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if prop.topic_id !=0 %> <%/if%>
<%:prop.genus%> <%:~formatDate(prop.online_date, 'YYYY MMM DD' )%> <%:prop.titl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realname%>

<%:prop.intro%>

add
新會員

<%:prop.email%>

add

<%:prop.title%>

因為壓抑,心生病了嗎?遠距數位平台打破心理求助門檻

ISSUE #075

因為壓抑,心生病了嗎?遠距數位平台打破心理求助門檻

Dec 13, 2022

感冒你會去看醫生,但若長期心情憂鬱、情緒低落,你會去掛身心科或心理諮商嗎?我們懂得上健身房維持體態,卻因為擔心被貼上負面標籤,而不懂照顧自己的心。數位平台和遠距醫療如何讓心理健康資源不再遙不可及,療癒看不見的傷口?

# 憂鬱不是因為不懂感恩 # 照顧好自己的心 # 遠距諮商打破地域限制

陳信如

陳信如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祖榮

張祖榮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發生什麼事?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健康在實現全球發展目標中的重要作用,從將「心理健康」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就可發現「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或永續發展」的關鍵。(Forbes

  •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與 2017 年相比,精神健康藥物使用率增長 13%
    • WHO 中,只有 25% 的成員將心理健康納入其醫療保健系統,代表全世界 2.8 億名抑鬱症患者中,仍有絕大多數無法獲得診斷和治療。(Mental Health ATLAS 2020
  • 社群媒體資訊量大、社會期待,加速「憂鬱世代」發生。
    • 現代人喜歡追求各種目標,若沒達到社會期待就認為自己失敗,加上社群媒體普及下,24 小時都在跟全世界比較,造成自我價值的困惑和壓力。(詳見文末 聯碩科技共同創辦人張祖勳訪談)
    • 現今資訊量大、多元性高,讓我們的思考變複雜,交互作用就易引起壓力,再轉變為憂鬱或焦慮。(詳見文末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謝懿訪談)
  • 即使心理壓力大,但怕被貼上標籤,不願向外求援。
    • 儘管各國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會遭受嚴重的人權侵犯、歧視和污名化。(WHO
    • 45 歲以上的年齡層習慣用壓抑來面對生活困境,有「誰越能壓抑,誰就越成功」的思維。(詳見文末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謝懿訪談)
    • 教育部分析 2018-2019 年的自殺個案,其中僅有 33.5% 學生生前接觸校內輔導資源,其中原因為學生被侷限在「我要自己解決」的迴圈中。(聯合報
    • 有個案害怕若被診斷為憂鬱或服用身心科藥物,會被大眾視為神經病,寧願痛苦也不願就醫。(陳姝蓉諮商博士


求援心理諮商門檻高?

當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仍存在,民眾不懂或不敢向外尋求心理協助,遠距諮商、線上平台應運而生。

  • 2019 年衛福部核准通過《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修正規定》,開放機構至地方衛生局申請,核准後心理師得執行遠距心理諮商。
  • 線上心理健康促進服務,降低資源接觸成本。
    • couchspace 沙發心理提供正念冥想練習、白噪放鬆音樂、瑜伽課程,使用者日常使用即能維持心理健康。
    • 對於不需心理諮商,僅想更了解特定心理議題的人,如溝通表達、職場生存、身心放鬆等,Farhugs 遠距抱抱提供「抱抱教練課」,可與心理師針對議題深入討論


心理健康如何自我照顧?

  • 養成「鍛鍊心智肌肉」的習慣,正向覺察情緒。
    • 現代人長時間看螢幕,大腦習慣快速跳動的頻率,心情無法平靜。正念冥想透過專注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培養自己不帶批判的覺察自我情緒。(WELLE
    • 正念冥想像心理健康的保健品,它不會解決問題,但能幫助你覺察情緒、提升病識感,當出現情緒問題時,你會有意識因而尋求專業協助。(詳見文末 聯碩科技共同創辦人張祖榮訪談)
  • 善用心理健康資源,建立自我檢視機制。
  • 尋求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專業協助。
    • 心理諮商以「情緒傾訴、引導談話、釐清想法、面對問題」為目的,由諮商心理師幫助當事人有計劃、有方向且深入的探索問題,服務地點為諮商診所。
    • 心理治療由專業醫療人員,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藥物或行為上的治療,服務地點為身心科診所或大型醫療機構。


未來該如何?

  • 就像保持體態要去健身房,「心」也需要被鍛鍊、維護,需持續推動社會相關領域的意識,才能建構出心理健康的友善環境。(詳見文末 聯碩科技共同創辦人張祖勳訪談)
  • 心理健康的資源很多,但也要大家願意去找,有意識照顧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要卡在社會僵化的觀念。(詳見文末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鄒孟栩訪談)

「心」的傷口雖然看不見,但帶來的痛不亞於身體上的傷口,我們該如何看待並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請看《旭時報》與專家的深度對談。

陪你從「科技+人文」視角,深入國際政經脈動

35元/週解鎖付費會員專屬內容

  • 成為付費會員,即可擁有:
  • ✓ 全站深度分析報導文章
  • ✓ 會員專屬 8 折活動報名優惠

已經是付費會員?登入繼續閱讀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憂鬱世代」?跟虛擬世界、科技的發展有關嗎?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29:48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WHO 已呼籲憂鬱症為全球三大疾病之一,甚至排到第二,全球每八人就有一人正在面臨一個或多個心理疾病,在開發中國家更為普遍,大概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所以憂鬱世代不僅在台灣,是發生在全球。

憂鬱世代的發生不只一種原因,但來源一定是「壓力」。「壓力」是很廣泛的詞,以前的壓力是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像人身安全、吃飽...,但現在已經不同,我們訂定出目標去追求,不管是人際關係、愛情、考試成績...都變成現代的生存條件,當你無法達到社會標準時,你就覺得自己失敗,因為比較而產生壓力、負面情緒、自我價值的困惑。

科技的發展也加速了這一切...

2022-12-12 09:21:5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的確現在社會的競爭跟壓力越來越大,可以從不同層面來探討。以經濟來說,現在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但資源相對越來越少,20 幾歲年輕人的競爭者不只同齡的人,還包含 30、40 幾歲的族群,有資源被瓜分的狀況。

再來社群媒體也會讓人焦慮、憂鬱,雖然現在很常討論「不用過度努力」、「要懂得照顧自己」的議題,但同時很多人會提到自己多成功、炫富、完成傑出的事情,當這些訊息每天你只要打開臉書、Instagram 就會出現時,人自然會有羨慕、嫉妒、比較的心態,就會有憂鬱的情緒。

另一方面,雖然現在年輕世代講求做自己、追求自己,但也許他父母的世代還沒辦法,造成新、舊觀念的衝突,也會有蠻大情緒或關係的張力,會讓年輕人直接連結到自己不被支持、不被愛的感覺,這時也會有憂鬱的情緒出來。

2022-12-12 09:31:2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憂鬱這件事會關係到兩個主要因素: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社會的複雜度變高。

第一個 self-awareness 的部分,我覺得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知道自己有心理需求,另一種是不知道,但其實有心理需求的人」,憂鬱比例的提高是建立在問卷的結果,但以前的人都會有意去避開相關量測,現在的人會覺得憂鬱沒什麼,單純揭露他真實的狀況。

第二個社會的部分,過去在 18-24 歲這個年齡層,他們資訊的接受量較單純、較少,但現在的資訊量較大、多元性高,因此我們的思考變複雜,在處理事情時,交互作用容易引起較多壓力,壓力就帶到後面憂鬱或焦慮的狀況。

2022-12-12 09:31:3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的意見、地位、身材、穿著打扮...,24 小時不停在跟整個社會比較,如果只是跟身邊
2022-12-12 09:22:0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認為台灣社會怎麼看「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心理諮商的資源在台灣足夠嗎? 5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6:28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以資源、個人和社會的觀念來看,台灣整體社會對心理健康不太重視。

先從心衛預算來看,每人平均分不到一塊美金,甚至開發中國家中是非常低的,可見台灣把心衛被放得很下面。法規方面也是,台灣在 2019 年才開放遠距諮商的條例,2020 年正式上路,2021 年只有不到 1% 的諮商所申請成功,還有很多規範綁著。

以人來說,我們也覺得大家對心理健康很陌生,普遍閉口不談。我自己過去長時間在加拿大,跟朋友聊天時大家會說「我上禮拜剛看完心理諮商,心理醫生跟我說...」,或講到婚姻諮商、父母去諮商,還會說我去年憂鬱症...,這種話題非常容易聊,大家都覺得很自然。但在台灣大家都被貼上標籤,尤其是男性跟青少年,從新聞就可以看到男生、青少年的自殺率,在十年來已成長兩到三倍,因為男生從小被教導不能流淚、不能軟弱,所以他們再有錢,也不會承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我有一個全身刺青的男生朋友,他跟我提到他有失眠、憂鬱的問題,我建議他去找醫生聊聊、做瑜伽練習等,但他都拒絕了,我想原因應該是非常明顯了吧!

2022-12-12 09:50:2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相較於「心理諮商」,我比較想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跟自殺相關的議題需要更被重視,目前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心也是身體的一部份,但它不像心臟、大腦有實際器官,所以感覺上比較虛,但情緒又是人類生活跟生命重要的部分,是需要被照顧跟討論的。

我認為社會其實是開放的,現在可以公開談憂鬱這件事,社會比較可以接納精神疾患和情緒疾患,標籤沒有那麼多了,變成像我們在討論心臟病、癌症一樣自然。以雙北來說,這兩年開了很多心理諮商所、身心科,可以說是有需求,也可以說民眾對這部分的觀念不再避諱

以資源來說...

2022-12-12 09:31:4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台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隨年齡層的變化很不一樣,我們較常接觸的年齡層是 24-44 歲,我們發現越年輕的族群,對心理議題的接受度越高。近一、兩年來,大家對諮商比較侃侃而談,遇到問題會去諮商,甚至知道有專業人士叫「心理師」,這跟大眾媒體也有關,很多 KOL 會談到諮商或心理健康的議題。

那對於 45 歲以上的人,他們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比較不願意揭露,造成有需求但不揭露的比例較高,當你聽他們敘述過往經歷時,會發現他其實很多地方有需求,但...

2022-12-12 09:31:5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多少還是有城鄉差距,台灣想要進入這塊的人是多的,新生代的心理師也有,但我不確定資源是否有平均分配,台
2022-12-12 09:32:5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為什麼現在心理資源多,但自殺率還是很高?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6:28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某個程度來說,現在社會的壓力是大的,當你困在一個困境時,會有一些強烈的情緒,可能是絕望或極度低落,我不確定這些人在這麼低落時,會不會願意尋求心理諮商的資源,因為當你如此絕望時,也會伴隨很絕望的信念跟想法,覺得「沒辦法了,我很痛苦」,不一定會想到其實還有方法,就像被困在一個洞裡,所以這個問題很難講,當然心理健康的促進很重要,但整個大環境像經濟蕭條等壓力也是有關。

2022-12-12 09:50:1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首先是情緒感知能力增加,隨著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們對於情緒、關係的感知能力更強,以前的人可能資源不足、每餐吃不飽、社會壓力大,但他認為這就是社會的樣子,雖然很苦但不會想要結束生命,那時的痛苦感跟這世代的痛苦感有差,因此我認為是資源普及的程度,比不上大家心理痛苦的程度,導致自殺率或憂鬱比例提高。

第二個是求助門檻高,以費用來說,每個人一個月或一年可支付在心理健康的費用有限,有些人甚至沒有,另外還有心理層面的問題,雖然這世代好很多,但還是有負面的標籤存在

第三個是太麻煩了,心理的東西很容易被忽略,若是肚子痛到無法做事,我們會知道去吃藥,吃藥也會馬上變好,但心理問題不是這樣,假設把立即效益放在分子、成本放在方母,以心理諮商來說,他的單位成本能立即取得的效益較低,所以大部分的人會先忘掉或是忽略情緒,當情緒下一次再爆發時,才發現已經累積到無法控制的程度

2022-12-12 09:50:17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們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改善心理健康?為什麼會想做這個服務? 7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6:28
張祖榮

張祖榮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大家應該都會有對生命迷茫的時候,我自己是在 28-30 歲左右,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繼續做這個工作?要不要換跑道?還是去結婚?各式各樣的壓力開始進來,這時我接觸到正念冥想,後來也嘗試過線上的心理諮商,對我自己改善蠻多,覺得多一個人去分享心事很棒。

早期憂鬱症這件事無法診斷,因為心裡面的陰影比較屬於「亞健康」的狀態,像長期的不安、焦慮,那長期處於這個狀態,就容易變成心理疾病,那我們沙發心理 App 是提供預防、提升心理健康狀態的一種工具,讓你放鬆、好眠、提升專注力,把自己帶回比較健康的道路上。

我們的 App 結合全球風行的正念冥想,再加上台灣剛合法的遠距心理諮商服務...

2022-12-12 09:24: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我過去讀心理系,也拿到行銷碩士,在大企業上班過一陣子,後來決定去用行銷的力量推廣心理健康,當時祖榮也碰到剛回台灣不適應的情況,因此認識到正念冥想就推薦給我,我們兩人經過兩、三年的試用,認為這個服務應該要有中文版本。另外其實以男生來說,如果他不想被別人看到他對外尋求幫助的話,應該要有些方式讓他對內尋求幫助,不管是自己療癒或是自己去諮商都行。

正念冥想的數據調查非常多,不僅可以改變你的大腦,還可以增加你的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褪黑激素,所以正念冥想有科學根據,也是知名藝人都有在推崇、練習的,我覺得台灣也可以來嘗試。正念冥想不是解決問題,他其實是訓練大腦...

2022-12-12 09:24:20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們現在提供兩種類型的服務,第一個是「諮商機構轉介」,屬於醫療行為。如果你想找諮商機構,或是已被診斷出精神官能症想找心理師,都可以先來我們的平台上看,我們有兩百多位心理師,資料有完整的揭露,能幫忙媒合合適的諮商機構,我們認為「心理師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專業」。

我們系統上也有社工背景的小幫手,若是你什麼都不知道,只是有對心理有點疑問,也可以先來跟小幫手談,他們會用文字來初步區分你的需求,再建議你去適合的服務,在推薦專業人士時會有很多指標來看,包含專業、擅長對象、特質、接案評分等。

第二個是...

2022-12-12 09:24:3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張祖榮

張祖榮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正念冥想被 Google、臉書、蘋果等大企業推崇,許多名人像比爾蓋茲、Kobe Bryant 也有在
2022-12-12 09:24:0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心理諮商如何幫助提升心理素質?要怎麼知道自己「痊癒」了? 4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6:28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心理諮商有很多不同方式,跟聊天不太一樣,心理師會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跟你討論現在遇到的困難,無論是分析、討論如何度過、提供同理的陪伴,品質會比較高。

我自己不會談「痊癒」的概念,我比較會談的是,假設你現在遇到一個很痛苦的困境,透過心理諮商有找到一個方式去面對,這個困境變得沒有這麼難了,或是你找到方式去跟它相處、解決它,你帶著這個新學到的方式,先回到生活中嘗試,後來若又遇到困境,可以再回來心理諮商,所以每個人需要的次數不同,會依經濟、意願、時間綜合下來判斷,這些都可以提出來跟心理師討論。

人生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

2022-12-12 09:35:0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自己也有使用心理相關的服務,前期用心理諮商,後期轉為我們平台上面的「抱抱教練課」。心理服務幫助我釐清很多情緒和壓力,也讓我在高壓下仍能表現良好,有一種 coaching 的感覺。現在當我有某種情緒時,我會先覺察到這個情緒的來源是什麼?心理、身體的因素各為何?是身體多於心理,還是心理多於身體?覺察後再用不同的方式處理。

比如說我剛喝完咖啡,自律神經受影響所以有點心悸,但剛剛又遇到一件讓我有壓力的事情,我不能把這兩種感受疊加,要好好的分析壓力來源,發現哪邊是我可以處理、哪些是不能處理的?對於不能處理的,先用有效的方式擱置著。

另外,心理服務能幫助你重新詮釋傷痛,其實傷痛會隨著你的理解而有改變,有點像是認知心理學,同樣一件事,你對於這個「歸因」的認知,會影響你如何詮釋結果。舉例來說,如果你感情路走得很坎坷,可能是因為過去遇過渣男或渣女,變得很沒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讓你在下一次感情時,繼續不自覺的被類似的人吸引,因為類似的那個人會釋放出一些他比你好、對你有興趣的訊息,你就會貼著他,之後感情的問題再次出現。那透過跟心理師的探討,你就能去改變對事情的詮釋跟認知...

2022-12-12 09:35:5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不太可能一路順遂,有些事情我們不一定能掌握,像是台海問題、政治局勢等,但生活還是要過,所以透過心理諮
2022-12-12 09:49:3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您對遠距諮商的看法?為什麼會跟數位平台合作? 2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7:54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當初會跟遠距抱抱合作,剛好因為台灣開放推遠距諮商,他們有這樣的系統、符合保密條款,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行銷的曝光管道,但在台灣做遠距諮商還是有法規的限制。以台北市來說,第一要跟台北市衛生局申請,核准通過後,民眾有需求的話,第一次還是要到諮商所評估,讓我們了解他的狀況、看他適不適合,有沒有可能他更需要的是其他醫療資源的介入,另外民眾要簽署同意書,了解這個諮商所是用什麼系統跟他進行遠距。

這些法規算是一個保障,因為心理諮商算是醫療行為...

2022-12-12 09:37:59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如果很輕易放寬遠距,心理師和民眾都可以在隨意的地方進行,這樣不太安全,還是要在私密的地方,心理師也要
2022-12-12 09:37:54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提升病識感,知道自己心理上需要幫助?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38:53
張祖榮

張祖榮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其實我們的 App 結合正念冥想跟心理諮商,就是在幫助大家提升病識感,不是直接叫你去看醫生,而是先做正念冥想,訓練自己大腦的肌肉,聽聽白噪音、放鬆音樂,慢慢會知道我今天心情好或不好,注重自己基本的健康,在這個步驟先做預防,知道心情不好是什麼原因?能否自己解決?像散步、運動、走路等,若不行的話,進而認知到自己現在比較嚴重,需要嘗試心理諮商,當然若已符合憂鬱症、躁鬱症,需要做藥物控制,這另當別論,還是要去掛身心科。

2022-12-12 09:45:0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現在網路資源很多,若你想要實際了解自己現在的情緒狀態在哪個程度?是否有到憂鬱?需要找什麼專業?可以搜尋「心情溫度計」,這是一個憂鬱量表,手機也有 App,你針對最近的狀況回答問題,最後他會跑出一個分數告訴你的狀況,以及他們建議你要怎麼做,這是最快的方式。

另外我覺得現在青年對自己的情緒,其實覺察度蠻高的,他們會願意做心理諮商,會有一些年輕人掙扎,大概有幾個原因,一部份是家庭不認同心理諮商,或是有污名化的標籤,再來是費用,若是到自費的心理諮商所,當然費用是一定的,還有人是自己會猶豫,怕會不會他去看就像是他生病了。

那我覺得病識感的提升,因為現在相關資源、文章、資訊很多,如果可以透過量表,或是平時閱讀相關文章、看相關影片,更加了解自己的狀態,台灣也有很多諮詢專線,都是可以運用的資源。

2022-12-12 09:39:0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當你意識到自己有一些內心的困擾,關係也好、生活也好,或是你不太理解自己的情緒時,就可以先來問,當然最終決定要不要使用這樣的服務,都是多重因素的考量,但只要有一點怪怪的,想要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那就歡迎你來,任何的問題都可以。

2022-12-12 09:39:12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實務上,尋求心理諮商的多是什麼年齡層、社會背景、心理問題?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40:10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從數據上來看,以 30-49 歲左右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尋求人際關係、工作壓力、生活調適、情緒和創傷,當然還有自我探索,但這比較像是第三、第四堂諮商會去探索的東西,通常會找諮商第一個都是創傷、情緒相關,當然還有在疫情下的精神和心理壓力

我們自己有問卷調查,在心理諮商經驗這方面,83% 的人認為日常需要有人傾聽、幫他客觀分析問題 ; 67% 的人認為對陌生人吐露心事比較容易 ; 59% 未嘗試過心理諮商的人,是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其中 18% 的人因為覺得被發現會有點奇怪 ; 60% 認為遠距諮商會提升嘗試心理諮商的意願

2022-12-12 09:40:2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就自費市場來說,年齡層其實蠻廣的,10 歲青少年也會自己來詢問,當然未成年需要監護人的同意。我覺得跟年齡無絕對關係,而是你願不願意花這個錢來諮商

對於可能需要協助、但不太會向外求援的族群,我認為像軍警、公務人員,他們壓力也蠻大的,但我相信軍中跟警隊裡都有資源,讓他們的身心壓力可以被重視。另一部分跟職業有關,有些職業有既定的社會形象期待,比如說要很正義、正能量,因為他們要呈現這樣的社會角色,會忽略其實需要自我照顧,們不一定能在朋友和家人間展露這塊,這就蠻適合進入心理諮商來討論。

我們上個月有議題是「後悔當媽媽」,一個母親到底可不可以說她其實很後悔當母親?她們可不可以表達這個心情?兩派聲音都有,只是有些媽媽不一定能在夫妻關係裡談,可能先生的壓力也很大,那跟朋友談又不一定會有共鳴,所以來諮商所裡談一談也很適合。

2022-12-12 09:40:21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們平台接觸到基本上都是 24-40 歲為主,大多為白領上班族,女性佔七成,心理需求是感情占第一,家庭第二,工作第三

分享一個數據,在近十年來,人口成長比例是 1.45%,但看精神科的人數,女性成長 33%,男性成長 37%,最主要的原因是男生大多不會揭露自己有需求,甚至他也不想承認,長期壓抑後就爆發,那時要處理的已經不是心理問題而已,會到精神上的問題,需要藥物的介入 ; 那女生大部分在一開始有點問題時,就會覺察到而去心理諮商或正念冥想等排解掉。

2022-12-12 09:40:33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在華人社會「家醜不外揚」、「有事自己擔」的心態,如何改變大眾對心理健康的意識? 3 則對談comments 2022-12-12 09:41:08
張祖勳

張祖勳

聯碩科技
(couchspace 沙發心理)
共同創辦人

其實這些觀念長期下來,我們養成壓抑的性格,進而影響到情緒管理和健康,美國情緒專家提到,若不擅長表達情緒,長期壓抑來自工作或家庭壓力的話,身體會藉由過敏、氣喘、偏頭痛、皮膚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表現出來。另外人們在累積壓力一段時間,好不容易想尋求協助時,也容易因他人對心理諮商有負面的解讀而中止,沒有對外取得資源。

我們蠻希望改變大眾這種心態,所以在行銷、教育上會去傳達,保持心理健康會有什麼好處?就像我們知道若要保持體態要去健身房一樣,同樣的,保持好的心理健康,不但能讓身體健康,還會提升創造力、工作效率。除了多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外,也可以多讀相關書籍、參與活動,當然也能透過沙發心理 App 這樣的平台,去練習跟自己對話、練習心的肌肉

我們的平台是比較 freemium model(免費增值商業模式),很多內容都會定期更換免費素材,也會跟企業、學校、公家機關合作,像國外很多小學會用這樣的 App,或加入相關課程到課綱裡,漸漸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推動整體的心理健康意識。

2022-12-12 09:41:15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鄒孟栩

鄒孟栩

擁抱心理諮商所所長

媒體、政府都有在宣導,我會鼓勵民眾自己去閱讀、接觸相關資訊,變成你日常生活的習慣,因為這些資源都在那邊,但你不去找,他不會主動送上門,所以把這些資源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偶爾閱讀相關文章或發現自己不對勁時,能用量表測試、了解自己的狀態

2022-12-12 09:41:18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謝懿

謝懿

鳴醫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覺得純粹就是時間問題,比起其他民主國家來說,願不願意揭露自己內心跟社會開放度有關,台灣只是慢其他民主國家幾年,再過幾年就會長上去,所以不是個大問題。若我們刻意去調整,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我覺得應該要自然一點。

我觀察到有在使用心理資源的人,都會揭露自己有在用,像過去我演講都會跟大家説,我每個禮拜都在諮商,因為我更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只有我,很多 KOL 像阿滴、理科太太、志祺等,都說過曾使用類似資源,甚至很多看起來很健康、成功的人,也都說自己有在使用心理服務,講久了後大家會覺得這是一件很「酷」的事,開玩笑講是這樣。

公司端現在 HR 也在推,過去傳統公司 HR 的心態是員工有問題,我要挑出來逼他去諮商,但現在不一樣,現在會覺得這是公司福利,我們跟很多新創公司合作,兩三百人一年會補助多少額度,大家都搶著用,連學校也有改變,我聽說過最近高中的心輔中心排到爆掉。

2022-12-12 09:41:26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你的孩子不像你的孩子?該怎麼協助子女度過疫情焦慮?

疫情導致全球約 15 億學童無法上學,「口罩生活」等巨變,更讓許多孩童不適應,在與病毒共存的未來時日裡,有 3 招「心」撇步,可以讓家長從旁協助調適。

2022-02-23 22:39:00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