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植物肉」?
不同於在傳統市場上看到的「傳統素肉」,植物肉則是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素肉則是用黃豆、豆腐、豆皮等食材製作的中式食材。
- 植物肉的神奇之處,在於口感跟真實肉品幾乎沒有差別,卻是純素的。透過科技,植物肉不只複製了「肉感」,在餐盤上切開時,甚至能看到流出仿真的「血水」。
- 早在 2009 年,美國就有一些小型新創與大學教授在研究植物肉(plant-based meat)技術。這種肉和「培植肉」(cell-based meat)都是在實驗室做的「不殺生」人造肉,但植物肉是萃取豆類植物蛋白質改良,後者則是萃取動物 DNA,例如拿一根雞的羽毛研發。
(左為培植肉公司 Eat Just 萃取動物 DNA;右為植物肉公司 Impossible Foods 萃取植物 DNA。擷取自 Bloomberg、Impossible Foods。)
用什麼科技?
- 植物肉界龍頭公司—— Impossible Foods 解釋,他們從豆類 DNA 中提煉出「血基質」(heme),而血基質正是讓人類「無肉不歡」的關鍵一味。(Impossible Foods)
- 不過,提煉血基質的技術,並非 Impossible Foods 專屬。早在 2010 年前後,在對前衛科技應用瘋狂的加州,就有投資人挹注研究於「如何讓素食吃起來有肉的口感」。連比爾蓋茲也在 2013 年開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中。
- 另一家植物肉業界名店 Beyond Meat 於 2012 年推出「沒有雞肉的雞柳條」,是最早開始量產的植物肉商品之一。當時僅限北加州的 Whole Foods 連鎖超市能購買。
植物肉誕生的大環境背景
植物肉要形成當前在各大連鎖速食店都能出現的「文化旋風」,靠的不只是前衛的技術,而是這項產品「被宣傳的價值」,搭上了時代熱潮——
- 2018 年,15 歲瑞典女孩童貝里(Thunberg)發起為氣候議題罷課的運動,掀起一連串全球示威潮。隔年她一句「How Dare You」吼出這群世代對「未來環境不被重視」的不滿。
- 同個時間,在川普政府不斷否決環境永續相關政策下,美國在野政壇新星蔻蒂茲(Ocasio-Cortez)倡導的綠色議題— Green New Deal,也從 2019 年於全美悄悄發酵。
- 現任美國總統拜登還沒當選,就曾宣示要在 2050 前實現 100% 零碳排,隨後積極部署各類氣候行動,並在上任當天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協議。「拜登新政」的一大基礎建設計畫,也同樣圍繞著「綠能環保」,可說是一場美國二戰後最大的工業改革。
- 2018 前後,植物肉產業擴大生產線。2019 年,南加州的 Beyond Meat 正式上市,在公開市場上募資達 38 億美元(超過當年台幣 1100 億)。同年,位於北加州的 Impossible Foods 則在技術上有重要突破,讓口感吃起來更像真肉,且鈉、飽和脂肪含量都下降超過 30 %。如今,植物肉已在大多美國超市冷凍櫃能看見蹤影。
眼前趨勢
疫情的爆發,儼然形成植物肉市場的「催化劑」。在全美畜牧產業因封城供應斷鍊,加上肉品工廠傳出大型員工傳染問題,大眾開始關心「吃的健康」,重新審視飲食中的「上下游關係」,植物肉成了市場當紅炸子雞。
- 植物肉這類「替代性蛋白質」的上、下游供應鏈,在 2020 總共得到 31 億美元(約當年台幣 870 億)的初始投資,創下歷來新高。(Good Food Institute)
- 疫情讓全美消費者上網訂購民生用品,也打開了植物肉的家庭通路市場。2020 年,Impossible Foods 通路快速拓展,在疫情中逆勢成長,進軍美國最知名賣場——沃爾瑪和 Trader Joe。今年 2 月,Impossible Foods 聲明將大舉降價 20%,一塊生的漢堡肉從近 7 美元降到 5.5 美元(相當於台幣 165 元)。
- 植物肉在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的雙重成功,吸引了更多投資圈、科技圈新貴注意。比爾蓋茲也自承,自己投資的幾間植物肉公司,都帶來不少獲利(彭博)。
到底是「誰」在吃植物肉?
植物肉的產量,距離「彌補畜牧業供應斷鏈的缺口」還很遠,但當前讓畜牧業面臨破壞式創新挑戰的,或許是植物肉的消費族群,具有的「政經實力」。
- 在美國,植物肉的最大宗消費者是年收入超過 7 萬美元的家庭(美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約落在 6 萬 8 上下,年收入 7 萬換算成台幣=月薪 17 萬 5 千元),且年齡多介在 35 至 44 歲之間、擁有碩士學位、及有孩子的家庭。(VOX)
- 2018 到 2019,美國餐廳提供植物肉的趨勢增長了 268 %,尤其集中在西岸如加州、華盛頓州、及俄勒岡州,他們的消費動機多為「環境及健康」因素。(Ipsos)
- 對美國西岸左派菁英而言,這種飲食習慣擁抱環保、綠能、萬物平權等先進政策發展,絕不只是在「跟風」。這項新科技讓天性愛吃肉的人,能同時擁抱「減少碳排」的世代價值,對這群消費者/環保選民/綠色倡議者來說,或許買的是一張給下一代「永續的支票」,吃的是一頓「身份認同」。(ScienceDirect、SAGE、英國心理學會)
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植物肉量產化跡象,在全球都將趨漸明顯。
- 今年 4 月,香港植物肉團隊 Green Monday 進軍台灣、南韓、和印尼等市場,且大手筆要斥資近 2 千萬美金插旗台灣建廠(日經)。
- 亞洲的植物肉市場預計在 2026 前每年會增長 15.9 %,將是世界最大成長地區(Statista)。據 AT Kearney 管顧公司報告,2040 年國際市場需求將達 4 千 5 百億美元。
這次訪問要先用長年旅居加州的「台灣味蕾」,給大家第一手品嚐心得;除此之外,也搜集了食物營養面、環境永續面、市場供需面、及動物生態面,四方的專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