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中國近年來以檢疫出有害生物等非關稅貿易障礙為由,禁止台灣農產品進口,從去年的鳳梨、蓮霧,到今年的石斑魚、芒果、竹莢魚,中國聲稱此為生物安全防範之舉,符合相關法規和標準。
- 檢疫出病蟲害而禁止進口之措施實屬正當,去年六月,也曾發生紐西蘭以在荔枝發現果實蠅為由,禁止台灣荔枝進口。(自由時報)
- 同樣是檢疫出病蟲害,但中、紐兩國處理方式截然不同。紐西蘭在禁止後與台灣保持聯繫,積極討論解決方案,待台灣恢復共同標準後隨即恢復進口。中國則是片面禁止,我方曾多次要求科學技術對話,但都未得到回應。(風傳媒)
- 對中國市場的關閉,農委會以補貼運費方式鼓勵外銷,去年的鳳梨即以海運一斤 12 元、空運一斤 105 元的方式,將原銷至中國的鳳梨轉銷其他海外市場,大多是銷往日本。但此舉被批評屬應急補助政策,不利長期發展,且打亂日本的鳳梨市場價格。
為何中國禁台灣農產影響甚鉅?
- 雖有水果禁運問題,2021 年中國依然我國農產品最大外銷國。(聯合新聞網)
- 馬英九政府於 2010 年與北京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多樣台灣農漁產品能免關稅出口到中國。目前被禁運的所有農漁產(鳳梨、蓮霧、釋迦、芒果、石斑魚、竹莢魚等),都列在早收清單(Early Harvey List ,貿易協定中提早降低關稅的貨品)內。(BBC)
- 中國當初開放市場讓利給台灣,背後有統戰目的。現在兩岸關係不穩,此舉或許是中國藉由 ECFA 早收清單的示警。(詳見文末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訪談)
- 台灣農產品要拓展多元外銷通路,仍有挑戰。
儘管 2022 年第一季美國首躍我國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國,但主要為文心蘭、毛豆、香菇、冷凍蔬菜等,非生鮮蔬果。要將易腐壞的生鮮蔬果運至歐美國家,有運輸距離和保鮮技術的問題。(詳見文末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羅竹平訪談)
台灣農地零散,與東南亞大規模生產的農產相比,台灣小農相對高價且有關稅,品質不一,缺乏競爭力。(詳見文末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訪談)
未來會如何?
今年 6 月啟動的《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農委會將其視為爭取我農產品出口的好機會,然而,美國希望檢討我國現有的對美農產品貿易設立的相關限制。兩者期待的落差,台灣的農業經貿下一步該怎麼走?
- 美國身為農業大國,反倒是台灣的農民要擔心來自美國農民的競爭。(詳見文末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訪談)
- 在全球化下,農產品若要外銷,通常需大規模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如 Dole 鮮果貿易公司在菲律賓契作供應鳳梨佔全球九成市場,然台灣因農地零散多為小農種植,供貨能否穩定屬一大挑戰,政府可從區塊規劃開始,恢復大範圍的農地生態而非蓋高級農舍。(詳見文末《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鳳梨農楊宇帆訪談)
- 撇規模化生產不談,外銷的一大重點在於品質的標準化,輸出的大小、色澤、品質、甜度都要達到國際標準,但台灣目前在生產合作社的設備皆相當老舊,且小農各自有代工廠,品質不一。若想拓展海外市場,應先做好基本功再求競爭力。(詳見文末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訪談)
- 另從紐西蘭奇異果一窺政府和農企業的互動關係,紐西蘭政府起初同樣用補貼幫助外銷,在負債增加後即變換方式,修整法令、重整奇異果行銷局。政府端負責出口配額的政策問題,農企業 Zespri 負責奇異果行銷策略,並扮演「單一窗口、單一品牌、單一海外運送」的角色,雙方皆以農民的利益為核心,成功打出品牌名號外銷全球。(詳見文末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羅竹平訪談)
- 台灣想複製 Zespri 成功經驗以團體戰打海外市場,實務上有國土規劃的挑戰,但農委會若能將農民組織化,成立單一品牌,引進現代管理知識,理論上仍為可嘗試之策略。最重要仍需政府從更高的戰略目的思考,台灣是否有發展農業的必要性,若有其價值即應砸下經費幫助產業轉型,輔導農企業的成長。(詳見文末 鳳梨農楊宇帆訪談)
台灣若想拓展農產品銷往其他海外市場,需要考量到哪些因素?台灣的農業政策應該如何多方調整,給予農民更好的未來?請看《旭時報》與農業觀察者、學者、第一線農民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