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人生清單裡面一定要有結婚、生子、買房子嗎?有這麼一群人或許不這麼認為。
-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 3 月到台南成功大學演講時,詢問學生「未來自己想做什麼」時,有 42% 的人選擇「躺平族」。在台灣,「躺平」、「YOLO」(you only live once)等等詞彙越來越盛行,尤其集中於正處在學生時代,及社會新鮮人交接處的 Gen Z,認為不婚不生、自己舒服最重要。(中央社)
- 面對薪水低、房價飆等現實的無力感,不只出現在台灣,也在許多亞洲國家中出現,如中國內卷族、日本草食族,南韓七拋世代等等,是當今世代共同出現的現象。
為何年輕人有這樣的選擇?
但是選擇躺平,真的是他們的錯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到底為什麼青年不敢有夢想,只想躺平?
- Z 世代的父母出生在經濟正要起飛之時,雖然比較貧窮,資源限制比較多,但許多產業都在發展初期,有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機遇。
- 反之,Gen Z 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凝結、階級固化的社會,與過去「努力就有機會出頭天」相比,現今處於「並非耕耘就會成功」的資訊變遷時代。因世代觀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認知的衝突。(詳見文末 作家張慧慈訪談)
- 尤其在亞洲社會「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從小就得面對激烈的競爭,付出許多非自願性的努力,只為符合社會與父母期待,但是長大後發現,社會並不是如父母所述:只要好好讀書,就能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正促成躺平意識出現的原因。
- 據蘋果新聞網統計,回首 20 年,薪資成長了約 51.5%,但房價異動幅度卻直逼 240%,拼命工作也不見得買得了房,就算買了房也得付出人生最精彩的 20、30 年,賣命繳房貸,更不用說加上結婚生子、照顧父母的開銷。與其迫於面對現實的種種壓力,不如把錢花在物質、娛樂的享受,提升生活品質還比較值得。
- 再加上疫情的火上加油,每個人都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人生是這麼的無法預料,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便能輕易歸零,因此美國颳起了 YOLO 經濟,據微軟調查顯示,在 2021 年全球有超過 40% 的人正在考慮離職,美國勞動部也表示,該年九月離職的人數甚至已創下歷史新高,單月累計來到了440 萬人,只為追求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紐約時報)
為何特別發生在 Z 世代?
屬於首批「數位原生代」的他們,出生在相對父母來說,基礎建設、平等觀念、法治觀念好很多的環境,加上資訊交流的普及,使這群人很早就洞察這個社會其實存在著很多的不公平。
- Z 世代受教程度高、對資訊的掌握度高、接收的觀念多元、更尊重個人選擇,在工作方面相對的比較注重、清楚勞動權益,但現況是社會並沒有跟隨教育的普及,同步協助企業做轉型,當年輕人不斷的被灌輸新的觀念,卻又始終搭配舊有的工作文化,產生不適應的反應亦屬正常的現象。(詳見文末 作家張慧慈訪談)
未來會如何?
賈伯斯曾說過:「You only live once, make it count.」 人生只活一次,讓它有價值。不論是躺平還是 YOLO 都不見得是個負面的現象,不能與啃老劃上等號,當個有智慧的 YOLO,人生並非「賺夠了錢,才能去過想要的生活」。
- YOLO 族也並非是不顧一切的放縱享樂,活在當下其實是指人能專注在,當前的每一次起心動念與行走坐臥,不會迷失在短暫的歡愉,反而是讓每次的片刻經驗,都充滿了被體驗的價值與意義。(詳見文末 成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訪談)
- Gen Z 並不是一群生來就不願意努力的人,基於對前途迷茫而生的被動意識,這些人可能認真踏實的付出過,卻發現辛苦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於是陷入長期挫折衍生而出的習得無助感,實際上可能只是暫時的心理防衛機制,當世界變得公平,變成年輕人內心想像的模樣時,這群人很可能找回動力,積極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詳見文末 成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訪談)
- 在 YOLO 的風潮下,單身儼然已成為韓國的主流商機,甚至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價值,除了獨特的單身婚禮產業,零售業也推出一人份商品,銀行更發行 YOLO 信用卡,用戶去星巴克、影城和便利商店消費都有折扣,各界隨著趨勢,張開雙手擁抱新的消費族群。(大人社團)
台灣年輕世代的消費趨勢為何?正面的 YOLO 案例?請看《旭時報》與多名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