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上班前習慣走進全家或 7-11,用 FamiPay 或 OPEN 錢包快速刷條碼付錢;下班後擠進全聯,再拿出 PX Pay 付款、集點。這些日常服務,其實來自「銀行代工」。金融業近年出現反常的趨勢——銀行不再強打自家行動支付,反而躲在零售商、科技軟體背後,默默提供金融服務。
- 中油 Pay App 來自中國信託代工;新光三越的 SKM Pay 則是台新建置;PChome 集團的 Pi 錢包內,旅平險、個人貸款項目,是由富邦及渣打創建。
- 過去只關注高端客戶的高盛,首次發行信用卡就與蘋果合作 Apple Card,上市一個半月核發超過 100 億美元額度。
- 印度當地保險公司 Acko General 與 Amazon 合作,在 Amazon Pay 中可以買汽機車險,也將推出健康險、租車險。(好險網)
- 金融創投 Ribbit Capital 與美國零售巨頭 Walmart 合作,挖角兩位高盛科技主管,成立金融科技公司。(The Economic Times、股感)
上述現象即金融業正夯的「打群架」戰略,也是金融教父 Brett King《金融常在,銀行不再?》提到的「嵌入式金融服務」。
- 金融科技中最具變革性的趨勢之一即「嵌入式金融服務」。過去金融、醫療、零售等產業各自獨立,但現在金融服務退居幕後,成為各行各業成長的推動力。(富比士)
- 各行業可用「顧客在哪,金融就在哪」來想像如何嵌入金融,創建出全新產品、服務。
- 嵌入式金融服務需要「即時傳遞資訊的 API」做基礎建設。台灣廣泛的作法是,銀行和合作夥伴各自開出 API、彼此介接、指示對方執行動作、交換資料。如網購時,按下結帳鈕後,電商即呼叫銀行的 API 顯示畫面,讓民眾輸入卡號。
金融業者圖什麼?
科技巨頭和零售業,掌握三個金融業者夢寐以求的要素——「大數據」、「鐵粉會員」、「生活場景」。畢竟誰越貼近消費者,誰就越能主導世代。
- 金融業雖有許多金融行為數據,但科技、零售業有的是前端銷售、中台營運、後端倉儲等全盤數據,描繪出的顧客樣貌更貼近真實。
- 銀行運用了、日常「大數據」、掌握品牌「鐵粉會員」、進入民眾「生活場景」後,能接觸到過去不易認識的新客。如給蝦皮的賣家(賣貸款)、 Uber 的通勤族(賣車險)、超市的忠實主婦(賣信用卡)。
第三方金融服務商(TSP)崛起的世代
如今許多金融業者和場景業者意識到,應專注於自己擅長的核心業務,把涉及多方、大規模的技術外包給第三方金融服務商 TSP 來協助,也促成 TSP 的商業機會快速成長。
- 美國的 Andreessen Horowitz 認為「嵌入式金融」讓每位顧客的利潤達 5 倍以上,因此產生 TSP 利潤空間。美國金融業已向全世界 87 %國家提供 Open Banking 服務。(富比士、The Financial Brand)
- 台灣的 TapPay 就是 TSP 商,接入了國內外銀行、安全交易、風控等技術,與 PChome、Yahoo、家樂福和雄獅旅遊等合作。合作業者認為,TSP 能有效降低「金流串接的複雜程度」、「開發時程」、且讓付款中的斷點變少,降低顧客流失率。
- 美國 Capital One、花旗等銀行,正積極發展 Open Banking,且將 API 開放到自家平台,TSP 能自由取用、應用。
- 台灣國泰金控也推出 CaaS 生態圈服務平台,將貸款、支付、保險等服務的 API 開放出去,讓眾多第三方夥伴,在各自場域將金融接入生活中。
銀行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金融教父 Brett King 說,2030 年或許就沒有銀行了。未來 10 年,金融業的三大玩家會是科技巨頭、金融科技公司、和銀行,而三者都得把自己當做「科技公司」。(金融科技應用高峰會)
- 消費者獲取金融服務的摩擦力,將是未來 10 年銀行收入的最大殺手。銀行要用全通路(Omni-channel)的思維經營,不要管顧客透過哪個通路上門。(《金融常在,銀行不再》)
- 2020 高盛向投資者說明未來的願景,其中一項就是成為「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的供應商。高盛支援 Apple Card、Amazon 貸款已展現銀行未來將是「各產業的金融服務製造商」。(CNBC、金融時報)
- 許多產業其實早已落實「製造與銷售分離」多年。如電影製片廠不經營劇院、工廠不將商品賣給民眾......,金融業只是跟上腳步而已。(The Financial Brand)
十幾年前,曾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傳統銀行業者,可能沒想過在金融科技革命的今天,會形成全新的生態系:不用直接面對顧客,而是由科技巨頭和零售業在前線作戰、並倚賴第三方金融服務商,居中運輸物資、銀行則退居後援,擔任軍火供應商的角色。
「銀行」的新世紀面貌將如何轉變?《旭時報》綜合採訪為會員讀者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