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Verizon Media 把 2021 年定義為「沉浸式體驗元年」,在 2021 年的調查中,全球有 58% 的消費者對沈浸式體驗有興趣,台灣的數字更高達 82%,而近八成的台灣消費者對使用沈浸式科技的品牌有正面的印象。全球 VR/AR/MR 的市場預估到 2024 年,將會有 139% 的成長動能。(Yahoo)
- 透過場景營造,結合科技帶給使用者高感官刺激的沈浸式體驗,藉由不同的輔具和虛實整合程度的不同,可分為 AR、VR、MR、XR。(互動程式創作台灣站)
- AR(Augmented Reality,增廣實境):以真實世界為基礎,使用有攝影功能的電子產品(手機、平板),透過圖像分析,增廣新的影像上去,像寶可夢、Instagram 濾鏡。
- 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使用者戴上數位裝置(頭盔、智慧眼鏡)看到全虛擬的世界,可手握控制性操控虛擬物件的移動。
- 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VR 與 AR 的混合體,使用者頭戴顯示器,能看到現實環境,並額外疊加出虛擬的物體,如微軟的 HoloLens 頭盔。
- XR(Extended Reality,延展實境):以上三種的結合體,上述任何應用都可視為 XR 的一環,屬沈浸式科技的總稱。
沈浸式科技如何被運用?
- 在後疫情時代,延伸實體娛樂的可能
-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 Verizon Media 合作,推出「The Met Unframed」AR 體驗,觀眾可以透過網路瀏覽博物館展廳,觀看近 50 件大師的名畫與名物,為期五週的展覽創造 9.56 億次的曝光。(Yahoo)
- 世界大廠為讓沈浸式科技普及,推出相關服務及產品
- Google 推出 Geospatial API,打造出由 AR 導引的 3D 街景應用,使用者可直接看到實體場景,配上增廣實境的箭頭,不管室內室外都能輕鬆導引到尋找的地方。企業也使用此功能,像 WeMo 導入此系統,幫助用戶租車、騎車、還車的便利性。(Google)
- 為搶下 AR 市場的先機,並解決傳統 VR、AR 頭盔會讓使用者頭暈的狀況,Apple 傳言即將推出 AR 和 VR 的遊戲耳機,甚至會推出智慧眼鏡。(Tom’s Guide)
- 沈浸式科技互動性高,吸引 Z 世代參與
- 多力多滋和 Verizon Media 在菲律賓合作推出 AR 互動遊戲,只要把手機鏡頭往天空搜索,集滿 4 種不同形狀的多力多滋玉米片,就有機會獲得 PS5 等獎項。總計有 1,100 萬名菲律賓民眾參與,註冊玩家人數超過目標 KPI 的 10%,活動的曝光次數更高達 1.4 億。(Campaign Asia-Pacific)
- VOGUE Taiwan 和 AR Plaza 合作「2020 臺北時裝週 Taipei Fashion Week」,將香堤大道變成大型 AR 街區,打造結合時尚與科技的「AR FASHION GAMER 冒險遊戲」,使用者沿著全長 800 公尺的香堤大道體驗 AR 互動遊戲。(中華新聞網)
- 由夢想動畫打造的「夢境現實 – MR 沈浸式劇院」,戴上 HoloLens 2 頭盔,使用者在劇院內可自由走動探索、與虛擬角色互動,融入藝術創作中。(聯合新聞網)
- 頭盔單價高,很少作為娛樂用途,所以此劇院非常難得,且因應 Z 世代的網紅文化,還會一同拍攝用戶與虛擬場景,給大家各方面的體驗。(詳見文末 夢想動畫互動部總監吳文琪訪談)
- 馬來西亞歌手黃志明與高雄市觀光局合作,舉辦全台第一場異地共演的虛擬演唱會,22 分鐘的內容吸引 1 萬 9 千多人同時觀看。(鏡週刊)
- 在虛擬演唱會大家能任選視角,每個人都是搖滾區,不像實體演唱會只有單一視角,甚至能跳到演唱者虛擬分身的肩膀上。(詳見文末 科碼新媒體執行長李昀叡訪談)
沈浸式科技發展上的挑戰?
- 硬體舒適度不足,無法普及大眾。
- 頭盔將近一公斤,雖然逐年有下降,但對於需長時間配戴的沈浸式體驗來說,還是過重不甚舒適,動暈症的狀況也尚未解決。(詳見文末 實境共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京蓓訪談)
- 企業須更了解沈浸式科技帶來的多元應用,助於提升競爭力。
- 沈浸式科技的導入不是為了「行銷」做濾鏡而已,若能針對 Z 世代需求,用「研發」的角度思考,傳統的代理商能因設計出完整的沈浸式體驗,將品牌提高到數據服務公司的角度,帶來更多的收益。(詳見文末 實境共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京蓓訪談)
- 在企業的形象塑造上,沈浸式科技能增益效能且減少成本,利用虛擬製播的功能,在線上活動跟著內容建立出不同情境,比如 Xpark 的講者在分享時,背後出現魚群游動,營造出水族館的氛圍,吸引觀眾注意力。(詳見文末 科碼新媒體執行長李昀叡訪談)
未來該如何?
- 新科技成敗的決勝點在於掌握 Z 世代的胃口,深入研究 Z 世代的消費喜好、生活模式,回歸到「人」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詳見文末 實境共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京蓓訪談)
- 沈浸式科技要普及到大眾,尚需待雲端運算能力提升,設備變輕薄、硬體成本下降後,消費者接觸的門檻才會降低,Apple 若推出智慧眼鏡就會是蠻好的推力。(詳見文末 夢想動畫互動部總監吳文琪訪談)
- 新科技的發展是趨勢,但沒有體驗過真的無法了解其價值,鼓勵企業在體驗後與外部單位共同腦力激盪適合的產品,率先投入就取得先機優勢。(詳見文末 科碼新媒體執行長李昀叡訪談)
沈浸式科技到底只是曇花一現的風潮,還是應及時把握的趨勢?沈浸式科技在未來生活、品牌打造的想像又是如何?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