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為今天而活,而非明天。為何年輕世代崇尚「躺平」?

為今天而活,而非明天。為何年輕世代崇尚「躺平」?

Jun 01, 2022

「躺平族」、「爛草莓」多是社會對於 Gen Z 的形容,常被認為會影響社會風氣與經濟發展。但面對「物價高漲、薪水卻不漲」的現實,人生非得照著社會框架走嗎?躺平族的出現,或許提醒我們反思:為何當前社會讓年輕人缺乏動力、失去歸屬感?

# 與其延宕快樂,倒不如直接先躺下再說 # 人生只有一次 # 一定要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嗎?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發生什麼事?

人生清單裡面一定要有結婚、生子、買房子嗎?有這麼一群人或許不這麼認為。

  •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 3 月到台南成功大學演講時,詢問學生「未來自己想做什麼」時,有 42% 的人選擇「躺平族」。在台灣,「躺平」、「YOLO」(you only live once)等等詞彙越來越盛行,尤其集中於正處在學生時代,及社會新鮮人交接處的 Gen Z,認為不婚不生、自己舒服最重要。(中央社
  • 面對薪水低、房價飆等現實的無力感,不只出現在台灣,也在許多亞洲國家中出現,如中國內卷族、日本草食族,南韓七拋世代等等,是當今世代共同出現的現象。

什麼是躺平族?

對現況不滿的一種對抗反應,於是選擇「躺下」或「躺平」,並非等於沒有經濟來源,只是以自己舒適為重,決定不婚不生、不買房。可以延伸描述某種極度安於現狀、不想積極行動、且時間感只停留在當下的一種生活樣貌。躺平族可分為兩種層次,一種是基於對前途迷茫而生的被動意識,可能認真付出過,但發現無法獲得相對的回報,於是陷入長期挫折,衍生出無助感;另一種為生活在不餘匱乏且備受保護的優渥環境,有本錢選擇躺平,某種程度是因為害怕面對未知與可能的失敗。

也在許多亞洲國家中出現,如中國內卷族、日本草食族,南韓七拋世代等等,是當今世代共同出現的現象


為何年輕人有這樣的選擇?

但是選擇躺平,真的是他們的錯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到底為什麼青年不敢有夢想,只想躺平?

  • Z 世代的父母出生在經濟正要起飛之時,雖然比較貧窮,資源限制比較多,但許多產業都在發展初期,有屬於那個年代特有的機遇。
  • 反之,Gen Z 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凝結、階級固化的社會,與過去「努力就有機會出頭天」相比,現今處於「並非耕耘就會成功」的資訊變遷時代。因世代觀念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認知的衝突。(詳見文末 作家張慧慈訪談)
  • 尤其在亞洲社會「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根深蒂固,從小就得面對激烈的競爭,付出許多非自願性的努力,只為符合社會與父母期待,但是長大後發現,社會並不是如父母所述:只要好好讀書,就能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正促成躺平意識出現的原因。
  • 蘋果新聞網統計,回首 20 年,薪資成長了約 51.5%,但房價異動幅度卻直逼 240%,拼命工作也不見得買得了房,就算買了房也得付出人生最精彩的 20、30 年,賣命繳房貸,更不用說加上結婚生子、照顧父母的開銷。與其迫於面對現實的種種壓力,不如把錢花在物質、娛樂的享受,提升生活品質還比較值得。
  • 再加上疫情的火上加油,每個人都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人生是這麼的無法預料,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便能輕易歸零,因此美國颳起了 YOLO 經濟,據微軟調查顯示,在 2021 年全球有超過 40% 的人正在考慮離職,美國勞動部也表示,該年九月離職的人數甚至已創下歷史新高,單月累計來到了440 萬人,只為追求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紐約時報


為何特別發生在 Z 世代?

屬於首批「數位原生代」的他們,出生在相對父母來說,基礎建設、平等觀念、法治觀念好很多的環境,加上資訊交流的普及,使這群人很早就洞察這個社會其實存在著很多的不公平。

  • Z 世代受教程度高、對資訊的掌握度高、接收的觀念多元、更尊重個人選擇,在工作方面相對的比較注重、清楚勞動權益,但現況是社會並沒有跟隨教育的普及,同步協助企業做轉型,當年輕人不斷的被灌輸新的觀念,卻又始終搭配舊有的工作文化,產生不適應的反應亦屬正常的現象。(詳見文末 作家張慧慈訪談)


未來會如何?

賈伯斯曾說過:「You only live once, make it count.」 人生只活一次,讓它有價值。不論是躺平還是 YOLO 都不見得是個負面的現象,不能與啃老劃上等號,當個有智慧的 YOLO,人生並非「賺夠了錢,才能去過想要的生活」。

  • YOLO 族也並非是不顧一切的放縱享樂,活在當下其實是指人能專注在,當前的每一次起心動念與行走坐臥,不會迷失在短暫的歡愉,反而是讓每次的片刻經驗,都充滿了被體驗的價值與意義。(詳見文末 成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訪談)
  • Gen Z 並不是一群生來就不願意努力的人,基於對前途迷茫而生的被動意識,這些人可能認真踏實的付出過,卻發現辛苦無法獲得相應的回報,於是陷入長期挫折衍生而出的習得無助感,實際上可能只是暫時的心理防衛機制,當世界變得公平,變成年輕人內心想像的模樣時,這群人很可能找回動力,積極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詳見文末 成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訪談)
  • 在 YOLO 的風潮下,單身儼然已成為韓國的主流商機,甚至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價值,除了獨特的單身婚禮產業,零售業也推出一人份商品,銀行更發行 YOLO 信用卡,用戶去星巴克、影城和便利商店消費都有折扣,各界隨著趨勢,張開雙手擁抱新的消費族群。(大人社團

台灣年輕世代的消費趨勢為何?正面的 YOLO 案例?請看《旭時報》與多名專家的深度對談。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何有「躺平族」?反映了什麼樣的年輕世代價值觀?尤其以亞洲國家居多? 3 則對談comments 2y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東亞文化特別崇尚「辛苦」和「努力」的價值觀,且相當重視關係的輩分倫理。因此,躺平意識之所以近年在東亞文化圈的年輕族群盛行,可能就是因為多數年輕人在出了社會後發現,現實人生並不是努力就一定有收穫,有時不論再怎麼辛苦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肯定及報酬。

加上所從事的工作不見得能真正發揮專長與興趣,或尚未畢業離開學校,卻已從親友經驗或媒體相關報導中提早感受對未來發展的擔憂,對社會環境也缺乏希望,便可能在實際經驗或預期焦慮的影響下,透過躺平的思想與行動來表達對辛苦與奮鬥的諷刺和不屑,再也不想做別人覺得很必要、但自己根本沒意願或沒把握的投入與付出,轉而只將時間感停留在眼前,無法等待明天,也不想寄託將來。因為找不到必須那麼辛苦生活的意義與理由,反映的也是社群世代已習慣獲得明確且立即式的滿足回饋,也可能是一種因應壓力的自我放逐,不再想與現實多做掙扎,與其延宕快樂,倒不如直接先躺下再說。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我覺得我上一輩父母的觀念比較傾向「甘願做牛,毋驚無犁通拖」,如果你甘願做一隻牛的話,不怕沒有地可以耕作。若把這個觀念套在社會,也就是只要願意放下身段肯吃苦,總有一天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以當時 70–80 年代、台灣正處在經濟起飛之時,確實處於百業興盛,出生在一個,雖然比較貧窮,但努力就可以出頭天的時代

反觀來看,也因為上一代的耕耘,我們確實出生在相對進步很多的社會,包括基礎建設、平等觀念、法治觀念等等,但也同樣的「一夜暴富、做什麼工作都有機會賺到錢」的例子也相對變少,是一個已經凝結、階級固化的社會,年輕世代認為工作並不是努力就有用,但長輩總認為你就是個「草莓族」、不夠努力而已,兩個世代的認知產生非常巨大的衝突。

而現今企業給的薪資越來越低,卻也因為...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數位化時代要求的事情越來越多,不少年輕人不願住在家裡,或者為了更好的工作機會被迫離鄉背井打拼。房租開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台灣是否如南韓一樣,出現 Car Poor 族?台灣年輕世代的消費趨勢為何? 3 則對談comments 2y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Car Poor 族原本是指那些收入不高但卻敢購買超出自己能力負擔的昂貴名車,進而又惡性循環造成經濟狀況更窘迫的年輕族群。跟躺平族比較大的差別在於,Car Poor 族是透過讓自己陷入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的方式來產生行動,他們敢做夢卻抱持不切實際的樂觀,於是反讓自己陷入更具風險的消費處境。擁有一台車其實對有些人來說,深具心理意義,因為開車能自己掌握方向盤,此時車子就象徵著獨立與自由,於是即使收入不高,再貴也值得冒著經濟風險去擁有,不必然真的都是為了炫耀。然而...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就我觀察 Car Poor 族的現象在台灣較不這麼顯而易見,但是相同道理的現象反映在,許多年輕世代會去購買超出能力可及範圍的3C產品,如:手機,尤其八年級的網路原生代,使用網路的需求很高,也很擅長接收最新的資訊,他們很早就知道社會正在改變,且思想也是跟著與時俱進的,也因此容易形成同儕的比較文化,能夠拿什麼樣廠牌、功能的手機,是一種表示「對資訊接收的能力」及「對社會理解」的方式。舉例 iPhone 甚至可以是象徵自己來自於中產家庭的身份地位。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台灣的年輕世代卻可能是另外一種極端,普遍來說是不敢,也不願意存錢買類似汽車這樣的高單價用品,因為更追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躺平族特別以八年級以後為主要對象,Gen Z 有何種特性,導致特別是這一群人深受這樣的文化影響? 3 則對談comments 2y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八年級可說是誕生在網際網路已經發展成熟,並見證資訊科技起飛與演進的社群世代,他們非常擅長使用科技產品,也習慣透過社群平台展現自我和人際溝通,同時也因為智慧手機與行動上網的普及,隨時隨地都能獲得即時資訊與回饋,因此不習慣等待且難以忍受模糊,也有訊息漏失的恐懼。

於是當躺平思維在社群中被討論時,理所當然必須跟上風潮才能顯得比較 chill。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當人身體呈現躺下狀態時通常是在何種情境,若先排除比較極端的情況,人若能舒服地躺著不動,本質上就是件快樂且自我滿足的事,於是「躺下」或「躺平」,就可以延伸用來描述某種極度安於現狀、不想積極行動、且時間感只停留在當下的一種生活樣貌。然而...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最主要在於這群網路原生世代,因為懂的掌握資訊,且受教程度高,讓他們太早就洞察這個社會其實是不公平的,當他們將不滿反映在自己身上時,社會便會給他們貼上許多負面的標籤,如:無法吃苦、承受不了挫折等,但我覺得他們並不是出自於本性就軟爛,而是迫於對現實的無奈做出的另一種選擇,或許努力工作一輩子還不見得買得起房子,那為何不把錢花在物質、娛樂的享受,提升生活品質還比較值得。

再者,也因對網路的熟悉度比較高,接收的觀念變得更多元,如:每個人都該保有自我思辯的能力、更注重個人選擇等等,在工作方面相對的也會比較注重勞動權益,但現況是社會並沒有跟隨教育的普及,同步協助企業做轉型,當教育不斷的灌輸新的觀念,卻又搭配舊有的工作文化,這些年輕世代當然會產生不適應。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Gen Z 並不是一群生來就不願意努力的人,因為躺平族其實還有次類別,一種是基於對前途迷茫而生的被動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高齡化社會來臨,現今年輕世代的躺平意識,長遠來說是否會影響社會、經濟? 2 則對談comments 2y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當人正值身強體壯的年輕階段卻早早決定不想再努力了,就長遠來看,當然對社會與經濟造成影響,因為理應最有行動力的族群卻想提早消失在勞動結構之中,某種程度也是由於年輕世代對於工作常有美好想像,只是現實環境很少能回應這樣的理想期待。由此來看,高齡化議題之於躺平族而言可能就略顯遙遠,畢竟既然已想躺平,就表示對人生不打算做太多無謂的預設,當然就沒必要對自己以外的人負責。

然而,人生卻是向前推進的,不會有人否認老化與死亡的必然,因此,高齡化社會雖然是每個人都應嚴肅以對的實際問題,但其實對有些躺平族而言,不想奮鬥並不代表對自己負不起責任,反而是提早習慣與適應一種在最低限度之上的個人生活。只是這樣的信念亦可能陷入矛盾循環,一方面不希望自己活著只為生存,另一方面卻又只想躺平度日就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真正意義感的來源通常起自於有充分的社會情懷( social interests),能感受自己隸屬於社會、且能看見他人的需求並溫柔的付出給予。因此,或許先別急著認為躺平族會影響社會風氣與經濟發展,而是應該反思何以當前社會已經讓他們失去了連結感。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此刻來看的話一定是會有影響的,這群本該是促進經濟發展主要的人,當今卻不想努力了,再加上社會高齡化,種種使國家的稅出不斷增加,但是我覺得正因為現況的不利,反而會促使政府正視問題並提出改變,如:修改年金制度、明年將下修民法成年年齡等等。社會開始意識到與年輕世代之間的觀念隔閡,在面對很多勞動權益議題時,現在許多媒體會正向的比較,國外政策與我們之間的差別,無形中推動企業轉型,不再把青年懶惰、草莓族等等當成是唯一的解答。

其實我覺得這群人只是先躺著休息,並不是真的完全躺平。當社會越來越公平,可以看到青年的動力也會提升,包括投入環境運動、老屋改造、新型態的洞居方式等。八、九年級生對多元文化價值的尊重,也為社會帶來許多不同的機會,如 2019 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吸引很多人想來台灣結婚與置產,尤其是同志朋友,這些其實都有其經濟利益在內。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不論是躺平族、YOLO,該視為是負面現象嗎? 3 則對談comments 2y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其實不論是躺平族或深信 You Only Live Once 的 YOLO 族,都可能只是單純地透過此種意識與行動,處理內心積累已久的焦慮或不滿,某種程度是很合理的心靈出口,客觀上而言,也實在沒有對或錯。因為如果把人生的時間軸拉長,那麼躺平或 YOLO 當然也可以只是一段有意識的自我放逐,不代表終其一生都是如此。

因此,躺平族不盡然就是放棄為人生努力,有些人只是勇敢地選擇放下一些無謂的糾葛與壓力;而 YOLO 族也並非是不顧一切的放縱享樂,因為真正的及時行樂並非意指感官層次的滿足或對物質欲望的追求,也不是非要刻意去做喜歡的事情才算數。活在當下,其實是指人能專注在當前的每一次起心動念與行走坐臥,即便是吃喝玩樂,也能專心地去感受,若是這樣的 YOLO 就很正面,因為...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慧慈

張慧慈

作家

確實普遍大眾都以負面的價值去看待躺平族、YOLO 等等,有趣的是,這些暱稱其實都是社會加諸在我們身上的。若是由年輕世代自己來取,我覺得稱作「社會觀察族」或許可以更貼近年輕世代的特質,且躺平族並不是真的躺平什麼都不做,只是沒有符合普世價值的一種選擇。

我相信當世界改變成年輕人內心想像的模樣時,這群人會很積極的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例如很多擁有高學歷的網紅、KOL,或許被大眾認為放棄了原有應該走的路,不過充其量只是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去發揮自己的價值,如此也非常符合 YOLO —人生只有一次,應該活在當下的風活態度。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徐欣萍

徐欣萍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不會迷失在短暫的歡愉,反而是讓每次的片刻經驗都充滿了被體驗的價值與意義。但仍必須提醒的是,躺平雖然是
2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YOLO 經濟

YOLO 經濟

疫情過後,出現了一波離職潮,一群飽受工作摧殘的人們,帶著積蓄決定 YOLO ...

紐約時報

成大座談「躺平族」學生多 賴副總統勉信賴台灣

成大座談「躺平族」學生多 賴副總統勉信賴台灣

副總統賴清德今晚受邀出席成大研究生協會舉辦的講座活動,發表演講並與學生座談,現場有超過4成學生對「未來想做的事」因為迷茫,選擇當「躺平族」,賴清德勉勵學生要信賴台灣...

中央社

為什麼年輕人著迷於「復古風」?從古著看世代價值

為什麼年輕人著迷於「復古風」?從古著看世代價值

大墊肩、格紋襯衫、高腰喇叭褲,這些都是過去的流行元素,卻儼然成為當前年輕人最愛的穿搭。在幾乎所有需求都能被快速達成的 21 世紀,為什麼年輕世代擁有海量資源工具、和爆炸般的資訊,卻選擇效仿起從未經歷過的時代,對古物愛不釋手?

March 08 2022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