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撒恩卡羅是一名在臺北長大、流著排灣族血液的都市小孩,被同事一句「豐年祭好玩嗎?」喚起了沉睡記憶。他致電舅媽詢問豐年祭的輪廓,對方在那頭喊著:「你是誰?我們排灣族只有小米收穫祭!」錯愕對自己文化一無所知,武撒恩在 35 歲那年展開了尋根之旅,以最熟悉的陌生人姿態,第一次參與祭典,探索「我是誰」。
- 他以名不見經傳的家鄉-台東金崙部落為起點,打造民宿「打個蛋海旅」(意即排灣族語睡個覺)。這裡沒有電視,只有海浪聲、天空藍,以書籍、音樂作伴。旅人暫且離了線,放下塵囂瑣事,踏入純樸的慢活世界。
- 在臺北,武撒恩曾是管理 200 名員工的飯店主管、明日之星 ; 在台東,他只能管理 4 間店,老闆不捨這樣的人才「在台東被埋沒」,想盡辦法留人,很長一段時間,武撒恩台北、台東兩地跑,週末在台東經營民宿、週間在台北上班。
- 「我要開 10間 打個蛋,讓在地青年可以謀生!」這是武撒恩第 3 次向老闆提離職時的誓言,他想要把熱情放在台東的信念,感動了老闆,終於首肯放人。新夢想篇章,就此展開。
建立南迴永續旅行聯盟 創造在地產業鍊
金崙大橋興建完工,帶來便利的交通,也把原本會路過停留的客人帶走了。而武撒恩力卡珈琲,就在這時候開張。光靠一間店,很難讓客人專程來住;更何況,武撒恩的店還堅持不提供一次性包材的外帶杯,好不容易上門的客人,被氣到客訴。武撒恩不以為意,他相信倡議永續只有單點式的孤軍奮戰不夠,要把概念串連起來,同時,串聯起台東的在地聯盟、彼此共好,每一個點都有機會成為旅客們專程拜訪的地方。
- 為了解決旅客沒有自帶杯子的問題,武撒恩想出租借外帶杯的點子,但是,一開始規劃的金崙與馬太林的「金馬杯」又剛好碰上疫情難產,直到他主辦第一屆南方草草節,再度提出永續杯概念,提倡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和達仁鄉 4 個鄉、10 個店家「甲地租借、乙地歸還」計畫,促成了聯盟的起始。
- 南迴永續旅行聯盟有 3 個重要核心,一是文化永續,二是行為永續,三是生態永續。目前 40 幾個店家共同守護,透過每月小聚串連彼此,輪流擔任「爐主」,每家店皆貢獻產出,聯盟運作超越傳統限制。
- 地震後東部旅客雖減少了,但因永續概念,南迴成為目的性旅遊的串連地,住房率不受天災影響,持續客滿。業者一句「謝謝你」溫暖武撒恩的心,相信努力不會白費。
未來會如何?
南迴最美麗的景點在縣道裡,而不是在台九線上。串聯的店家愈來愈多,能夠提供的資源、策劃的主題多樣性也變多了。聯盟成員每個月的聚會,開始討論,除了靠口碑宣傳吸引有交通工具的旅客外,「有沒有可能讓公共交通工具也進到部落裡,帶更多客人來坐坐?」
- 今年 7 月起,走東 66 線和東 68 線的「幸福巴士」上路,啟動了綠能運輸,能載旅客從金崙車站一路到小米學堂。
- 此外,聯設計伴手禮禮盒也是以聯盟共享的角度思考,以回收紙作為包材,印上聯盟 Logo,40 幾個店家皆可使用。賦予社會教育理念的設計概念,讓禮盒競賽的評審為之驚艷。
究竟他如何賦予永續全新風貌,翻轉南迴鄉鎮的印象?讓我們透過南迴永續旅行聯盟發起人武撒恩.卡羅,進一步分享他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