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人士佔了台灣總人口數的 15%,對於身障者本身或者切身的照護者來說,生活就像在打怪,不斷嘗試,只盼望能找到關卡的盡頭。身障者就業過去常被認為是政府的範疇,但私人企業如何結合「科技」,運用這 15% 的人力資源,打造更好的身障就業環境?讓「若水國際」告訴你。
- 「身障就業」過去常被定義為慈善,如:購買非營利組織的烘焙餅,對多數人的概念來說是「做好事」,也因此儘管身障就業與多性別、多種族一樣,被歸納在 D & I(Diversity & Inclusion,多元共融)裡,但仍屬萌芽階段,未知的問題很多。
- 門檻低的勞務性質工作,特別容易「讓弱勢取代弱勢」,因此若水以「Tech for good」為核心理念,科技的便利不再只會殺死工作機會,更能創造身障者的就業可能,提供人才教育,將身障者視為社會良好的人力資源,實現「身障永續」。
- 在技術層面衍生 Corner case(邊角案例)的思維,幫助條件式障礙的身障者解決問題,如:引導視障者使用盲用電腦的軟體、讓聽障者的指令可以圖像和文字化等,運用障礙的反面,學習使用可能的工具,提升接收知識及對外溝通的能力。
- 在心理層面,鼓勵身障者讓自己的障別被暸解,把需求清楚的告訴別人,才有機會發現那些「你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事情,進而避免誤會的產生,和諧工作場域中與人之間的相處。
若水國際如何推動「多元共融」?怎麼選擇要投入的研發題目,或是找到更多的合作夥伴?請看《旭沙龍》的精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