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 訂閱
ChatGPT 掀起 AI 教育新浪潮,如何塑造課堂的未來?

ChatGPT 掀起 AI 教育新浪潮,如何塑造課堂的未來?

Apr 19, 2023

從查字典、網路搜尋,再到生成式 AI-ChatGPT,獲取知識的管道越來越多元、快速、且豐富。當這些科技工具應用於教育,會造成哪些影響?又如何牽動未來教育的走向?

# 科技扮演的角色為「輔助」 # 老師須隨科技發展調整教學模式 # 學生須有合理且負責的使用態度

王縈緹

王縈緹 / 採訪編輯

採訪寫作

陳卓君

陳卓君 / 副總編輯

審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questionquestion

此次與談人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禹良治

禹良治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發生什麼事?

由 OpenAI 所發表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問世後,在 AI 產業掀起了一股熱潮。ChatGPT 能夠掌握豐富資訊,嫻熟地使用人類語言,並根據使用者所下的指令,生成各種連貫的文本,也因此讓許多學校擔憂 ChatGPT 是否會對學習上產生負面影響?

  • 代筆、代寫隱憂:
    • 根據路透社報導,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為防止學生將作業委由機器人代筆,禁止校園使用 ChatGPT ,該校也回應目前仍未有具體的追蹤方法。
    • 清華大學設立 「AI 影響教學工作小組」,針對生成式 AI 工具可能帶來的衝擊提出應變措施,也呼籲政府應盡快訂出相關規範。(聯合報
  • 影響思辨能力:
    • ChatGPT 雖然可以快速生成答案,但也使學生失去了探索事物的過程,可能導致個人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ChalkBeat
  • 內容的安全性及準確性:
    • 科技不免會有侷限性,ChatGPT 所生成的答案可能會受到數據的偏見、語言、文化背景、翻譯等問題,導致準確性有誤差。(詳見文末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訪談)


AI 帶來什麼正面影響?

即使 ChatGPT 存有著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時代必然會往前,若可以善用每個資源,AI 會是引領教育的重要領航者,創造出新的教育方式。

  • 蔡明順分享,AI 可以提供最即時的智能反饋、更有效率的管理個人化學習、實現差異化教學。
    • 「教育部因材網」導入診斷模組以及 ChatGPT 語言模型,依照能力診斷,為每位學生提供專屬的學習路徑,加上語言互動的方式,帶領學生線上完成功課。(詳見文末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政軒訪談)
    • 老師可以試著讓學生用 ChatGPT 對話找出答案,並觀察對話的過程,以掌握學生需要加強的地方,衡量給予適當的個別指導。(詳見文末 元智大學禹良治訪談)
  • 李政軒表示有了 AI 的輔助,學習不再受限於空間,即使老師不在旁邊,AI 仍可扮演引導孩子的角色,且搭配教育部「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的計劃,對於弱勢的學生來說,建制了更公平學習的機會,實現教育正義。
  • ChatGPT 的出現其實也給予社會機會去正視,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當這些「死記硬背」的問題能夠透過科技工具解答時,或許應該思考是否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機器取代不了的技能,如:溝通能力、推理能力等等。(世界日報


該如何面對?

科技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為「輔助」,ChatGPT 應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鷹架,漸進式的給予提示,成為一種指引思考的工具,同時也訓練學生問問題的能力,而非直接生成出答案。

  • 對老師來說:
    • 在科技教育中,老師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必須教導學生「合理且負責的使用輔助學習態度」、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這是數位時代下一直強調的關鍵技能。不論是媒體、網路,訊息的真偽都需要由閱聽者去辨別,在 ChatGPT 出來之後,這樣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 李政軒認為,老師可透過調整評量的方式,避免學生過度使用 ChatGPT,因 ChatGPT 只能生成中規中矩的答案,缺少創意及個人的生活感知,若將單一形式的作業,改變成互動式觀察、實作、小組討論、口說報告等,這些都是無法完全仰賴 ChatGPT 作答的。
    • 蔡明順說明為了教育學生相關技能及觀念,老師的培訓更為重要,必須加強活用、實戰的能力,不再只像以前主要為知識傳達的角色
    • 或許有些老師會排斥、認為加重工作負擔,其實若能熟用這些工具,不僅有助於節省備課時間,更能提升教學豐富度。紐約時報) 
  • 對學生來說:
    • 學生與 ChatGPT 之間應是要建立「合作的關係」,人機融合共同找出答案,儘管現今 AI 工具愈趨多元,該有的職能仍是需要學習,以 Coding 為例,學生基本的 code 還是得要會寫,不然縱使手上有AI工具,也沒有能力去解讀及判斷內容是否正確。


未來會如何?

學習的速度總跟不上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未來某些職業有可能被取代嗎?

  • 蔡明順提到,每個人都該思考 AI 工具對自己所屬的領域來說,屬於「賦能型」還是「替代型」的技術。
    • 若是「賦能型」就必須毫無疑問的學習它,因威脅可能來自於,競爭者使用了這項工具後,促進了個人生產力的提升,當大家都握有一樣的工具時,內容經不經得起查證、是否仍獨有原創性,會是重點。
    • 若是「替代性」就必須去思考怎麼做到產業的轉型及創新,例如:翻譯、多媒體動畫等領域,已出現許多工具可以獨立生成相關內容。
  • AI 的進步,並非會真正的取代工作機會,而是促使人們墊高基本的能力,未來會是人人多能工的時代。

ChatGPT 所產出的文字該如何規範著作權?哪些學校已經有在使用 ChatGPT 於實際教學當中?跟著《旭時報》與各方專家一起來探索 ChatGPT 在教育的應用。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questionnaire

深度對談

question
question
教育結合 AI 可能會產生什麼改變?如何為教學加分? 5 則對談comments 1y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其實不只台灣,教育融合科技的趨勢已被整個大環境所看到,在 2019 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人工智慧與教育共識」的概念,建議各國在益處大於風險的前提下,都應要把此模式導入到教育之中;另外,在 2021 年,該組織同樣發表了「人工智慧與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甚至是提到教育政策的制定者,都應要多少程度的去了解 AI 趨勢,以符合「SDGs 4 優質教育」為目標。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在 ChatGPT 出來之前,AI 結合教育的研究早已著手進行,例如:第一、「Cool English 酷英網英語線上學習平臺」便是一項很好的 AI 教育典範之一,其使用 ChatGPT 背後的模型,導入到口說練習 Cool Ebot 模式之中,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口說情境與對話角色,實際模擬會話過程;第二、2017 年時「教育部因材網」導入診斷模組,做到跨年級分析學生的弱點,依照能力診斷,為每位學生提供專屬的學習路徑,它呈現的方式類似於闖關地圖,當節點被標記為綠色時,代表該內容學生已充分吸收;白色則為推薦的下一個學習選項;橘色則為學習過程有困難之項目,對老師來說,有助於實現差異化教學,提供個人化的教育...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AI 成為教育工具已是現在進行式,最主要有三大功能:「提供最即時的反饋、更有效率的教學管理、個人化的學習」。若從老師的角度來說,目前比較常見的應用方向為,利用 AI 做個人的數據分析,客製學習計畫,提高學習效果;亦或者,把實體教學場域融合虛擬環境,有助於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打造高度的沈浸式學習體驗。但是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最近市場上話題度極高的為智慧型 AI 聊天機器人,如:ChatGPT,用精準且快速的方式,成為用戶可以快速豐富知識的一種途徑。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其實在過去五年生成式 AI 技術尚未純熟時,就已有很多種類型的 AI 教育。例如,有需多學校推動學生參與「磨課師」線上學習課程,該系統可透過演算法分析,學生滑動投影片的速度、每頁閱讀的時長、作答測驗時每一個題目停留的時間,去量化學習效果。

當科技愈趨智能時,訓練學生如何妥善的運用、加以促成自我解決問題能力,才是與科技共融最正確的方式。為教育學生相關使用技能及觀念,老師的培訓更為重要,老師必須加強活用、實戰的能力,不再只像以前主要為知識傳達的角色,現在更強調的是引導式的學習,如:帶領學生使用數位工具及操作數據、教導如何做查證及推理,加強提升學生的提問、反思的能力。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而發展至今,AI 結合教育是很多元的,ChatGPT 只是其中一種應用,若將不同的 AI 模組結合,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ChatGPT 在教育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 則對談comments 1y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ChatGPT 這樣的生成式 AI,不免會碰到侷限性,尤其有些數據在英語資料庫較完善,有可能會出現翻譯誤差,導致準確性有偏見。因此 ChatGPT 產生出來的答案,是否有可能受到數據的偏見,或者是語言、文化背景、翻譯等問題,而產出錯誤的結果,這也是各方學者所提出的疑慮之一。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目前 ChapGPT 的使用仍正在被規範以及討論當中,正朝著技術上的創新及使用面的優化為發展方向。在這樣的助力及阻力之間使用者必須學習找到一個平衡。AI 結合教育很強調的一點是,不只訓練學生如何使用它,更要保有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去面對、去懷疑 AI 所生成的答案,當大家都握有一樣的工具時,內容經不經得起查證、是否仍獨有原創性,會是重點。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如何避免可能帶來的風險? 5 則對談comments 1y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很多人可能最直觀的疑慮是,AI 是否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是科技教育中,科技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為「輔助」,ChatGPT 在教育上發展的方向,應是幫助孩子建立學習鷹架,而非直接生成答案。舉例來說,當學生答不出「1/2 + 1/3 為多少?」時,AI 會漸進式的給予提示,如:「觀察看看分母是否長一樣?」、「分母有可能變一樣嗎?」、「分母的兩數有沒有共同的倍數?」等等,用引導的語句帶領學生,若是直接給學生解題步驟及答案,那麼其實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質...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首先,針對 GatGPT 可能涉及資訊洩漏的疑慮來說,如何發展一個完善的資料保護、監控機制,是備受各界關心的議題,最佳的狀況是要確保其回答的答案不止有準確性、客觀、不帶偏見,甚至還能保護個人。目前 OpenAI 的做法是,聘用了許多非洲標注工,協助標記帶有敏感且不適合揭露的內容,如:色情、自殺方式、有恐攻傾向等,可能造成社會風險的問題,都會將其標示為不適合回答之項目...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禹良治

禹良治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如果學生只想從 ChatGPT 得到答案,忽略了原因,自然會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現行 ChatGPT 已可解釋原因,建議學生除了找答案之外也要了解為什麼。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若要避免學生過度使用 ChatGPT 生成答案,老師必須去調整評量及出作業的模式。因 ChatGPT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老師要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 ChatGPT? 3 則對談comments 1y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以老師的角度來說,教學模式肯定得跟著科技隨之做出變化,老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必須教導學生一個合理且負責的使用輔助學習態度,也需要提升他們批判思考的能力,這是面對數位時代一直在強調的關鍵技能,不論是媒體、報章雜誌、網路世界有很多的真偽都需要由閱聽者去辨別,在 ChatGPT 出來之後,這樣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AI 的進步讓教學不再是只有寫黑板、看影片,AI 能提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習的動機,最重要的是做到個人化的知識傳授,也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透過課堂,促進孩子增強軟實力,例如:合作、溝通、批判性思考等...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禹良治

禹良治

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主任

老師端可用來做為翻轉教室的工具,請學生與 ChatGPT 對話找答案,老師觀察學生與 ChatGPT 的對話,以掌握學生不懂得地方,給予個別指導學生可用來做為自主學習的工具,如家教一般。且老師與學生都可試著使用 ChatGPT 了解它的功能,它不僅是聊天的工具,可以幫你找答案、解釋原因,做為翻轉教室和自主學習的好工具。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也因此教育部非常重視老師們相關的職能,設計很多科技教育的培訓課程,目的是提供老師方向,實踐把科技工具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哪些學校已於實際教學中使用 ChatGPT? 3 則對談comments 1y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就我觀察目前都還在摸索階段,但是有很多學校已訂出相關準則,例如:普林斯頓大學、台大。用 guidelines(準則)的方式建立師生之間在使用 ChatGPT 的默契,如:哪些課堂可以使用、使用的程度、是否需要附上註解等等,像在台大使用 ChatGPT 必須標註來源方式,也因為其不是每次產出的答案都一樣,出處甚至必須加上時間軸線...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進展到現在,尤其是這學期來說,就我所知少部分的大學教授開始試著將 ChatGPT 的應用納入課綱,允許學生做報告、資料搜集時可以使用該應用程式,當然的也必須註明出處。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許多研究報告包含 OpenAI 自己發表論文也指出,ChatGPT 在各個領域的考試,已經達到非常優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ChatGPT 所產出的文字該如何規範著作權? 1 則對談comments 1y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以學術論文來說,可使用 GPT 的檢測器(Detector)提供反查的功能,查核整篇文獻使用 ChatGPT 的程度。但若以非論文來說,AI 所生成的文字或圖像,都不供商業使用,只允許個人用途,不過在這塊的立法仍有待完善,目前正逐步建置當中。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question
未來是否有可能取代某些職業? 5 則對談comments 1y
李政軒

李政軒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資訊與測驗統計研究所教授

AI 已經是融入生活中的進行式了,點餐、開車、辦公室虛擬助理等等,人人都可以使用AI工具,在這個世代善用 AI 工具的能力非常重要。教育部於中小學端發展「和 AI 做朋友」教材及教案,於大學端開發「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領域系列課程」,可以看到現在大學也因應 AI 正在做轉型,過去 107 年開始 AI 工具的教學還是以資通訊科系為主,一直到了 110 年,不論是人文科系、商科、都已陸續將 AI 放到課程地圖中,開授相關實作課程,隨著不同科技工具的出現,現在近乎是每年需要做相對應的課程調整,可見AI的浪潮發展的進程真的很快速,我們都必須做好準備。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未來很重要的兩個發展方向為:一、教育 AI -培訓老師 AI 能力,不僅可以讓老師更好傳授學生使用 AI,也可能減輕老師教學上的負重。二、AI 教育-把 AI 融入於課程之中,創造出更多元、更有效益的教學及學習模式。未來並非工作會真的完全被取代,而是我們需要更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蔡明順

蔡明順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人類歷史上每次的技術變革,都會對部分行業的需求產生影響,也因此會迫使其做出轉型、創新。我曾在 OpenAI 與賓州大學所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上看到一個觀點是,他們推估未來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行業是「勞動體力的工作者」,也就是俗稱的藍領階級;另外難以被取代的還有,腦力使用最密集且繁瑣的前 20% 的知識工作者。

其實最近不管是報章雜誌還是新聞,都對 AI 工具有很多的介紹,甚至是過度的解釋,我也發現這使很多人,不管是學生還是一般民眾,產生了心理的恐慌與憂慮,瀰漫著一種思維是:「是不是不加緊腳步學習這些工具,就找不到好工作?在學業上比不過別人?」,但這樣的想法不全然正確。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我覺得每個人都該思考,現在這樣子的 AI 工具對自己來說,屬於「賦能型」還是「替代型」的技術。若是「賦能型」,那就必須毫無疑問的學習它,因為未來可能需要面對的競爭力來自於,別人在使用這項工具後,促進了個人生產力的提升。舉例來說,一個優秀的記者其採訪能力、查證能力、原創能力都不是機器輕易能取代的,但未來有可能改變的是,搭配 AI 工具後,寫訪綱、新聞稿的時間會加速許多,當基本的寫作可以利用科技工具完成時,「培養多職能便會是必備的要件」,例如:要懂得產業分析、翻譯能力,或者同時了解多個行業等等。有了 AI,未來的知識工作者不能只有單一一項能力。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若是「替代型」,例如:翻譯、多媒體動畫等,現在已出現越來越多科技工具可以獨立生成這些內容,這些行業別的工作者就必須去思考怎麼做到產業的轉型及創新。

1y

我對於這則留言有疑慮

分享 Share シェア

facebooklinetwitterlinkedin

延伸閱讀 Read more

ChatGPT 有求必應,真要成為「萬事通」仍有哪些挑戰?

ChatGPT 有求必應,真要成為「萬事通」仍有哪些挑戰?

ChatGPT 出現,AI 成了「通才」,降低了一般人使用 AI 工具的門檻,同時拉高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期待。然而,當各行各業都在幫 ChatGPT 「找工作」、邁入商品化之際,尚須克服哪些風險與挑戰?

April 12 2023

ChatGPT「出任務」,人類準備好與 AI 協作了嗎?

ChatGPT「出任務」,人類準備好與 AI 協作了嗎?

ChatGPT 近期登上媒體熱搜,2022 年底推出後成長飛快,從簡短回答、寫文章,到寫程式碼、辨識圖像。機器腦跟人腦相比,AI 的演算技術到什麼程度?我們該如何看待未來人與機器的結構性變遷?

April 11 2023

ChatGPT 出現後,人類的價值在「下咒語」?

ChatGPT 出現後,人類的價值在「下咒語」?

近期掀起 ChatGPT 風潮,各網友分享與系統對話的內容。為什麼 ChatGPT 能用人類的口吻說話?他真的會思考嗎?在人工智慧發展下,我們該學習何種能力與之共同工作,而非擔心被取代?

March 02 2023

時間標記 Timestamp

EPEPISODE #旭沙龍-張育寧時間

EP #
邀請已成功寄出 Sucessfully 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