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現在到大學校園走一圈,能看到學生身上穿著 1995 年的花襯衫圖騰,手裡拿著被數位世代淘汰的底片機,這不是奇景,甚至可以說,這「古」風潮正成為 Z 世代的新常態。
- 近年各大品牌都刮起復古風。從高奢精品 GUCCI、運動品牌 Adidas 都有,連家具零售商 IKEA 都推出老屋系列,復古風被廣泛應用於當代設計,不論攝影濾鏡、建築、包裝等,與審美有關的事物,似乎正悄悄地與復古做連結。
- 「復古」一詞在英國精品百貨 Liberty London 官網上,搜尋次數增加 193%,復古風商品銷售更增長 66%,任何產品只要搭上復古的順風車,就增加了對消費者的吸引。(哈潑)
- 擁有 1300 萬人使用的英國二手古著交易 APP——Depop,至今已突破 3 千萬人註冊,其中 90% 是低於 26 歲的年輕世代。復古風潮的成長,對年輕市場的影響力甚大。(Business of APP)
復古的定義是什麼?
復古文化可應用於任何領域,常用 retro(復古)以及 nostalgia(懷舊)兩詞來形容。其中服飾產業的 vintage(古著風)為最普遍、最具代表的產物。
- 現代的「retro」經過重新融會,實為「newtro」(結合 new 與 retro),以新觀點,重新朔造過去美好事物,體現跨時代堅韌的生命力。(Nolisoli)
- Vintage 起源於法語中的 millésime,意思是「最好的年份」,形容於葡萄酒,在 80 年代首次用於時尚。如今,要能稱上 vintage 風的,其必須是一種在歷史上顯著的存在一段時間的趨勢。(哈潑)
- 古著的特色為「高品質且具持久價值」,比起單純的二手,需能帶給穿戴者,特殊的緬懷意義,以賦予這種風格二次生命。(詳見文末 文大及輔大教授楊琇如訪談)
復古之於世代的價值,意味著什麼?
人們若對當前時代、自我期許不滿時,可能透過喚起生命記憶,來療癒心靈、尋求社會適應。或許,著迷古物是源自未覺察的潛意識。(詳見文末 成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訪談)
- 每一次懷舊的復興,都是過往年代的淨化版本。因世界在未知的走向下,人們普遍感到不安、不確定,當代的復古,多過濾了負面的情緒,只留下過去的安全和穩定,是尋求舒適感的表現。(衛報)
- 在資訊蓬勃的科技年代,當內心認知與現實有落差時,有些人會出現一種「反芻思考」,指對現實面感到無力時,便會陷入負面情緒做出想脫離現狀的反應,如排斥講求速度、效率的生活型態,且開始從已知中尋求歸屬感——如復古的事物。(Voice of Gen-Z)
- 復古的反撲,也是世人對抗「快時尚」的一種選擇,「舊物利用」符合了年輕世代越來越提倡永續的需求。(BBC)
- 當習慣現代主義的俐落時,視覺會被變化勾起注意,這正是年輕人追求的獨特性。「復古」是建立在現代審美觀念上,不願跟隨主流、嘗試轉變的反骨,而啟發的一種風格。(詳見文末 文大及輔大教授楊琇如訪談)
- 社群文化盛行下,TikTok、Instagram 仍主導時尚趨勢,網路世界的從眾心理,加上年輕族群高於其他年齡層的實踐力、外表條件,使真正穿著復古風的人,多集中於 Z 世代。(Mashable)
未來會如何?
有許多快時尚品牌,看見復古市場有利可圖,紛紛推出仿古系列,但當復古變成時尚代表時,這種次文化風格,會不會再度迂迴到「主流」之中呢?
- 以時尚史來看,每種風格經歷 40 到 50 年,都會再流行回來,只是在循環的過成,會結合當代審美並重新被定義。因此,復古風其實會跟著時代不斷演進。(詳見文末 My Story and I 創辦人萬瑄訪談)
熱愛古物的人,在性格上有什麼樣的特質嗎?當人們集體對世代的認同感不足時,又會產生什麼影響?請看《旭時報》與多名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