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太空中心轉型為直接隸屬於科技部的行政法人,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整合台灣產、官、學、研各界資源,共同推動科研火箭研發與國家級火箭發射場維運管理。在太空領域擁有 20 年產官學經歷的吳宗信,自 2021 年接任太空中心主任一職後,期望台灣太空計畫不僅是衛星計畫,能更進一步發展台灣火箭,打造出台版 NASA。
發生什麼事?
- 繼福衛五號之後,台灣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 TRITON」將在 2023 年第一季發射升空,整顆衛星包含酬載共有 82% 是由台灣研發製造,可觀測海面風場,提高颱風掌握度。(Taiwan News)
- 太空科技不僅是為了通訊,更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所需的戰略技術。以南韓為例,斥資 33 億美元,將衛星系統列為重點發展目標,預計到 2035 年將八枚衛星送入軌道,目的是為了在國家安全有緊急狀況時,能夠不依賴他國,維持自主。(轉角國際)
- 要發射衛星,就不能忽略火箭技術的發展。南韓太空中心一年的預算約為 160 億元,是台灣的五倍以上。而且,南韓自 2010 年就啟動研發自製火箭液態引擎,平均每年的預算大約是 30 ~ 40 億元。
- 吳宗信認為,台灣並不需要與南韓一樣大規模發展火箭,可以發展小而美的火箭發送衛星,將測試時間、頻率控制在台灣手上,累積經驗,才能讓已擠進國際前 20 名的台灣衛星技術更上一層樓。
- 早在 SpaceX 發射 Starlink 衛星前,吳宗信就曾在 2015 年公開分享過「太空經濟」的遠景。隨著太空產業走向低成本、模組化的趨勢,台灣廠商應掌握在 ICT 的優勢,在地面通訊設備與數據自主上將搶得戰略先機。(旭時報)
在邁入太空科技即將起飛的黃金年代,吳宗信期盼有更多年輕世代願意投入太空領域,尤其需要跨領域、對進入太空充滿熱情的人才。一同透過與「太空阿伯」吳宗信的訪談,帶領我們一同離開地球,飛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