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方官員,顏能通是環保工程人出身,2014 年被指派到官田工作後,發現菱角殼與青年人口流失的問題嚴重影響區域發展,透過「區長」這個職位,能更親近地方鄉民,為地方服務,於是他便邀集鄰里、社區發展協會等,召開公聽會凝聚共識,在顏能通及成大教授林弘萍帶領之下,社區民眾齊心進行菱殼炭的開發。
- 官田特色農產為菱角,每年總生產量約 6,800 公噸,佔了約國內總產量的七成,而當地光菱角殼垃圾每年高達 3,740 公噸,多年來一直棄置田邊燃燒或隨意亂丟,造成了嚴重汙染。
- 顏能通思考如何讓菱角殼從廢器物變成有用的原料,透過生物碳技術將菱角殼從垃圾變「烏金」(黑色黃金)。
- 將菱殼炭化的過程中,溫度是關鍵因素,烤肉炭的溫度大概是 300-400 度,一般做窯燒的炭大概 600-700 度,而菱殼經過團隊的實驗,發現在 1,000 度左右,菱角殼碳化時間最短,碳化的品質最高,整體效率是最好的。
- 菱殼炭有三個重要的功能,第一可以除臭、除濕;第二可以固化、改善土壤,也就是有固碳的功能;第三可以淨化水質。
- 菱角殼一公斤回收價雖然只有 4 元,但回收、曝曬、炭化到包裝過程都需要不少人力,以致最後菱殼炭每公斤生產成本高達 350 到 400 元,遠高於市售農用生物炭的行情價,面臨難以商業化的問題。
如何將菱殼炭商業化?
菱殼炭依其特性能進一步加工成為除潮包、天然除臭的菱殼炭肥皂、墨汁、燒製菱炭杯,甚至製成涼感巾、涼感口罩,更被工研院團隊選為空氣清淨機的材料,已有許多年輕人看好其潛力來官田設立新創公司。
- 為了推廣菱殼炭,需要其應用價值,以攤平製造成本。因此,成立「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成大教授林弘萍邀其學生李成憲加入合作社,共同開發新商品。
- 「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於 2016 年 9 月由各社區認股、以 40 萬股本成立,並在閒置多年的官田造林辦公區設立「菱炭森活工場」作為生產基地,燃燒菱角殼的熱能不僅可以煮菱角,還可以作菜、烤披薩,每年約可生產 90 噸菱殼炭。
- 該合作社邀請長輩們利用空閒時間,到社區活動中心處理堆積如山的菱角殼,清洗、翻曬、包裝貼標籤,增加人際互動的同時,也能領到參與鼓勵金,成為社區新的凝聚力。
- 李政憲於 2019 年成立「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負責產品應用開發和行銷,以合作社為工廠,「官田烏金」作為末端品牌,建立兩者上下游關係。
- 為推廣菱殼炭的多用性,合作社先後捐贈超過 1,300 份菱炭吸附包給台南及屏東的復康巴士,用以淨化車上空氣,復康巴士使用半年後,合作社便將吸附包回收,再撒到菱角田裡淨化水質。
- 官田國中是菱殼炭與菱角田結合的試驗場地,讓學生了解生態,和學習融合在一起。
- 長期關注大學社會責任(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lity)的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泰和與團隊,經由 USR 計劃,協助設計產品包裝、架構網站、發想合作提案,奠定菱殼炭產業的基礎。
借鏡菱殼炭成功經驗的後續發展?
- 陳美伶坦言,開發市場跟通路是較困難的問題,期待能讓更多企業看到「菱殼炭」的潛能,找出不同用途,並精進開發技術。例如與國內一家共享電動機車業者合作,透過菱殼炭,吸附機車內安全帽異味。
- 借鏡菱殼炭的成功經驗,也希望開發其他農廢的新應用價值,如稻殼炭、鳳梨炭、花生炭、苦茶籽炭等,將廢棄物變身為有利環境的資源,使其不再是生態殺手。
顏能通希望「菱殼炭」不只是單一的商業行為,更是一個社區共榮的文化,一起透過與台南市東區區長顏能通和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的訪談,了解「斜槓公務員」如何抱持著「解決問題」的初衷,將農業廢料燒成官田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