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為因應氣候變遷,促使各國加速「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氫能,已是各國倚重的新能源,期望透過氫能發展,達到能源轉型,實現脫碳途徑。
- 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2021 年所發布的報告指出,到 2050 年,對綠氫的需求將佔全球最終能源需求的 22%,並避免每年排放 7 GT的二氧化碳,相當於 20% 減排潛力,氫能將是達成全球升溫不超過 1.5°C 的重要方案。
- 早在 2006 年, 國際能源署(IEA)就分析過氫能製造與應用的 30 年發展軌跡。全球從 2015 年進入建構氫能基礎建設階段,將在 2030 年邁入氫經濟起飛期。
- 然而,如何實現氫能減排潛能,各國政府、企業推動更落地的政策與投資,期望加速氫能生產與應用。
- 從投資面來看,統計全球推動氫能策略的國家,已承諾至少投資 370 億美元於氫技術的開發和部署,私部門已宣布追加投資 3,000 億美元。但要使氫能產業能走上 2050 年全球淨零排放一致的道路,從現在到 2030 年還需要 12,000 億美元的投資。(國際能源署)
- 各國對於氫能在能源轉型的策略也有不同。亞洲、歐洲在推動氫能經濟上集中需求面,中東北非則關注供應面。日本積極建立國際供應鏈,而韓國把重點放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新技術。歐洲以氫能解決重型卡車、大型巴士等交通運輸去碳問題,美洲則考慮用在自身消費和出口目的的製造。(世界能源理事會)
- 在 2021 年 COP26 會議中,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和永續市場倡議(SMI)公開 28 家來自礦業、能源、汽車、設備製造業等企業的承諾,以發展氫能為主,加速氫能使用與生產,期望從供應面、需求面、金融或技術層面提升氫能發展。估計至 2030 年,每年可藉此減碳 800 萬噸。(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
- 美國、歐盟、日本和中國正在競相引領新興的氫經濟,預計未來將達到 2.5 萬億美元,創造 3,000 萬個新工作崗位,並改變全球工業和能源格局。(BusinessKorea)
- 預計到 2050 年,中東、非洲、俄羅斯、中國、美國和澳洲部分地區的綠氫生產成本將降至 1 歐元至 1.5 歐元/公斤間。可再生資源有限的地區,如歐洲大部分地區、日本、韓國的生產成本將約為 2 歐元/公斤,很可能成為從其他地方進口綠氫的市場。(PWC)
然而,全球走向氫經濟的當下,面臨了哪些挑戰?
全球氫經濟發展的挑戰
根據認證與風險管理服務機構 DNV 的調查,要帶動氫經濟的發展,受訪企業多認為最大的趨動力在於有「獲利的商機」,而政策與法規是最有力推動。但同時也有七成以上的受訪企業認為,不應低估限制氫應用最大的兩個障礙──基礎建設與成本,主要挑戰如下:
- 供需同步成長、達到平衡:目前多國將氫能應用在重排碳產業,如鋼鐵業、運輸交通業、重工業製造等,但需要更具成本效益的製氫、儲氫與運輸等技術提升,才能有穩定足量的氫供應,帶動排碳量大宗產業願意轉型,投資氫能應用相關的製造設備。
- 價值生態鏈:氫有不同的應用面向,例如燃料、發電、熱能,需要建構完整的「氫價值生態鏈」,放大技術帶來的利益,而非單就「氫如何應用」作發展決策考量。
- 基礎建設:氫能源基礎建設必須要規模夠大、成本夠低廉、夠快,才能達到能源轉型。但基礎建設需要資本投入、政策支持與產業技術發展同步配合。
究竟目前全球氫經濟的驅動力為何?從國外的發展中,也可做為台灣現今或未來發展氫經濟的借鏡,了解可能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在以下《旭時報》與 DNV 亞太地區氫氣和天然氣技術總監 Dr. Robert Judd 的深度訪談中,可一同了解氫能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氫經濟發展脈絡。
至於台灣在全球氫經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台灣氫產業發展的現況與未來為何?將會在《旭時報》接下來的氫能源專題中,繼續深入分析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