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北京、上海無人計程車的體驗影片,在社群媒體上大量轉傳。過去一年,無人計程車在中國的數量倍數增長,百度的 Apollo Go 到今年底在武漢會有 1,000 輛、小馬智行(在美國以 Pony.ai 為名)目前則有約 300 輛無人計程車在路上跑。
中國無疑是無人自動駕駛車(AV)商用服務的領先者。幾個大城市,包含武漢、北京和上海,在未來二到三年都會擴張到超過 1,000 輛以上的無人計程車,而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中國有超過 50 個城市、共發放超過 16,000 張無人駕駛車輛的測試許可證,由政府允許民間企業在沒有高度監管的情況下,進行大量實地數據收集。
相對中國實踐「超英趕美」的決心,美國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顯然速度較慢。美國消費者對無人自動駕駛車的信心非常低,美國汽車協會 (AAA) 今年 3 月發佈的最新一份調查顯示,66% 的美國駕駛者仍然對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表現出恐懼或擔憂,而 25% 的駕駛者不確定這項技術是否可信。
以無人自動駕駛車產業發展,來比較中國計劃經濟政策和美國市場經濟推展的差異,可以看出兩國很明顯的差別。
無人自動駕駛車的研發,需要運用大量人工智慧(AI)資料運算,對於 AI 關鍵技術的推動具有產業轉型和進步的政策作用。相對於中國政府有意識的積極推動,美國卻顯得謹慎而保守。歸納原因有幾個。
- 監管環境不同:美國目前沒有統一的聯邦法律來管理自動駕駛車,由市場機制決定產業發展速度,企業需要應對各州的不同要求,增加了技術推廣的難度和成本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採取了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策略,從 2016 年開始,搭配電動車產業相關政策,中國不斷推出為無人自動駕駛車產業「量身打造」的各種政策、規定,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提供政治上的支持,推出多個試點區域、排除所有障礙來促進技術商業化 。
- 公共接受度差異:在沒有社會集體表達空間的政治制度下,中國消費者面對無人駕駛技術研發過程造成的公共交通風險,反對阻力較低,無人駕駛車市場的推廣速度更快。
- 技術和資金投入差異:中國在推廣無人駕駛技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並積極推動智慧基礎設施的建設,如車路協同系統,這些都有助於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而在美國,由於各州的監管限制以及對技術安全性的擔憂,商業化推廣速度較為緩慢 。
不同於中國包含百度、滴滴出行、小馬智行、AutoX、文遠知行、廣汽集團、上汽集團的激烈競爭,美國在無人駕駛車的主要參與者明顯較少,目前主要由 Google 的 Waymo 和通用汽車的 Cruise 為主,本月Tesla 也推出 Cybercab,預計將在今年上路。
Waymo 在 2005 年從史丹佛的學生實驗室開始,4 年後,在 2009 年併入 Google 無人自動駕駛車技術團隊,經過 11 年的時間,2020 年終於成為美國第一家在公共道路上提供完全無人駕駛公車服務的公司;2021 年商業 Waymo One 測試服務在舊金山啟動,在經過 3 年的發展後,終於在舊金山取得相對穩定的成績。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Waymo 從去年夏天每週 10,000 次付費乘坐次數,增加到了 5 月份的 50,000 次,如果再加上目前拓展的主要城市包含洛杉磯、鳳凰城,每週付費次數大約超過 100,000 次。
目前 300 輛 Waymo 在舊金山營運,另有 400 輛在其他地區運行。隨著熟悉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無人駕駛出租車的接受度也在提高,但是,可能還不夠高。
Waymo 正在準備擴展市場,接下來會相繼在德州奧斯丁(Austin)、亞特蘭大(Atlanta)推出服務,據稱也準備向歐洲市場推展,Waymo 的聯合執行長特凱德拉·馬瓦卡納(Tekedra Mawakana):「回顧過去這 15 年,我們已經投入了很長時間,Waymo 終於達到可以加速成長的階段。」
在美國嚴格的監管條件下,馬瓦卡納這樣宣示顯示,自家的軟體和自行研發的硬體在美國跨洲的道路測試和在加州商業營運的成果,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然而,Waymo 商轉的財務性回報,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
與 Uber 的競爭優勢:人類司機太反覆無常了
消費者是否願意持續使用,是 Waymo 證明自身財務估值的一個指標,目前為止, Waymo 在加州的營運成績還算不錯。
以舊金山的經驗來看,許多用戶選擇 Waymo 而不是 Lyft 或 Uber 等共享汽車通勤,最主要的原因是隱私和安靜,一個 Waymo One 用戶告訴《華爾街日報》,能夠在不需要交談的情況下放鬆成為了 Waymo 的吸引力:「很多時候,當我上車時,已經沒有精力社交。」
目前 Waymo One 的定價略高於 Lyft 或 Uber ,但由於沒有小費,Waymo 的價格還是具有競爭力。根據問卷調查結果, Waymo One 的用戶最常讚揚車輛的舒適豪華和可預測性,比人類駕駛員反覆無常的行為更受青睞。
根據 Earnest Analytics 的信用卡數據分析,Waymo 的用戶忠誠度,遠高於競爭對手 Uber 和 Lyft ,尤其是,當美國本地競爭對手 Cruise 因安全事故失去在加州的無人駕駛許可後,Waymo 更成為加州唯一的無人自動駕駛服務品牌。
相對於中國消費者嚐鮮興趣高,要說服美國消費者「第一次跨入無人自動駕駛計程車」要困難很多,但有趣的是,只要坐過一次,再次叫車的機率很高。Salesforce 執行長 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是 Waymo 的忠實用戶,他認識鼓勵出席自家年會活動 Dreamforce 的人,應該要試乘 Waymo。
Waymo 的下一個挑戰:籌集擴張市場需要的資金
從策略上,Waymo 與 Uber 合作會加速市場擴張,未來在洛杉磯、亞特蘭大和奧斯丁的用戶,將可以透過 Uber 應用程式呼叫 Waymo 的無人計程車。在這個合作上,清潔、維修和存儲操作等責任由 Uber 負責 , Waymo 只要專心提供安全的系統和無人車就好。
如果這個模式成功,Waymo 接下來將有機會可以快速在全球市場擴張。但是,如何說服投資人這是一門好生意,仍然是最大的挑戰。根據伯恩斯坦私人財富管理(Bernstein)的研究,從 2023 年 9 月到 2024 年 5 月之間的資料分析,Waymo 在總行駛里程中,無乘客的時間佔比接近 40%,在車輛數有限的狀況下,這樣的使用率,顯示 Waymo 如果無法突破消費者心理障礙,爭取更多愛用者,營運成本的降低很有限,不利營運效益提升。
Waymo 的旅程展示了自動駕駛交通的迅速演進——這是一個由前所未有的進步構成的旅程,同時也面臨著需要巧妙平衡技術與公眾觀感的持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