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COVID-19 疫情期間,醫事人員因過度操勞,特別是第一線護理人力,面對低薪、超時與不友善職場環境,疫後大量出走,導致今年上半年起出現嚴重護理荒。
- 依《醫事法》規定,醫院病房有一定護病比,醫學中心 1 名護理師照顧 9 名病人、區域醫院為 1 比 12 、地區醫院為 1 比 15 ,若無足額護理師則不得啟用病床,導致許多大型醫院都面臨關床窘境,病患就醫權益也受到衝擊。
- 此波關床潮又以北部成重災區。據中國時報報導,醫學中心、區域醫院都關了約 1 成病床,傳台北馬偕關了 200 床以上、振興醫院也關逾 100 床,其餘醫院也關 40 至 50 床,急重症病人得在急診室苦候至少 48 小時以上。
- 除了診所、廠護及校護,各行各業如航空公司、健康管理中心、長照中心都需要護理師,因薪資及工作內容誘因,也會造成護理人力從醫院出走。
難解不等於無解
過去國內醫療單位也曾面臨內、外、婦、兒、急診部門「五大皆空」醫護荒,由政府帶頭想辦法,除提撥獎勵措施,也強化軟硬體配套,讓醫事人員有感改善,透過抽絲剝繭、參酌國外做法,讓難題不至於無解。
-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院長鄭舜平建議多管齊下,包括提供優渥且合理的薪資、讓約用人員有機會晉升公職、建立安心工作環境與由護佐、照服員協助非護理工作,一方面減輕護理人員負擔,一方面讓付出與報酬較成正比。
- 第一線護理人員出身的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副院長郭憲華認為將心比心是關鍵,以臺北醫院為例,設立托嬰中心由醫院監管、價格比坊間實惠,解決醫事人員產假後想回職場的最大難題,另針對人才招募提出留任策略,除留任簽約獎金外,若有院外經驗,不論是病房或 ICU 都可計算外院年資。
-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台灣在面對護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時,醫院和政府都要一起出力來挽留。
- 日本疫後,針對第一線護理給予每月 3 萬日元(台幣約 6 千元)獎勵津貼。
- 護理三班制排班未來應更彈性多元,建立人才庫,善用兼差的人補足時段。
未來該如何?
醫事人才流失問題,不應當作短暫現象,健保總額不足也是醫事人員能不能加薪的關鍵根源之一,醫療支出要佔 GDP 8% 以上,投資醫療、讓全民健康指標變好非一蹴可幾,民眾對台灣醫療滿意度向來很高,大家要共同珍惜健保制度,讓它能永續發展。
- 打造友善醫療職場
- 鄭舜平表示,台北醫院訂定 3 個重要目標,讓同仁可準時下班、安心吃飯、順利休假。
- 郭憲華認為,新進護理人員在 2 個月試用期間,除了護理長與臨床教師指導專業外,另安排導師關心生活適應、心情調適、人際關係,通過試用期後會提供簽約機制,有一筆簽約金收入。
- 導入智慧醫療
- 照護資料自動上傳,護理師不用在護理站抄寫,提高做事效率。
- 儀器定位降低點班尋物的時間。
- NIS(護理資訊系統)可縮短護理紀錄與查閱報告及交班時間,病人辨識和給藥功能可大幅降低臨床異常事件發生。
- AI 可協助醫師做精準和有效率的判斷,把單純、固定、常規工作讓 AI 來幫忙。
醫療量能與品質,攸關國家對生命價值的重視程度,面對疫後醫事人員出走潮,如何亡羊補牢?請看《旭時報》與專家們的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