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隨著深度學習模組的發展,AI 文本到圖像(text to image)的技術越加成熟,只要輸入關鍵字(prompt),幾秒內系統即生成圖片。(Vox)
- AI 圖樣生成工具 Stable Diffusion 今年八月開放程式原始碼後,AI 藝術落地發展,出現各式 AI 藝術生成器,人人都能創作藝術,線上設計平台 Canva 亦開啟 AI 圖像生成功能。
-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年度藝術競賽中,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在數位藝術項目,以 AI 生成之藝術作品《太空歌劇院》奪得首獎。(紐約時報)
- 其作品使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 製作,融合不同關鍵字(維多利亞時代服裝、摺邊連衣裙、太空...),並使用 Photoshop 等軟體校正明暗、色彩、構圖,至印刷店將成品印在畫布上。(CNN)
- 全球性刊物《柯夢波丹》、《經濟學人》都於今年使用 AI 生成之圖像,作為雜誌封面,前者使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 DALL-E 2、花了 20 秒完成圖像;後者則使用 Midjourney,為其關於 AI 技術現狀的報告生成圖像。
AI 如何「作畫」?
AI 並非直接拼湊資料庫的圖形,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說明 AI 圖片生成工具與關鍵字間的交互關係。
- AI 會學習到色彩、造型、像素等「特徵」,知道如何「辨識」後,「分類」產生「資料庫」,最後回推到具體的形象,因此 AI 會自己構圖、做圖。
- 下面兩張圖用同樣的關鍵字,結合「The Blue Row Boat、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The Starry Night」和三位畫家「Makoto Shinkai(新海誠)、Studio Ghibli(吉卜力工作室)、Miyazaki(宮崎駿)的畫風」做成。
- 左圖用「風格」生成、右圖用「物件」,可見左圖融合三位畫家和三張畫作的風格 ; 右圖則以物件為主,如船、倒影、星空...。
- 除外,將同樣的關鍵字放入不同 AI 圖像生成器中,像左圖用 Novel AI 製成(動漫風格)、右圖用 Midjourney 生成,會產生不同的圖片。
- AI 藝術的「唯一性」:即使是同一個資料庫,相同的關鍵字每次都會跑出不同結果。
- AI 生成之藝術有其獨特性,只要敘述詞打得出來,不管多脫離現實,AI 都能做到,像是「兩隻企鵝在巴黎小酒館裡喝酒的木炭素描」、「用藍色紗線編織的帆船」、「形狀像可頌的郊區住宅的 3D 圖」...,且圖片品質高。(DT Next)
AI 對藝術圈是破壞?還是契機?
- 回歸到「創作本質」,藝術家不會因此被 AI 淘汰。
- AI 是創作者的「夥伴」,藉由輸入不同關鍵字雙向溝通,再加上創作者本身的美感,才能生成好的作品。就算工具再好,沒有藝術感也是徒然。(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 除外,創作者要能熟悉各種風格、技法、畫家、專業知識,才能給出精確的關鍵字,產出更好的作品。(INSIDE)
- 社會刻板印象的加深,不在於大數據,在於人心。
- Imagen 為 Google 研發的 AI 系統,其報告承認在大量的圖像數據訓練下,有可能會大量複製社會刻板印象、被壓迫的觀點、歧視。
- 關鍵字由創作者自由拼湊,若創作者本身無歧視思想,刻板印象不會因而被系統強化。(詳見文末 Vogue Taiwan 藝術總監周青永訪談)
- AI 圖像在商業使用、版權上尚有爭議。
- Getty Images 為大型圖庫網站,禁止銷售使用 Stable Diffusion、DALL-E 2、Midjourney 等 AI 系統生成之藝術品,因圖片背後的版權問題尚未釐清。(The Verge)
- AI 幫助人類從「技術創作」提升到「心靈創作」。
- 過去農業、工業時代的思考,讓我們將「時間、勞力」跟「價值」劃上等號,但現在 AI 消除創作的技術門檻,讓人人都能「畫」出心目中的圖。(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未來該如何?
- AI 繪畫的發展下,從傳統費工的技術創作,到現在只要有想法、創作本能的人都可以作圖。未來當量子電腦普及、雲端運算發展,AI 會有跳躍式發展,文史哲的人文教育將越來越重要。(詳見文末 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訪談)
- 未來 AI 技術會落地化,不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重點反而在人類如何讓產出的圖片有價值、被正確運用,「人心」才是需要擔心的。(詳見文末 谷汩文化 Group.G 導演林思翰訪談)
對於 AI 藝術的發展,有人恐懼、有人樂觀其成,我們可如何看待此趨勢?請看《旭時報》與數位藝術專家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