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由 OpenAI 所發表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問世後,在 AI 產業掀起了一股熱潮。ChatGPT 能夠掌握豐富資訊,嫻熟地使用人類語言,並根據使用者所下的指令,生成各種連貫的文本,也因此讓許多學校擔憂 ChatGPT 是否會對學習上產生負面影響?
- 代筆、代寫隱憂:
- 影響思辨能力:
- ChatGPT 雖然可以快速生成答案,但也使學生失去了探索事物的過程,可能導致個人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ChalkBeat)
- 內容的安全性及準確性:
- 科技不免會有侷限性,ChatGPT 所生成的答案可能會受到數據的偏見、語言、文化背景、翻譯等問題,導致準確性有誤差。(詳見文末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訪談)
AI 帶來什麼正面影響?
即使 ChatGPT 存有著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時代必然會往前,若可以善用每個資源,AI 會是引領教育的重要領航者,創造出新的教育方式。
- 蔡明順分享,AI 可以提供最即時的智能反饋、更有效率的管理個人化學習、實現差異化教學。
- 「教育部因材網」導入診斷模組以及 ChatGPT 語言模型,依照能力診斷,為每位學生提供專屬的學習路徑,加上語言互動的方式,帶領學生線上完成功課。(詳見文末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政軒訪談)
- 老師可以試著讓學生用 ChatGPT 對話找出答案,並觀察對話的過程,以掌握學生需要加強的地方,衡量給予適當的個別指導。(詳見文末 元智大學禹良治訪談)
- 李政軒表示有了 AI 的輔助,學習不再受限於空間,即使老師不在旁邊,AI 仍可扮演引導孩子的角色,且搭配教育部「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的計劃,對於弱勢的學生來說,建制了更公平學習的機會,實現教育正義。
- ChatGPT 的出現其實也給予社會機會去正視,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當這些「死記硬背」的問題能夠透過科技工具解答時,或許應該思考是否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機器取代不了的技能,如:溝通能力、推理能力等等。(世界日報)
該如何面對?
科技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為「輔助」,ChatGPT 應是幫助學生建立學習鷹架,漸進式的給予提示,成為一種指引思考的工具,同時也訓練學生問問題的能力,而非直接生成出答案。
- 對老師來說:
- 在科技教育中,老師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必須教導學生「合理且負責的使用輔助學習態度」、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這是數位時代下一直強調的關鍵技能。不論是媒體、網路,訊息的真偽都需要由閱聽者去辨別,在 ChatGPT 出來之後,這樣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 李政軒認為,老師可透過調整評量的方式,避免學生過度使用 ChatGPT,因 ChatGPT 只能生成中規中矩的答案,缺少創意及個人的生活感知,若將單一形式的作業,改變成互動式觀察、實作、小組討論、口說報告等,這些都是無法完全仰賴 ChatGPT 作答的。
- 蔡明順說明為了教育學生相關技能及觀念,老師的培訓更為重要,必須加強活用、實戰的能力,不再只像以前主要為知識傳達的角色。
- 或許有些老師會排斥、認為加重工作負擔,其實若能熟用這些工具,不僅有助於節省備課時間,更能提升教學豐富度。(紐約時報)
- 對學生來說:
- 學生與 ChatGPT 之間應是要建立「合作的關係」,人機融合共同找出答案,儘管現今 AI 工具愈趨多元,該有的職能仍是需要學習,以 Coding 為例,學生基本的 code 還是得要會寫,不然縱使手上有AI工具,也沒有能力去解讀及判斷內容是否正確。
未來會如何?
學習的速度總跟不上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未來某些職業有可能被取代嗎?
- 蔡明順提到,每個人都該思考 AI 工具對自己所屬的領域來說,屬於「賦能型」還是「替代型」的技術。
- 若是「賦能型」就必須毫無疑問的學習它,因威脅可能來自於,競爭者使用了這項工具後,促進了個人生產力的提升,當大家都握有一樣的工具時,內容經不經得起查證、是否仍獨有原創性,會是重點。
- 若是「替代性」就必須去思考怎麼做到產業的轉型及創新,例如:翻譯、多媒體動畫等領域,已出現許多工具可以獨立生成相關內容。
- AI 的進步,並非會真正的取代工作機會,而是促使人們墊高基本的能力,未來會是人人多能工的時代。
ChatGPT 所產出的文字該如何規範著作權?哪些學校已經有在使用 ChatGPT 於實際教學當中?跟著《旭時報》與各方專家一起來探索 ChatGPT 在教育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