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羅滿從第一艘「巡鯨小組」漁船出發,希望這塊土地的孩子透過接觸大海,從文化、歷史的各種角度認識更多海洋知識與資源,於是多羅滿賞鯨便成為海洋教育的實踐場所。
- 多羅滿的賞鯨行程從兩小時的行前教育開始。希望大家透過大海的科學資料與數據,更了解鯨豚與人類的互動。
- 因為黑潮流域和花蓮港外海交會在一起,形成適合鯨豚居住的環境,拉近海島子民與鯨豚的距離。
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佛系經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親近大海
相較一般賞鯨船給人商業的印象,獲利並不是多羅滿的第一個考量;世明認為不賺錢並不是讓多羅滿賠錢,而是拿到該有的利潤,再讓更多人理解大海與鯨豚的世界。
- 多羅滿與黑潮基金會合作,把所有的船票當作捐款,以供黑潮基金會持續做鯨豚的研究。而多羅滿的角色是在每一個航程中運用商業的模式,蒐集鯨豚的資料,率領大眾以海島子民該有的視野,認識海洋的可能與未知。
- 而海洋教育的靈魂,正是掌舵的船長。多羅滿船長皆是傳統的老討海人,他們從自身感受海洋環境的改變,發自內心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發展,讓更多人看見海洋的永續教育。當船長發現鯨豚可能出沒在某處,就會把船隻引擎關掉靜靜停在原地,等待鯨豚靠近賞鯨船。
未來會如何?
為了理解這片大海主人的模樣和所在的地方,多羅滿開始記錄鯨豚的一切。呂世明希望把記錄資料變成 Open data,讓全球的人知道花蓮有哪些鯨豚熱點,繼續扮演海洋教育螺絲釘的角色。
- 過去傳統的賞鯨船習慣以兩個小時時間出海,現在多羅滿嘗試花 5 、6 小時出航,並邀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一同出海,建置大型鯨種的資料庫。
大海一直都在,究竟世明如何找到花蓮海岸線的另一片風景,成為落實鯨豚與海洋教育的場域?讓我們透過多羅滿賞鯨總經理 呂世明進一步分享他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