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當一群歐洲的核心領導人聚集在布魯塞爾時,他們迴避烏克蘭問題的嚴肅討論,決定最好等川普上任並製定他的計劃後再說。如今川普上任還不滿一個月,歐洲的命運,卻可能在沒有歐洲直接參與的情況下,被商人總統川普給賣了。
上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范斯那場驚天動地的演講之後,美國國務卿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 )帶領的美國外交官團隊,與俄羅斯代表今日(2月18日)正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行會談。
《華盛頓郵報》分析,這場會談對美國而言最主要的目的,是拉攏俄羅斯遠離中國,修復美國與主要核武對手的關係。
除了盧比奧,美國官員還有中東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茲(Mike Waltz);川普已經明示過,這場會談如果順利,將會促成他與普丁在「不久的將來」,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峰會。
根據消息,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總裁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表示,莫斯科已經向華盛頓提出了新的商業和能源合作的建議。如果這項消息是真實的,那代表對川普來說,拜登嚴厲經濟制裁打造的俄羅斯經濟困局,成為他絕佳的談判籌碼,此時利誘莫斯科與中國保持距離,是最划算的時機,雖然犧牲的是烏克蘭利益。
美、俄各取所需,川普不想再等歐洲共識
俄羅斯代表是普丁的親密顧問、曾任俄羅斯駐華盛頓大使的尤里·烏沙科夫(Yuri Ushakov)和擔任俄羅斯外交部長 20 多年的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俄羅斯在會談前也公開說明,他們的目標包括撤銷美國的嚴厲經濟制裁、結束莫斯科的孤立外交僵局,同時維持在烏克蘭的利益,包含他們不會放棄在烏克蘭已經攻下的五分之一領土。
奧巴馬政府期間擔任美國駐北約大使的伊沃·達爾德(Ivo Daalder)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正常外交慣例下,川普政府應該做的,是先與烏克蘭和歐洲制定推進和平的細節,然後再與俄羅斯進行對話。」
但是,川普就是不來這一套。
這場會談歐洲與烏克蘭皆未受邀,雖然一些華盛頓官員試圖將這場會談定調為探索俄羅斯意圖的機會,而不是就烏克蘭未來進行詳細談判的場合;但是,無論如何,這場會議都已經成為美國外交政策重點轉變的標誌。在巨變的擔憂下,歐洲主要軍事強國都無法靜靜等待結果,爭相重新獲得談判席位。
過去一直倡議歐洲防衛計畫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昨天緊急(2月17日)在愛麗舍宮召開歐洲領導人緊急會議,討論歐洲是否應在和平協議達成後派遣聯合維和部隊進入烏克蘭,負責維持新國界的和平。
馬克宏認為,歐洲軍事強國如果能在美、俄會談的同時獲得歐陸應對變局的共識,讓歐洲在促成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協議上做出有效的貢獻,才能繼續維繫歐洲與美國在軍事聯防上的關係。
過去歐洲國家對馬克宏的歐洲防衛計畫充滿疑慮,擔憂這只是推動法國軍工利益的意圖。然而,在美國戰略轉向印太、削弱對歐洲安全承諾的背景下,歐洲整合防務的討論變得更具迫切性,這是昨日這場緊急會議能順利召開的主因。
法國總統馬克宏、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Antonio Costa)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宮與其他歐洲領導人就烏克蘭和歐洲安全問題舉行會晤後合影,這場會議持續到夜晚,但是達成的共識很有限。(路透社)
歐洲領袖巴黎峰會:跨大西洋關係全新階段
然而,即使在川普違反外交慣例的閃電式壓力下,昨天這場會議依然沒有達成有效的協議。
英國首相施紀賢(Sir Keir Starmer)承諾若達成烏克蘭可接受的和平協議,英國將派兵參與,但他強調美國的安全承諾是唯一能有效嚇阻俄羅斯的關鍵。與此同時,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明確表態不會派兵,西班牙則認為討論為時過早,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則對該提議持保留態度,認為在和平協議尚未達成前,談論軍隊部署並不合適,「我甚至對這些爭論感到有點困惑,我想非常公開地說這一點。」
然而,在軍費開支問題上,德國表現出更積極的態度。蕭茲提議若歐洲國家將國防支出提升至北約 2% GDP 目標以上,應考慮不將其計入財政赤字,以突破歐盟 3% 赤字上限的制約。他甚至暗示德國可能支持共同舉債以強化歐洲防務,此舉或可讓歐洲增加國防投資。波蘭作為歐洲國防開支占 GDP 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圖斯克也積極敦促其他國家仿效。
就如同數月來,歐洲國家一直猶豫不決。到目前為止,仍然只有英國、法國和瑞典等少數歐洲國家,表示願意根據和平協議向烏克蘭派遣軍隊。
而且,此次會議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樂見其成。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對小國未被納入討論感到不滿,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更直言這是「一場失敗者的會議」。
不過,英國及北約高層的參與,部分緩解了歐洲可能與美國決裂的憂慮。
會後,圖斯克表示:「與會者都清楚,跨大西洋關係已進入新階段。」施紀賢更以「我們歐洲人」來形容英國的角色,顯示英國與歐洲的合作正在加深。然而,這樣的團結能否彌補美歐關係日益分裂的現實,仍待觀察。
如果川普在就任一個月內,就為跨大西洋北約聯防關係推向一個全新的結構,那麼這顯然還只是開端,因為雙方對於彼此的分工角色,共識仍然嚴重不足。
北約展現參與印太安全意願,美政府態度冷淡
面對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北約盟國近年來或多或少展現協防意願,希望透過實際行動,維持與美國的戰略合作。
例如,加拿大在前日(2月16日)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直接挑戰中國的軍事威嚇;法國的航空母艦「戴高樂號」(FS Charles de Gaulle)目前正與美國海軍及區域夥伴進行聯合演習;義大利的「加富爾號」(ITS Cavour)去年曾經部署至印太地區,而英國計畫於今年再次派遣航母進入該區域。
這些舉措都顯示,歐洲國家希望在亞太區域發揮更大作用,藉此向美國證明自身的戰略價值,避免因美國削弱對歐洲的承諾,而陷入安全困境。
然而,美國政府對北約盟國的這些行動反應冷淡。
美國國防部長皮特・海格塞斯(Pete Hegseth)私下告訴歐洲盟友,他們應專注於防禦歐洲自身區域,而非在印太戰略上尋求存在感。川普更是對這類軍事合作持保留態度,認為歐洲盟國應優先承擔自身防務責任,而非期待美國同時在歐洲和亞洲提供安全保障。美國的這種態度,凸顯出盟友之間對全球安全責任的分歧,也使北約國家在未來戰略布局上,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被忽略的亞太軍事盟友會議:檀香山國防論壇
范斯在歐洲發表演說的同時,在太平洋地區,美國高層軍事與安全官員在夏威夷檀香山國防論壇上(Jonolulu Defense Forum 2025),正在強調美國強化亞洲盟友的重要性,並表達希望與更多亞太區盟友建立深刻軍事合作關係的期望和準備。
根據《經濟學人》的記者報導,參與檀香山國防論壇的南韓代表認為,美國若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將能集中精力應對中國崛起的挑戰。而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則認為,美國正從一個「道德合法性」力量轉變為一個更接近「收租的地主」的角色。
相對於歐洲,亞洲國家面對川普 2.0 的各種舉措,表面上表現極為平靜甚至冷漠,然而,《經濟學人》的分析認為,亞洲各國政府保持低調,更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贏得川普的好感(或至少避免激怒他),並希望他能繼續保障亞洲的安全。
最有可能遭受中國軍事霸凌的國家,包含東北亞的韓國、日本與台灣,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擔心,美國介入烏克蘭戰爭談判,若俄羅斯最終在領土上獲得勝利,可能會讓中國更加膽大妄為。
然而,若盤點川普 2.0 至今一個月的國際外交菜單,綜合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舉措,目的都是要重新盤整美國在全球的軍事戰力佈局,集中過去過度輻射的軍事能量,轉向與中國的爭霸。
必須集中力量,一方面是美國國力的衰退,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的崛起。
美國上將、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Admiral Samuel Paparo)在論壇上說,「我們需要與朋友和盟友達成合作生產協議,以增加我們的(國防)工業產量。透過協調,實現外在環境所需要的激增產量。」
去年(2024)12月底,現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帕帕羅(右三)在韓國駐軍地與同僚視察軍隊,美軍高層對於太平洋海軍艦隊軍備不足的現況非常憂心,亟欲快速拓展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關係。(路透社)
霸權的困境:美國軍備壓力升高,軍火庫存告急
事實是,美國在全球軍事部署上的負擔日益沉重,導致軍火庫存告急,軍備維護壓力持續攀升。在盤點衡量敵方陣線後,顯然中國是優先性最高、最可能主動挑戰美國霸權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檀香山國防論壇上帕帕羅警告,中國正走上「危險道路」,並指其環繞台灣的大規模軍演不僅是操演,更可能是「入侵排練」。然而,美軍自身的戰備狀況卻令人憂慮。他坦言:「我們的彈藥庫正迅速消耗,我們的維護積壓每個月都在增加,每個關鍵聯合作戰單位的狀況都在惡化……關鍵的空中、導彈、海上與太空平台老化速度,超過目前的替換能力,我們的作戰空間日益縮小,失誤的容錯率越來越低。」
在亞太地緣結構上,美軍面對的挑戰不僅來自中國,還包括俄羅斯與北韓的軍事合作,形成「危險三角」,這使得亞太地區的國際政治對美國而言,正逐漸轉變為「受控與爭奪」的態勢。
川普的「MAGA(讓美國再度偉大)」之路,不只是要透過貿易戰奪回美國製造的機會與能力,在軍事上還要能壓制中國恢復印太地區天朝地位的企圖。更嚴格來說,這兩者彼此互為表裡、彼此相輔相成,MAGA 要成功,缺一不可。
從美國的角度看待過去短短一週國際局勢變遷,烏克蘭和台灣雖然處境相同,但是在這個歷史時刻,對美國而言卻是兩個只能挑一個的競爭關係。對美國來說,要挑最重要不能輸的那個集中投入力量;對烏克蘭和對台灣而言,是爭取一個軍事強國的保護資源。
烏克蘭處境短期內將非常困難,如何在美國退守下,爭取歐洲國家投入未來與俄羅斯國界(不管是維持舊的還是接受新的)的警衛工作,將會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和其外交團隊的巨大挑戰。
台灣處境一樣艱難,雖然美國在自身利益考量下,決定將有限的軍事力量集中輻射在台海,然而,面對凡事在商言商、難以國際外交慣例預測的川普,要怎麼應對川普已經提出的代價:晶圓代工技術;要怎麼在孤立的外交網絡中,與更多亞太國家建立友善關係,這也將是台灣目前的執政團隊,總統賴清德與涉外菁英幕僚的巨大考驗。