊狀況帶來的影響,並非孩子的問題,像是:不聽話、不敢和人互動,來減少家長自己不必要的擔憂和壓力,或是因為壓力,時常對孩子責備,而引發孩子更多其他情緒問題。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旭鎧

張旭鎧

兒童職能治療師

我認為不用刻意把重點放在疫情,只要順其自然上課即可,也不需要特意誇大每天確診人數,這樣反而造成緊張。當然,如果是孩子主動問起,那麼跟孩子詳細的說明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政府政策是清零,但是我建議父母的心態是跟病毒共存,重點不是消滅病毒,因為我們也無能為力,而是如何做好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帶著孩子做好清潔與消毒,不只防疫,還能讓自己更健康,甚至還讓孩子養成做家事的習慣呢!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玉蓮

謝玉蓮

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

在居家防疫期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連結不要都著重在學習,可以增加些多元化的生活趣味,如共同備餐、共同做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此現象會不會對小朋友有長期影響?還是疫情過後,適應不良會自然減緩?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1-20 23:32:27
吳姿盈

吳姿盈

兒童職能治療師

我認為以疫情短時間內仍會存在於生活中的前提下,大家都會試著去找到與病毒共存新的平衡點,當然孩子也不例外。舉例來說,以往模仿嘴型對於小朋友學習語言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未來也可能因長期戴口罩,反而使小朋友靠聽覺學習語言的知覺更敏銳。另一方面,家長也會慢慢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來適應疫情生活,例如:學會和孩子一起在家運動、玩遊戲與進行有效的學習等。我認為「人」對於改變會有自然的調適能力,當我們某部分的功能被剝奪時,其他的淺能潛能就有機會被激發出來。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王意中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簡單來說,若沒有好好的處理的話,是不會消失的。我認為敏感本身不是一件壞事,但倘若孩子長時間把注意力過度擺放在負面訊息上,家長也未察覺或者從旁協助排解,敏感的孩子在疫情情況下就會變得更敏感,如果沒有試著合理的給予解釋,或幫助轉移注意力,很容易讓這樣的負面影響更擴散。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黃暐恬

黃暐恬

兒童職能治療師

若能在疫情期間,有找到替代方案,減少對孩子的影響,通常影響不會太大或太長久,但有些學齡前孩子剛好正處於需要人際互動刺激、消耗活動量、對環境好奇,需要大量學習刺激的時期,則大人的確要花點心力來給予替代方案,避免疫情過後,要花更多心力來補足這段時間缺少的刺激。

2022-11-20 23:34:5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線上學習不再分心!5 招提升孩子專注力

線上學習不再分心!5 招提升孩子專注力

今年五月中開始,疫情肆虐全台,孩子們的活動空間都被限縮在家中,學習的管道也從實體課程轉為線上課程...

痞客邦

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的育兒合輯

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的育兒合輯

隨著家庭努力應對不斷變化的常態,焦慮可能會升級。Boston Children's 為六種常見的育兒挑戰提供了答案,並幫助您全家應對這些不確定時期的見解、建議和技巧...

Boston Children&#039;s Hospital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遠距教學是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還是開發了家長的「多功能」?

全球超過 10 億孩子和家長在手忙腳亂中學會「在家上學」,台灣今年也加入這波遠距上學行列。家長們恐怕要了解——教育的「數位轉型」在 Covid-19 後只會持續加速,且不只是基礎教育,最劇烈的變革可能將發生在高等教育現場。

2021-08-02 21:39:00

在封鎖中成長,疫情使孩子成為「迷失的一代」?

在封鎖中成長,疫情使孩子成為「迷失的一代」?

疫情下的封城令,不只破壞全球經濟,對人的影響更超乎想像。對自我覺察能力尚未發展完善、找不到發洩出口的孩子們,心中說不出口的無助、從沒被覺察的異狀,都是疫情連帶釀成的「隱形創傷」。

2022-02-16 00:31: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