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可用於汽車製造、工廠動線設計,甚至是替城市的未來遠景,升級「智慧化」,但是我們往往卻忽略了,「文化的保留」亦屬城市發展重要的關鍵之一。
- 目前多數國際都市,都應用了此技術於「城市基礎建設的規劃」,例如:改善交通、路燈規畫,支持推動「淨零排放」等等的相關政策。(旭時報)
- 但城市需要的不僅是硬體設施,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當地的歷史、人文、藝術等軟體條件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城市創新的核心價值,須來自於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生活型態。(遠見)
- 若工商業應用的科技能夠導入文化領域,除了有助於歷史的保存,更能創造出有別於以往的沉浸展演、展覽內容傳遞、創新科技體驗,逐步讓民眾認知數位之於文化的重要性。(詳見文末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蔡奇宏主任訪談)
數位雙生的文化應用?
歷史是世代進化的軌跡,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熟知的遺跡和建築物都將逐漸消失,因此保存變得格外重要。世界各國都把握在實體物件還完整時,於虛擬世界中建立古物、建築、環境、人像的數位分身,透過數據庫替有價值的文化資產的未來鋪路。
- 展演空間與古蹟:將建築物的完整結構數據化後,建造出虛擬雙生,真正動土前先在數位環境中進行各項模擬、測試與分析,做即時的調整規劃,避免開始搭建後才發現問題,如:室內的冷氣口該如何配置,才能做到對館藏作品最小幅度的影響?電梯該如何安排,才能順暢內外參觀人流的走位動線?不僅如此,在古蹟還是文物的保存上,能精準的幫助修復、重建、保護。
- 過去雲林北港朝天宮有一個區域特別容易受到腐蝕,透過整個環境周圍的局部氣象模擬後,發現風向的流動容易集中灌進特定區域,數位雙生有效的替建築物做局部性的觀察,進而找到古蹟損壞的原因。(詳見文末 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黃文浩訪談)
- 在修復於 2018 年受大火破壞的法國巴黎聖母院時,數位雙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不論在監督、進度追蹤,還是局部的管理上,如:材質的選用、角度等等,都有了更精準的參考依據。(New Civil Engineer)
-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架設了約 15,000 個智能感應器,用於監測館內的溫度、濕度、震動、光線等,可能會影響館藏作品的外部因素,並用數位雙生技術將所有數據串接在一起,有助於保護建築物及其收藏,更可有效地從中得知該如何維護館藏及整體的環境。(Museum Next)
- 除了預測,數位雙生可根據歷史經歷了哪些事件,3D 重建並模擬出,現今我們所見的城市在過去不同時間點的樣貌,其中所呈現的細節能更身歷其境的,向人們展示城市的沿革,也有助於「考古遺址」的應用。(Gogeomatics)
- 展覽:除了能夠模擬物件外,讓「資訊視覺化」也是數位雙生的關鍵功能。
- 台灣博物館研發出的「智慧觀臺博」,利用空間的偵測提供導覽線索,將實體展場與虛擬展示說明進行融合,在民眾使用行動裝置掃描標定展品後,即可瀏覽展品的相關資訊,並獲得擴增實境的觀展體驗。(文化部)
- 在疫情肆虐下,多數博物館都被迫停業,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推出了虛擬導覽,使用數位工具,突破了地理、時間的限制,提供線上參觀,甚至開放 360 度的探索那些實體觀展時禁止進入的區域。(Natural History Museum)
未來會如何?
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展覽是否還有其價值及必要性?
- 數位展覽旨在提供「創造一整套只屬於虛擬,才能提供的體驗服務。」,如參觀實體羅浮宮時,把展品拿起來把玩是不可能的;但在虛擬場域可以拆解整個作品,甚至近距離的觀察蒙娜麗莎筆觸細節。數位雙生不只是表象的複製,更分析了繪畫的各種特徵。(詳見文末 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黃文浩訪談)
- 虛實整合將是未來觀展趨勢,數位展覽另一項功能在於「到館之前的資料補充」,即使是實體觀賞的客群,也可以結合數位工具,提供更細緻的觀展體驗,甚至在觀展後可繼續使用該管道,無論是問卷填寫,還是更新最即時的訪談給參觀者等,實現串連所有的相關資料。(詳見文末 中國科大副教授施登騰訪談)
除了資金與技術外,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在運用數位雙生上是否有「個別性」的困難?人民對於虛擬展覽的接受度又是如何?請看《旭時報》與多名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