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台灣總統大選將在明年 1 月 13 日舉行投票,原先國民黨與民眾黨「藍白合」在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 11 月 15 日簽下藍白合協議啟動,然而在總統選舉登記日前一日,藍、白合未達成共識,三強鼎立局勢,讓選戰更顯激烈。
重點在哪裡?
- 新總統將面臨兩岸關係的嚴峻挑戰
-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不僅牽動國內政治版圖更動,更影響到兩岸、對美日歐等關係,進而對區域情勢產生變化。當台灣選出的總統是中共不喜歡的人時,中共對台施壓力道就會增加;不管是哪一黨候選人勝出,選後都得面對中共的壓力與脅迫。
- 從歷史經驗來看,兩岸不管何時都應該要有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管道,雙方正確認識彼此政策背後意圖,進而達成一定諒解,彼此都能不跨越那條紅線。
- 小心駛得萬年船,新總統除應付內部壓力,還有大陸壓力,更不要說過去歐美這些志同道合者,未來能否繼續維持。新政府上任後,對岸還會有一段評估期,加上歐洲與美國也將在2024年舉行選舉,預期兩岸與整體國際情勢要到2025年才會明朗化。
未來該如何?
-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建議,台灣大選勝選者要注意中共的交流對話目標,極可能走向加速融合。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建議,新政府未來在經濟面上要儘速盤點去風險化的方式與選項;對內強化民眾對抗大外宣與假資訊的意願和能力;在外交政策研擬台灣印太戰略。
- 台灣歐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建議,順應新的國際情勢,如何將歐美的區域利益,轉化成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對話契機,這是新政府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
- 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何思慎建議,台灣各政黨總統候選人應該思考,台灣如何應利用美中競爭矛盾,爭取在兩岸談判上更好的位置。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成為國際關注焦點,特別選後如何牽動與美中關係,進而可能影響區域和平穩定。《旭時報》邀請國際關係學者分享對這對這次大選的觀察,並對未來新政府提出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